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赵 娟*
(1.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重庆 405400;
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重庆 40540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病情迁延、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反复发作。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该药物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液成分,部分患者甚至可获得治愈[1]。但长期使用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得到规范的护理,但出院后的护理往往无法得到满足。我院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本文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选择我院从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排除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34例。观察组35例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29~73岁,平均(54.92±4.41)岁;对照组34例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31~74岁,平均(55.11±4.6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给予出院指导,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饮食指导、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等。观察组给予延续护理:(1)成立延续护理小组:成立由1名血液科主治医师、3名主管护师组成的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经过严格培训。由小组成员为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延续护理方案。(2)家庭访视: 出院后每月进行 1 次家庭访视。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用药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并发症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药物的疗效,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用药指导,指导其自我护理方法、技巧。(3)电话随访: 每周1次电话随 访,了解患者情况及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良好的心态对疾病治疗的意义,指导其正确对待疾病、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告知其学会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注意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4)建立微信平台:定期在微信平台发布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参与互动,提出问题,由护理小组给予耐心解答。
护理前及护理后6个月,采用QQL生存量表[2]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共包括社会、心理、物质、躯体功能4个部分,得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护理后各项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出院前后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长期治疗,后期康复不可能在医院完成[3]。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护理和健康指导,而家属又未接受过专业护理培训,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需求,常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导致患者再次入院[4]。延续护理是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得到住院期间相同的专业护理。延续护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通过家庭方式、电话随访、微信平台等方式对患者实施心理、用药、健康指导、不良反应观察、并发症的预防等各方面的护理,同时及时了解患者心态及病情变化,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弥补了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通过多种形式的护理模式,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爱护,使其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从而增加了治疗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健康指导,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经过延续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也说明延续护理效果明显。与仇海敏、王永芳等报道一致[3,4]。
总之,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可提高其遵医行为及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