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进展

2019-07-19 05:46欧阳霞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4期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欧阳霞

【摘 要】 作为临床中NICU常见的一种新生儿危重性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与缺乏致使肺泡萎陷及肺顺应性降低所导致的,其呼吸困难、衰竭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并具有及较高病亡率。本文主要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于该症护理的进展予以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4-286-01

相应研究表明,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功能发生异常是当前临床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症的主要病因机制,同时关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式的采用,已是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治疗方式。由此实施在其治疗期间相应的护理措施也具有新的完善进展。现对该症治疗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相应的护理进展予以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用药前护理

首先是将患儿放置在辐射抢救台上,检测患儿心电监护与血氧饱和度。其后以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与喉镜予以插入,在其操作过程中药主要用力的适宜,在确定其插入位置适宜稳妥后进行固定,再将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净。然后在患儿手心内放置经过冷冻的固尔苏,将辐射台予以加温至37℃左右[1]。在进行用药时应将其轻轻摇晃,避免泡沫现象对药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用药期间护理

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协助在新生儿辐射台上患儿的体位,对其呼吸设备与吸痰装置进行检查后,通过气管插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在置入过程中应保证动作技巧的迅速熟练性,同时对于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予以密切的检测。另外关于给药时机的选择,依据相关研究证明,最早可在患儿出生后15min內开始,早患儿出生第一次呼吸前给予的效果最为显著[2]。在患儿给药过程中应双人予以配合实施,一名医护人员将经过预热的药液缓慢注入气道,另一名医护人员则立即将呼吸皮囊加压通气至2min左右,使药液均匀分布在患儿的肺内,而后接通呼吸机。同时应注意在给药时患儿的心率或血氧饱和度若出现下降时,应立即停止继续注药,并予以复苏皮囊加压给氧至血氧饱和度上升95%的情况下,在患儿恢复生命体征稳定的状态再重新注药。同时应注意在给药过程中,应保障气管插管位置的准确性。

3 用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观察

在患儿用药后,医护人员应对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机同步情况,以及呼吸机管道通畅的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其打折或脱管现象的发生。另外要使患儿用药后药液在其肺部要充分的予以吸收,在其注入6h内,尽量给予吸痰状况的发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的肤色、安静状态、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等。若患儿出现烦躁的状况、血氧饱和度出现下降或呼吸机高压预警时,以及气管导管内出现痰液的情况下,适当予以无菌情况下吸痰的操作。

3.2 呼吸道管理的加强

由于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滴入肺内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吸收,因此在主要后6h将患儿取仰卧位。禁止对其进行翻身、拍背、吸痰等。除非患儿出现呼吸道阻塞的症状,可将其吸痰时间推迟在12-24h后[3]。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插管的插入深度要在气管终端的范围内,对于吸痰的时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其造成不必要咳嗽发射的刺激。临床中主要以相关情况予以吸痰,从而避免频繁的吸痰致使肺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医护人员同时应对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具有充分的认识,并加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吸痰的方法及观察的要点予以熟练的掌握。例如,关于患儿的安静状态、皮肤有无紫绀现象与血氧饱和度的观察其,以及气管插管外露长度、两肺呼吸音听诊是否对称等。同时对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是否进行吸痰等情况,医护人员应充分的予以掌握。对于痰液粘稠的患儿,要及时予以气管内进行滴药,在痰液稀释后将其迅速的吸出,从而防止痰液的膨胀加重气道的狭窄与阻塞。在对患儿进行吸痰前后均采用复苏气囊加压的方式给氧,同时保证在吸痰过程中动作的轻柔性。

3.3 营养支持

关于患儿营养的支持,作为提升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营养支持是作为保障患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喂养主要由5%糖水逐渐过渡至1:1比例的稀释奶和全奶。对于早产儿科选用相应的奶粉[4]。同时对于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患儿,可予以静脉的方式予以营养液的补充,在此过程中药注意选择患儿较好条件的部位予以穿刺,对于局部有无外渗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若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可选用PICC置管予以实现。

3.4 感染预防

由于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重要多发于早产儿,另外其机体较差的免疫能力。在气管插管、注药、吸痰等系列治疗操作的影响下,患儿极易发生低体温或感染的现象。因此在相应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保证动作的轻柔性,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使其集中的进行,从而有效减少对患儿造成过多的不良刺激。同时要保证整个治疗护理过程的无菌操作,对于各项基础护理与消毒隔离工作予以进一步的加强,使其感染现象的发生降低在最低的程度。

4 小结

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致使患儿出生6h内发生呼吸困难、呻吟等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相应的研究表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的治疗其疗效显著,预防性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解救性治疗[5]。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专业的做好相应的用药前准备,在给予科学规范化用药后,对于患儿的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的观察,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及感染的预防,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子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6):29-30.

[2] 陈正珊,张喆,戈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5,24(4):447-448.

[3] 高梅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2(1):66-67.

[4] 聂晓霞,练翠媚,吴毓敏.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心得体会[J].医药前沿,2015,2(13):320-321.

[5] 陈燕梅.80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9(28):188-189.

猜你喜欢
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PS在早产儿RDS治疗中的应用
不同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剂量PS对早产儿NRDS的疗效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