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玮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美学为核心,以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突出音乐特色,注重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面向所有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备好课,创建丰富的教学活动,将基础知识融入实践中,拓展教学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堂;基础知识;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25-02
面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在七年级音乐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提高,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备好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以专业的精神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从而准备教学活动。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更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七年级学生音乐素养不是很高,而放松对自己专业的要求。
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它包含旋律、和声、曲式、调式调性、配器、音乐体裁、音乐主题、素材背景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尽管现在的教学载体形式多样,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引导,是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轻松做到的。教师可向学生传递音乐作品带来的视听享受,通过言传身教展示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所以无论是教材研究还是课堂教学准备,我们都应以专业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进行关于音乐的交流,如果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联系,那音乐对学生而言就仅仅是枯燥的符号,没有生命与灵魂。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巧妙导入,教学设计新颖,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知识,在直接、形象、感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军民大生产》一课时,我首先通过欣赏劳动号子《打麦号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劳动场景或打麦场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劳动号子的律动性、节奏感,了解什么是劳动号子以及劳动号子的特点、分类。随后,出示标题——《军民大生产》,让学生通过聆听找到其中的衬词,一方面了解到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的特点,另一方面突破歌曲中的难点——三个不同音高的“嗬嗨”以及第六、第七小节中的三个十六分音符。紧接着师生、生生合作,领、齐结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从而了解劳动号子的另一个特点:一领众合。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完以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五个音——1、2、3、5、6,初步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宫、商 、角、徵 、羽,判断出《军民大生产》是一首商调式歌曲,写出它的调式音阶。最后,通过欣赏台湾高山族劳动歌曲《杵歌》,感受不同地区劳动歌曲的不同,比较两首歌曲的结束音、调式、音阶。整节课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础知识。
三、将基础知识有机融入审美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有的音乐教师把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音乐审美体验对立起来,忽视了它的教学,以至于教学中最基本的力度速度、体裁形式和演唱、识谱、编创的基础知识也被抛弃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如果离开了音乐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音乐课就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音乐课上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歌曲教学,对于其中的音准、节奏等,即使学生没有兴趣或者是唱错了音,教师也要寻找他们喜欢的方式把他们纠正过来。让学生该了解的要了解、该掌握的要掌握,逐步培养他们认知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纵使教师有千般手段也难使他们更深层次地去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我在教学中改变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把它们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核心素养等因素紧密融合。音乐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那种单纯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学科应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在音乐中快乐成长。
四、紧跟时代步伐,拓展教学内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所在时代的烙印,音乐也不例外。初中音乐教材中更多的是一些经典曲目,而初中生正处于音乐审美的成长阶段,这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兴趣着眼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教材中的经典曲目已经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失去对音乐课的兴趣,更不要说在欣赏经典曲目时教授些音乐基础知识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在音乐课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呢?我们应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我在教授《伴随着你》时,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影视音乐的认识与看法,并简要介绍电影《天空之城》。然后我总结并出示相关图文资料,向学生介绍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和作曲技法。《伴随着你》是由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创作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由音乐家久石让作曲,很多学生都欣赏过他们的作品。最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迁移:同样类型的影视音乐作品还有哪些?如筷子兄弟的《父亲》、郁可唯的《时间煮雨》、杨宗纬的《一次就好》等,让学生即兴演唱其中的经典唱段,尽管他们的音色不统一,演唱方法不科学,但很接地气,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真情流露。我用钢琴弹奏歌曲《伴随着你》的主旋律,学生边打拍子边演唱曲谱,我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中的重难点,重点节奏型着重讲解,提醒学生演唱时的声音位置、音准问题、节奏、演唱情绪,唱足每个乐句的时值,正确掌握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及弱起小节,让学生分组练习画旋律线,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课堂上的钢琴即兴伴奏是教师对音乐的领悟即兴发挥的情感产物,向学生传递着情感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跟唱过程中掌握音乐的旋律、速度,理解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节奏是指由音值的长短与强弱拍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节拍是指强弱拍有规律的交替,二者在音乐中是永远并存的。音乐的旋律是整首歌曲的灵魂所在,是作曲家展现乐思、表达艺术思想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音乐的音阶与和声或节奏的关系、表现方式、音色等等。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能抽象出各科教学的一般特征,具有普遍指导性。一堂精心设计的音乐课能够带给学生求知的乐趣与享受,学生在音乐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中能自然地消化并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新课改向我们提出的“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