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
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一条线索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了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而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多次写到的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挚,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现了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一是让学生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新词;二是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三是学习游记的写法,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四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招募志愿者
1.激发兴趣。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2.招募志愿者。今天,我們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游记去欣赏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色(板书课题)。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游览,景区正在招募“景区志愿者”来带领游客游览。想当“景区志愿者”的同学都来吧!你们怎么安排游客今天的旅游路线呢?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先画一张游览示意图,然后按游览示意图带领游客游览金华双龙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为后面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绘制游览图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要介绍哪几处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2.勾画语句,增强感受。找出课文中作者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横线勾画下来,连贯地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③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④……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⑤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圈画词语,合作制图。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四人小组合作绘制一张游览示意图。
4.归纳要点,学习方法。①通过游览示意图我们知道了景区的游览线路,也就是游览的顺序。这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这篇游记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②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过渡句自然地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作者且走且看,每到一处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写的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文章,条理非常清楚,我们读起来就好像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写。
设计意图:游记的特点之一是按照游览顺序记述游览经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本课学习内容建立有意义的链接,使学习更为系统化。
三、观赏美景,志愿者解说
1.朗读课文。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景区志愿者”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使用文章中的句子,还可以加上自己独特的感受。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好好地朗读第2~3自然段。
2.配词解说。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为美景配上解说词,同桌进行展示。
3.理解溪流的变化。
4.志愿者介绍沿途风光的美景。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读书悟文的能力。
四、读懂内容,体会其写法
1.游览景点,进行解说。让我们跟随着“景区志愿者”的脚步继续游览外洞、孔隙、内洞。下面进行“旅游接力赛”活动,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景点进行解说。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说怎样将看到的景点特色写下来。
2.自学研讨,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共享。(预设一:外洞——大。相机指导朗读。预设二:孔隙——狭窄、低矮。①整合全段,感受写法。②小结写法:叶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写了下来。③执笔写话,写进孔隙“安全提示语”。“同学们,孔隙这样窄、矮、险,你能为这个景区写一个安全提示语吗?”要写出进孔隙需要注意的事项。④交流修改,共同评价。预设三:内洞——黑、大(宽广)、奇……①学生谈“黑、宽广(或大)”。②内洞还有什么特点?“景物多”或“美”或“奇特”。③借助内洞的图片进行想象思维训练。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
4.声情并茂,介绍景点。
设计意图:品字品词是语言感悟的重要训练内容,同时,也是学习准确运用语言的过程。本环节通过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五、整合句子,体会明暗线
1.再现景点句子,共同回忆。今天,我们跟随着叶老上路,观看了外洞,感受了孔隙,欣赏了内洞。再来回忆一下我们找到的把这些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出示: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外洞)③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④……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⑤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出洞)
2.明确溪流路线,体会暗线。①这些过渡句是靠什么线索串在一起的?②交流汇报,溪流的路线。①一路迎着溪流。(山下)②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洞口)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外洞)④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⑤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内洞)⑥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深黑的石洞)
3.归纳游记特点,学习写法。金华的双龙洞,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让作者有种美的感受。文章有这样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地方两条线索结合起来,这样的叙述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游览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和角度都非常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思路,抓线索,突出重点,掌握游记的特点。
六、拓展阅读,对比与延伸
1.阅读比较。(出示《老残游记》片段)请阅读《老残游记》片段,与本课课文进行对比,看一看作者在写法有什么异同之处。(出示: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2.合作画图。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明代文学家高启《游灵岩记》,四个人为一组合作完成游灵岩的游览路线图,也可以用文字叙述。(出示)
游灵岩记(1)
吴城东无山(2),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3),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4)。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5)。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6),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7),曰西施之洞(8);有泉泓然(9),曰浣花之池(10);皆吳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11);有琴台,可以周眺览(12);有轩以直洞庭之峰(13),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14),曰涵虚。虚明动荡,用号奇观(15)。盖专此郡之美者(16),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注释:(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2)吴城:吴县县城。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4)若:像是。列:排列在一起。(5)咸:都。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6)节:节省。行者:路人。(7)窈(yǎo)然:深远曲折。(8)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9)泓然:形容水量大。(10)浣(huàn)花池:相传为西施濯花之处。(11)容:供,让。栖迟:宿息。(12)周眺览:向四周远看。(13)轩(xuān):有廊的房屋。直:当,对着。洞庭:山名,在今苏州西南太湖中。(14)具区:太湖的古称。(15)用:因此。号:称为。(16)“专此”二句:意谓吴郡最美的是灵岩山;灵岩山最美的是奇观阁。专:独一。
3.交流反馈,学以致用。
4.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回忆你游览过的景点,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列出你的习作提纲,并按照你的习作提纲,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习更具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