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园,王 月,赵 娟*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呼吸科107病区,江苏 扬州 225000)
胸腔积液是以患者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堆积为表现的临床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胸膜炎症、肿瘤、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等均可为病因[1]。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是在局部麻醉下将引流管一端置入患侧胸腔内,另一端置入低于胸腔位置的水封瓶内,胸腔内的气体、积液等经引流管由体内排至水封瓶,使肺组织免受压迫重新恢复功能。但其手术切口大,硅胶引流管质地粗且硬,难于固定,穿刺后及活动时因导管摩擦胸壁患者疼痛明显,留置时间短且易发感染。近年来临床科室越来越多的选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本文以我院80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使用不同引流方式后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80例研究对象均随机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波动在17~64岁(42.8±8.2)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波动在16~66岁(47.5±7.8)岁。
入选标准:(1)彩超结果确诊为胸腔积液者;(2)家属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发热期、血压过高(≧155/90mmHg)者;(2)严重心律不齐或心力衰竭发作者等。2组患者年龄、性别、胸腔积液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闭式引流及护理。护理措施包括:引流管护理、用药指导、引流液观察、更换水封瓶等。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及相关护理。具体步骤如下:准备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嘱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椅子高度应方便于穿刺者穿刺,患者双手前搭与椅背上;以彩超定位点为中心进行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设无菌区,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深达胸膜;穿刺者左手固定患者皮肤,右手沿肋骨上缘于胸壁垂直进针,速度要慢,注意患者主诉;有落空感且见胸水流出后,左手固定,右手推送导丝,推入深度波动在8至12cm[2];固定导丝,将穿刺针、注射器退出,将扩张皮肤套管套于导丝尾端,进行穿刺点皮肤、皮下、胸膜腔的扩张;扩张器、皮肤套管退出,将留置导管沿导丝推进胸腔,退出导丝,注射器抽取胸腔积液,夹闭导管,纱布包裹固定导管根部,再辅以敷贴固定于胸壁;接引流袋。每次引流小于700ml,超过时夹闭[3]。
护理措施: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定时给予穿刺点消毒,更换纱布、敷贴,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情况、导管有无脱出,当有汗液、血液等污染敷贴时随时更换;在引流过程中指导患者经常变换卧位,避免压迫导管,利于积液流出[4];活动时避免扯拉导管;开导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健康教育。
以患者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不良反应包括疼痛(以疼痛数字法≧4分为有意义)、脱管、穿刺点感染。并发症包括气胸、胸膜反应。
以SPSS 22.0版本为核算软件,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值检验。若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引流时间对比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引流量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引流量、引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胸腔积液患者经常需要反复穿刺抽吸积液,给患者造成痛苦。中心静脉导管柔软、管腔细小、出血少、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留置过程中,不限制患者体位、疼痛刺激小,患者依从性好,在护理过程中更是减少了更换水封瓶等操作,避免了导管内进入空气。
本研究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观察组引流量(561.51±352.22)ml/d小于对照组(820.72±364.31)ml/d,说明中心静脉导管能适当控制引流速度,避免因引流过多引起纵膈摆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5%低于对照组77.5%,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17.5%,说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更能减轻患者置管疼痛,减少脱管、感染、气胸等的发生。所有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是安全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