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中的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以郫都区某林盘为例

2019-07-19 09:00滢,
四川建筑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盘川西院落

涂 滢, 陈 岚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1 关注乡村社区

1.1 川西林盘与乡村社区

川西林盘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乡村聚集形态,是一种复合的生态居住方式,它以单家独户或者数个家庭的聚居为主。林盘周边以浓密高大林木环绕,中央为农房宅院。树木竹林围合建筑,内部空间开敞,建筑又围合形成庭院天井等,形成了从外及内,由高到低的居住空间,极具内向型的居住空间形式(图1)。

图1 川西林盘引自《川西林盘文化要义》方志戎

传统的乡村聚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模式。传统乡村聚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一定规模的一群农民聚居规模,农民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交往模式形成村落共同体,也可叫做乡村社区。传统的乡村社区可看作一个小型的较为封闭的社会。社区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紧密。社会关系由地界内村民所组建,村民在生态法则下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产业推动人际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同时形成特有的聚落形态和乡土景观。乡土文化是基于乡土社会运行机制和日常积淀形成,不仅是村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乡村社会传承与保持鲜活的关键。

1.2 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指的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场所的总称。乡村内部的公共空间则是指村民可以自由进出的,在其中进行诸如闲谈、聊天、驻足等日常交往,或是参与节日活动、红白喜事等社会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乡规民约等的空间载体。诸如林盘及林盘周围存在的宗祠、寺庙、民居、农田、晒坪、古树等空间,同时通过公共空间的结构也反映出社群性价值。

2 乡村问题在林盘聚落中凸显

2.1 乡村发展动力不足

传统的农业社会所依赖的是大量的人力劳动,林盘聚落空间的分布一方面是对土地的追逐,一方面则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所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活跃,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已经向外不断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结构模式。家庭主要收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耕种,林盘聚落追逐土地的动力已经逐渐丧失。由于土地、人力等的决定性依赖因素的重大改变,聚落空间的持续发展动力缺失,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以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发展动力。

2.2 乡村活力衰减

乡村活力从本质上说是乡村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跃程度,乡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功能整体衰退的一种不良情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大量输出到城市,留下的人口呈现老龄化,贫困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占用耕地、破坏环境、特色丧失、文化流失等。

3 林盘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分析

3.1 空间构成要素

乡村中的公共空间,由三个要素形成,如线状、面状空间,像村内的街巷,宗祠或者建筑前的广场,或是点状空间,像村口、路口等。林盘的公共空间营造中,树木、水系等条件的运用十分重要,既可作为限定、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活动与民俗等的载体,如村口、水口前的古树,或是水乡村落中的水网、桥梁,它们在空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乡村中的公共空间是从限定自然开始,并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即如前所述的有意味的空间,比自然更有意义。

3.2 公共空间的聚散

乡村林盘中的公共空间可以大体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积极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消极空间。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要满足人的意图,是有计划营造的空间,即通过“边界”的限定建立空间的秩序,例如数个居民建筑围合的院坝。而消极的空间则是空间自发形成的,无组织、无计划,从中心向外扩散,例如空旷区域内破旧的建筑体及周边的空间,抑或是未被使用的围合空间都会成为消极空间(图2、图3)。

图2 林盘消极空间

图3 林盘积极空间

3.3 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

扬·盖尔指出“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活动按其受物质环境条件影响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由上述两者活动转化而来的社会性活动”。

在村民的活动中,田间生产劳动属于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则是指村口的闲聊、外出采购等。社会性活动则是介于必要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之间,而这样的活动,受到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公共空间所形成的积极空间有利于社会性活动的展开,而消极空间则有让自发性的活动丧失的危险。

4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实例研究

4.1 现状概况

研究项目位于郫都区中北部三道堰镇青塔村,地处成都市到都江堰中部,具备良好的都市近郊优势,属于第二绕城高速范围之内。林盘位于三道堰农业生态保护区,北邻徐堰河,属于河流上游地带,兼具良好的生态优势,且地处都江堰水利工程精华灌区,秉承天府田园的优良特质。

4.2 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三道堰刘家院子林盘,主体建筑为两栋百年老屋及三栋近代建筑。两栋百年老屋位于地块南北两侧,乡土建筑形态为传统川西建筑,以木质梁柱以及竹编泥墙构建。北侧的老建筑及附属的西侧厢房保留较好,南侧因久无人居住,已经破败。其余三栋均为近代修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并未与林盘的传统建筑保持风貌协调。

林盘现状公共空间以1号、3号院落单独围合的小庭院以及2号百年老屋所围合的面积较大的面状空间。小庭院以硬化的水泥地为主,仅有简单的小绿化。百年老屋所围合的大庭院仅仅是泥土地,下雨后泥泞难行,未有绿化和可供休息的场所,整个林盘内缺少足够的公共活动的空间。林盘内目前仅有三户人居住,分别居住在北侧2号百年老屋以及靠近入村道路旁的1号、3号院两户。目前日常的沟通与交流活动集聚与1号院庭院入口以及2号院围合的较为开敞的空间(图4、图5)。

图4 现状建筑

图5 2号院落

2号百年老院以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围合的空间是林盘内最大的开敞空间,但是没有向心力的开敞的空间却形成了消极的空间,无法吸引人停留驻足。建筑本身是古朴的,但是肆意搭建的棚屋不但割裂空间,使得公共空间极度破碎,也使得空间失去了老建筑所带来的历史感和宁静感,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自发性活动的需求。

4.3 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林盘内公共空间是由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构成的完整体系。在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中应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公共空间的类型进行分类论述,并提出此类传统林盘中公共空间改造升级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刘家院子的设计定位,结合郫都区整体规划和近期的水旱轮作示范与乡村林盘保护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以林盘博览,高端会议以及精品民宿为主的现代新川西林盘模式。在保留原住民的基础上,作者对林盘院落和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设计改造。林盘改造主要以保护性修复为主,整治周边环境,梳理田地和水系,营造“林在田中,院在林中,水绕其间”的林盘景观。

4.3.1 点状空间塑造

4.3.1.1 入口空间设计

将1号院落的围墙拆除,打开了入口的空间,形成了进入林盘的主要入口。1号院落由原本的居住更改为部分具有展览功能,展示川西林盘院落以及地方特色的产品。建筑改造以川西风格为基础,辅以现代的材料,运用夜间投影、花园音箱等声光电技术,打造具有高端格调的新川西风格建筑。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虚实对比,对公共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实现了室外公共空间到室内公共空间的过渡,形成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林盘院落的入口景,也保留了作为一个居民日常沟通交流的场所的功能,保留了其原本的功能和其承载社会活动的能力(图6)。

图6 点状空间

4.3.1.2 核心庭院

将2号院进行恢复性的改造,保留传统的木构架,对外墙面进行修缮和围护,仍旧保留2号与4号院形成的较大的院落空间。拆除搭建于西侧厢房和南侧老房子的砖房,将较为完整的院落保留下来,然后利用当地的细小石头铺地以及青石板将大庭院进行主次景观的分割,破除了单调乏味的消极空间,营造了极具趣味性的积极空间结构。结合2号院东侧遗留的银杏树,打造较为私密的公共空间,也为居民的日常活动提供了不一样的空间氛围。尽量利用林盘内部的资源,并且将其最大化,将林盘周边林木中较小的植株移栽至庭院,营造具有意境的庭院景观。形成既具有公共活动性质的空间,也满足半公共性质的活动空间要求,结合百年老院的公共服务功能,核心庭院也将塑造成为乡村林盘的社区中心(图7)。

图7 核心庭院

4.3.2 线性空间塑造

线性空间是指街道、巷道等呈明显导向性的公共引导空间。线性空间不仅仅是过渡和引导的作用,本身也能成为具有趣味性的空间,丰富了林盘景观的空间层次。

1号院落与4号院落形成的入口巷道,以及2号院落与5号院落之间的街巷空间,既是交通性的引导也具有休闲游憩的功能。巷道两侧D/H=1以适宜的尺度给人以安定、均衡和平稳的感觉,距离不长但是曲折的巷道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优化了巷道两侧的立面,在过渡性空间形成了较好的景观视觉效果。街巷出口与林盘周边环境产生了对景,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场景。也延续了原本巷道等线性空间在引导和驻足交流的功能性(图8)。

图8 线性空间塑造

4.3.3 面状空间塑造

面状空间是林盘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林盘最重要的面状空间就是林盘周边环绕的水系和稻田大地景观。如凯文林奇所说的“区域”,区域也是一种感受,无法准确的划分区域的边界,但是通过对稻田和水系的介入,能够清晰得感知到哪里才是面状的景观与居住林盘的分界。这样的空间虽然不能够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交往和游憩等活动,但却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进行农事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常常能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地方。田间劳作的场景也是重要的农村景观,也是乡村社区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了步行栈道以及观景平台,优化了水系的线性以及功能,增加了文化活动设施,进行环境的优化和整治(图9)。

图9 面状空间塑造

4.4 公共空间改造方法总结

点状公共空间的改造宜对消极空间进行适度改造,以使其适应居民公共生活的功能需求,结合居民的日常功能需求,充分利用公共空间,组织公共生活,使得现代公共生活在林盘中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线性公共空间塑造以结合线性空间两侧景观进行改造并组织和串联林盘内主要节点为宜,适当将土路铺装更换为青砖石材等硬质铺地,增加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识别性。

面状公共空间塑造以结合周边大田景观或者林木景观,广袤肥沃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水系、星罗棋布的林盘三者相互呼应营造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景观,增加林盘的渗透作用。

5 结论

川西林盘具有以林盘为载体的共同认同感和精神家园,更能够称之为林盘社区。以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应对就地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模式,成为林盘发展的重要契机。以街巷、开敞空间以及林盘周边环境等构成的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体系,是促进传统空间和与现代生活的文化复兴与再改造的复合型的公共生活空间。

传统的村落改造方式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变通,与城市社区不同的是,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应当结合林盘周边的大地景观和环境来进行设计和营造,创造有利于地区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便利的生态林盘聚落结构。林盘公共空间的发展依赖于人们对于空间的使用状态,空间的空置或者空间的过度使用对空间的品质造成一定的消耗,因此对于乡村社区的精神提升以及对社区文化和精神的建设是保证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公共空间的营造,离不开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两者必须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发展。

猜你喜欢
林盘川西院落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大邑开启乡村振兴“林盘+”模式
八一作品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岁月尽川西
论林盘
川西林盘文化的乡土美学意境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