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华 丁梓懿
香港九龙杉树街33号,声辉粤剧推广协会排练室里,经典“红白脸”妆容、粉色镶珠头饰、华丽戏服,映入眼帘。12歲的利文喆和13岁的陆瑞徽,一人演周瑜,一人饰小乔,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将粤剧折子戏《艳曲醉周郎》演绎得流畅自然。
“他们是天生的粤剧演员!”79岁的粤剧名伶杨剑华在一旁观看,眼里满是欣慰。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表演技艺包括“唱做念打”,即唱功、身段、台词、武打,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香港、澳门等地区。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正逢十周年。
排练室内,20多个孩子正在练习压腿,他们中最小的仅有4岁,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杨剑华告诉他们,只要学粤剧一天,就不能放下基本功。
杨剑华背着双手,来回走动,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姿势。过了一会儿,三四个孩子商量好似地围住他,其中一个小女孩试图爬到他背上,他们一句句“师公”叫着,一片欢声笑语。
杨剑华13岁投身梨园学习粤剧,如今担任声辉粤剧推广协会的艺术总监,负责教授和排练粤剧。“那时候,我们学粤剧是为了生活,现在的孩子不同,粤剧变成他们的兴趣。”
“练功很苦,孩子们觉得好玩,才愿意学。”杨剑华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练功,了解他们的性格后,再为他们选择合适的粤剧角色。
“杨剑华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有耐心,他喜欢用温和的方式教导孩子们。”声辉粤剧推广协会会长芳雪莹是杨剑华的学生、孩子们眼中严肃些的老师,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声辉粤剧推广协会成立于2003年,是香港重要粤剧艺术团体之一,致力于向青少年推广粤剧。协会目前有两个初班、3个中班、一个青少年班。
“做戏先做人,学艺先学德。”芳雪莹从这些戏曲人身上看到了传承粤剧文化的一片苦心。“杨剑华老师有一次腿不舒服,为了指导孩子们演出粤剧,他硬撑着站了一整天。”
陆瑞徽和利文喆是杨剑华的“小粉丝”。“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陆瑞徽和利文喆在《红楼梦之黛玉进府》《周瑜与小乔之劝勉篇》中担任主角,两位粤剧小演员崭露头角。
陆瑞徽6岁开始学习粤剧,她喜欢粤剧,因为戏服和头饰很美。接受记者采访时,陆瑞徽已经画上了“红白脸”:以白色粉底打底,围绕眼睛和颧骨涂抹红色胭脂,使用鲜红色口红。
陆瑞徽饰演的小乔,头饰和戏服是粉色。她的手背擦满白粉,手指也涂上了红色指甲油。“学业很重,但每周六下午我都会尽量赶到排练室。”陆瑞徽今年上初一,课业繁重。
“我的韧带比较紧,压腿比较辛苦。在舞台上表演时,我偶尔会忘记做出表情。”家里也变成陆瑞徽的排练室,她还会照着镜子,挑起眉毛,扬起嘴角,放大表情。
穿戏服是每位粤剧演员登台前的仪式。表演开始前,杨剑华站在陆瑞徽身侧,轻轻提起她的假发,芳雪莹仔细摆正头饰,帮她系上一件件戏服。
利文喆也是个粤剧迷。他从5岁开始学习粤剧,如今已有丰富的演出经验。“我饰演过许仙、贾宝玉、周瑜等,粤剧让我了解了这些历史人物,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天气热时,孩子们穿着厚戏服,头套勒得很紧,但他们愿意吃苦。”芳雪莹说。
一个粤剧衣箱,装满了王侯将相的战旗、才子佳人的水袖,却也承载了粤剧演员的不易。
“粤剧演员收入不高,购买戏服和保管衣箱的费用都可能负担不起,一套戏服至少几千港元,保管衣箱的人工费就更不用说了。”芳雪莹说。
有些粤剧演员会雇人帮穿戏服,但每天就要上千港元的人工费。“协会经常有粤剧演出,孩子太多,我们雇不起人,大都自己动手帮孩子们穿。”
但芳雪莹有一个好消息:今年10月,协会将搬到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排练室,能容纳更多孩子排练粤剧。
“协会的日常运营还有粤剧演出,都需要我们自行寻求赞助。”芳雪莹负责声辉粤剧推广协会的日常运营,她经常鼓励身边的朋友去观看孩子们的粤剧演出。
“让孩子们从小对粤剧感兴趣,长大后他们会变成台上的粤剧演员或者台下的观众。”芳雪莹介绍,香港大概有近100万粤剧观众,但大部分是长者,年轻人偏少。
香港特区政府很重视粤剧发展。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已经正式开幕。特区政府也设立了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和粤剧发展基金,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2010年起举办中国戏曲节,展示包括粤剧在内的戏曲剧种。
“只要好好培养,粤剧不会后继无人。”今年7月,声辉粤剧推广协会将在香港沙田大会堂和新加坡举行粤剧演出。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