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媛媛
【摘要】民间音乐源于各民族的生活,是各民族文化的侧面投影,更是一个时代、一片土地民风民俗的展现。因此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随着社会转型速度脚步的加快,民族民间音乐按照以往自然传承的方式随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变已经不能继续下去。在全新的文化背景下,它的现状让人担忧。本文针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进行了相关阐释。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高校;传承与延续;趋势
引言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资源丰厚,它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可以这样说,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明确的传承意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普遍性和良好的持续性,具有完备性的优势使其成了文化传承的有效保障。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
(一)趋于“边缘化”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现代大都市的压力让人们喘不过气来,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聆听天籁之音——民间音乐。可能现在流行于街头巷尾,被大家乐于传唱的是一些流行音乐,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本能排斥,这使民族民间音乐已经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
(二)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民间音乐无法在根本上与流行音乐所抗衡,前途堪忧。
(三)人们对民间音乐了解不深入
民间音乐是人民的心声,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现在可能很少人能回答出来这些问题,由此可见,当下年轻人可能由于对民间音乐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民间音乐的热爱才没有被发掘出来。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价值
从专业学术的角度看,民间音乐是在民间形成,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音乐形式,其具有曲调欢快灵活,贴近生活,抒发情感,体现民俗等特点。然而在封建的时期,民族音乐被统治者所排斥,它的生存十分艰难,但它却生生不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扩展出各种各样的乐曲风格,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一)民族民间音乐是民俗文化载体
各个地域特色各有千秋的缘故造成了不同的民间音乐往往风格差异很大,因此形成了许许多多风格迥异却带有着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歌曲,这也在方方面面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如果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民族音乐的形成及发展历程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可以反映出当时所处的环境,人们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因此,民俗文化需要音乐才更完整,民俗音乐也就成了民俗文化的载体。
汉族民歌一般按照演唱唱歌的不同被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此处我们以“号子”为例,它是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民歌,在各汉族居住的地区都曾广泛流传。由于各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如北方称为“吆号子”,南方称为“喊号子”,西南有的地区成为“哨子”等。劳动号子大多是集体性的劳动中演唱的,它和劳动的节奏,劳动时人们的情绪和劳动中的吆喝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民俗歌曲产生于劳动,依附于劳动,还起着调剂精神的作用,更具备了组织劳动、协调动作、激发人们干活的热情的作用,是劳动的亲密伙伴。通过聆听此类的民俗歌曲,眼前浮现现出人们在劳动时的景象栩栩如生。
(二)民族民间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独特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岁月的沉淀中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都是宝贵的艺术精品,是无价的财富。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才叫真善美,同时,音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宽广辽阔,不同的地域有自己民俗不同的风格,自成一派。
例如,在青藏高原这片神秘、空远、辽阔的土地上孕育出的高亢嘹亮的歌声;在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孕育出的奔放浑厚的歌喉;在江南水乡孕育出婉转动听的南曲小调。地域不同,我们才有幸听到了各具特色、风格多种多样的民间民俗音乐。
二、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
(一)课程设置合理性
课程的设置是传承的基础,还关乎着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不单是音乐方面的教学,以往的经验告诉广大教师们,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获取的程度,进而影响他们着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专业化教学
能否更好实现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的传承,教师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师资问题成了当前教育的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要求教师将教学能力的提升重视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当代的教育发展趋势,理清楚教材的思路,转变教学理念来适应学生,摸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路线。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不仅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及学习,也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每一位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水平。塑造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这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顺利展开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三、民间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具体措施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在高校音乐的教学中融人民族民间音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当代的新鲜血液,对民族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音乐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为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一)通过聆听,感受音樂
就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数量和种类是远远不够的,且教学模式枯燥单一,因此要想让学生们更好地深入学习,必须要采用全新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人们对音乐最直观的感受器官即耳朵,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在教室完成对内容的简单讲解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提升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开设讲座,建立完备认知系统
在各大高校中,学校常常会邀请一些专业的民族音乐家或民族文化的研究学者来开设讲座,专门为学生讲解民间音乐。此时教师应该多督促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这种讲座,学习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建立起自身对音乐更加完备的认知系统。
(三)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当前较为棘手的问题在于,我国很多高校学生仍然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程度不够,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甚至觉得十分枯燥,此时需要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青藏高原歌曲时,可以玩一个“谁能飙高音”的小游戏,在此并不是针对高音部分的教学,只是一个小互动娱乐游戏,每个同学都可以尝试。教师也可以播放不同歌手翻唱的同一曲目让学生们进行欣赏,最后每位同学总结出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再例如,进行一些民俗民间音乐情歌对唱的欣赏时,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进行男女对唱,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上。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布置一些查阅任务。在课下时间对民间民俗文化风情的特点、发展途径及不同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多亲身接触民间文化,体会民风民俗,真正懂得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知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之一。着力加强高校音乐教育部分的民间音乐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更好地发展。在进行民俗音乐的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顺应民俗音乐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民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