摘 要:随着我国对各高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的加大,高职贫困生的就读比例逐年递增,我国高校目前建立的“奖、助、贷、勤、免、减、补”等多位一体的救助体系,基本覆盖了全体建档立卡、农村低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部分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生养教育缺乏感恩之心、对老师的谆谆教导缺乏感激之情、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意。文章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帮助受助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感恩,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注重贫困生受助前的心理关怀、针对受助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感恩教育、丰富和创新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每年举行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和表彰大会等六项对策。
关键词:高校资助;贫困生;感恩意识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感恩意识的现状
(一)对待父母缺乏感恩之心。现在的大学生对父母的无私付出熟视无睹,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也没意识到为父母做点什么。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助学生,因经济条件差,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工作,与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同时也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恩教育,久而久之,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越来越淡薄。
(二)对老师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情。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关键在老师,但很多受助学生对于老师的关心与教育非常冷漠,更有甚至对于老师的付出不屑一顾,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
(三)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意。少数人对于国家和社会并无感恩之心,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并没有深层次的认知,狭隘的看待了国家和社会对于自己的培养,如有些学生通过贷款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却拒绝还款,不配合老师及银行的催还工作。缺乏感恩意识,没有尽自己能力去感恩、回报社会。
二、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形成的原因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大于精神的需要。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家庭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对子女灌输的也是物质第一的思想,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形成感恩意识。
从学校层面来说,感恩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较少,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还不成系统,处于一个研究摸索阶段。资助方式形式也比较单一,目前,各高校主要是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在经济方面给予贫困生资助,而且大多数资助一般只体现出“给”的特点,学生在获得贫困资助时,不论从班级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和担当,这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资助,但并没有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研究对策
(一)帮助受助学生正确认识感恩,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感恩,从字面上理解,“感恩”一词,既有物质性的、行为性的回报,也有精神上的、心理情感的回报,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感恩的心理和行为标准,受助学生在受恩后虽然没有用物质或智力来回报国家、社会,但他们可以在某些场合,某些小事上,或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自内心地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并且积极进取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使得学生真正知道感恩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二)注重贫困生受助前的心理关怀。受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上的贫困,比较容易产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的心理,久而久之这种不良心理的堆积会导致其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扭曲,从而面对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帮助不懂感恩、甚至不愿感恩。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相关资料,通过一对一谈心,主动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贫困程度,熟知他们的内心想法。帮助本班贫困生调整心态、正视贫困,消除他们的悲观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首先从精神上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然后从物质上(助学金评定)给予帮助,让学生的感恩意识油然而生。
(三)针对受助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感恩教育。根据调查,受助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环境,贫困类型不同,如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男生和女生、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等。感恩教育要对个体的不同,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一般而言: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暗示与影响,敏感性强;而男生情感比较粗放、内敛、单一,通常对细微的关心关怀感受不深刻,情感表达不充分。总之,通过调查我们对受助学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专业成绩4个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出了男生、獨生子女、城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感恩意识相对较弱的结论。故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丰富和创新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手机微信QQ、学校网站、广播站等媒体来宣传感恩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受助同学。还要组织受助贫困生多去参加一些青年志愿者、义务献血、学雷锋的活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实践体验才能使贫困生真正的感恩于心、知恩于行。培养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情感,提高贫困生的感恩行动能力,营造一个懂恩、感恩、报恩氛围的和谐校园。
(五)每年举行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和表彰大会。每年奖、助学金发放时,举行发放仪式,在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提高了广大学生对受助学生的关注度。同时在受助对象中,寻找学习认真,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的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励志过程和感恩故事,传播正能量,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传递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何定雯.高等职业院校感恩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2013.
[2] 赵美艳.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黄顺(1986.09- ),女,湖南益阳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