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佳
(扬中市中医院骨科,江苏 扬中 212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因为外力损伤、腰椎间盘劳损等造成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受压突出,对相邻组织造成刺激或者压迫,肢体或所支配区域产生麻木、疼痛导致的活动受限,临床上较为常见[1]。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对其实施康复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
选择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52例,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2.61±5.32)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52.41±5.41)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健康宣教、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包括:(1)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对应的入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及实施内容。(2)康复训练:①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踝泵运动,术后6小时内做1-2组,20次每组,术后第一天开始做3-4组/日。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足背抬起使踝关节角度小于90度保持5-10秒,再反方向,使足底贴近床面,保持5-10秒,全踝关节旋转5秒,为一套完整动作。②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足背背屈,下肢抬离床面。初次由30度开始,保持时间从3-5秒逐渐增加,以能耐受为限。10-15次每组,双腿轮流进行,2-3组/日。③术后3d,训练强度、次数逐渐增加。④术后5天,扶病人起床练习坐站走,先戴好腰围,缓慢侧身起床,先在床边坐20分钟,若出现头晕、双足麻木感时, 休息一会再继续动作;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症状,应立刻平卧休息,次日再试着坐起;在刚刚可以行走时,需有人看护、搀扶,注意行走时间,每次5分钟,3组/日,仍以卧床休息为主。⑤术后2周,进行腰背部柔韧性训练,患者佩戴腰围贴墙站立练习,头、肩、臀、足跟均贴近墙面,每次5分钟,2-3次每组,2-3组/日。防止长时间坐或者站,佩戴腰围,保护脊柱,防止腰椎过度屈曲扭曲旋转。告知患者出院后在家中继续训练,每月通过电话回访或面对面交流,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督促患者训练,注意保护腰背部。
观察两组疼痛状况使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根据疼痛程度让患者在线段上标记,无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疼痛程度已经对睡眠造成影响,但还可忍受为4-6分,具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为7-10分。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率(%)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1个月、3个月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VAS疼痛评分(x±s)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因为外力损害、腰椎间盘劳损等造成腰椎纤维环部分破裂或者全部破裂,髓核受压突出,对相邻的神经组织造成刺激及压迫,其肢体或者压迫神经所支配区域产生麻木及疼痛,产生行走困难、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疾病病程时间长,发作反复,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腰部形态改变,严重者甚至出现截瘫或者大小便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十分显著。患者预后及术后功能恢复与术后护理具有密切关系。既往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通常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忽略了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2]。随着护理水平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服务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实施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临床上的重点。对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提升手术效果,改善预后。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刺激,对其神经通道进行拓展,通过指导患者训练,改善其血液循环,避免术后出现神经根粘连,消退水肿[3]。
此次研究中,实施康复护理的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中实施康复护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康复护理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中,可减轻患者疼痛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