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莉
中高职衔接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一些还想升入大学的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开辟了一个新通道,其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现如今中职向高职课程过渡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问题包括:首先,两个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相似性过高、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重复,比如说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众多基础课程在中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置;其次,教学内容区别较少,甚至出现在中职中所使用的教材在高职中依然使用;再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技能存在重复训练的问题,比如说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技能教学,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基本相同;最后,公共基础课衔接缺位.中职阶段受初中阶段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公共基础课的讲授内容过于简单,讲授内容删减过多,使得转段后开设的经济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文化课,受学生基础薄弱影响而不得不再次降低难度,这给后续专业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可见,构建合理的“3+2”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3+2”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专业课存在重复.中职和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存在重复,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常见问题.因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要求专业相近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是如此.一些专业课程是必须开设的,可能是在教学重点的倾向和难度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要尽量避免这样的现象.如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核算、财经法规、出纳实务、统计基础与实务等一些课程就存在中高职重复设置的问题,可以根据入学新生情况摸底,分班培养等方式来规避.
培养时间长度不同.高中起点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年限为3年,但是中职毕业后的学生,在高职内的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时间的长度不同,沿用高职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发展.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根据中职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技能有一定锻炼的情况,量身打造教学模式,培养出优秀的高职人才.
教学体系不完整.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这种方式进行得较晚.缺乏相对成熟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一切需要不断地摸索与研究.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衔接的课程体系是课程之间的内在结合联系,是课程类型及其比例关系.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是理论知识、财会技能和财会素质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财会专业能力.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完善教学与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投入的专项经费不足.在高职院校中,中高职衔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高职衔接建设工作中,投入的经费不够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岗位(群)随之变化,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也变化很快,这就要求院校根据岗位技能的变化随时培训职业教育教师或者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实际上由于资金、设备、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完全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及专项经费不足带来的硬件环境建设标准不高、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达不到标准等一系列的中高职衔接建设工作.
将职业能力需求作为教学主要导向,对课程目标加入明确与检验;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及教学模块实现科学的构建;以教学任务作为主要的驱动力,实现理实结合课程体系的有效结合.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确保课程内容不会出现重复,进而实现能力培养的有效续接;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枢纽,重视行业以及企业的评价,实现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尽可能促进学生岗位就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强化培养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都需要大幅度增加,并且中职与高职教学要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来培养不同能力的会计人才,对不同岗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中职出纳、会计岗位要突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培养,高职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则突出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进而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加以贯通,从而避免出现二者的重复或者是脱节.
中职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的衔接除了需要考虑实践课程的设置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实践教学教材的有效开发、对具体师资的培养、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选择、建设完善的教学实训基地等.要实现全方位、无差别的沟通,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需要对中职教学升学以及就业两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考虑,采取选修以及必修两种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具体的实践要求.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工作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校生源的复杂性特点,针对不同生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工作的关键在于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的层次性.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培养出面向生产与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出具备较高文化基础以及专业化知识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全面、职业发展能力更强.所以在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时就应当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其相应层次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中职课程起基础作用,课程重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职业概念;高职课程起引领提升作用,课程重实践和创新.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设置时应整体设计,相对独立,分段实施.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际,在课程结构上,把中职、高职课程都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类别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定各类课程合理的比例,各类课程达到相应的学时,专业技能训练达到一定比例.
在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后,科学进行课程设置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课程设置宜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理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需要体现出模块化与综合化的特征,中职院校所开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具体的岗位需要来设计相应的模块化课程;而高职院校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中职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促进课程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减少课程的数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化,促进课程实现连续性与整合性的衔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课程教学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避免重复性问题,又需要提升课程的深度.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要加强中高职知识内容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求.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教学,而高职阶段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需要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还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特色加以彰显.
(1)公共基础模块的课程衔接.就公共基础模块的课程衔接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后期专业课程的开展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的目的,按照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以及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模块设置上保证中高职课程的一致性与衔接性特点.在中职学生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拓展得更加系统化与宽泛化,进而满足高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这为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奠定了关键的基础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2)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衔接.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指的是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三部分基础课程.中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基础会计、会计基本技能以及经济法三门课程.另外中职院校还开设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以及统计这三门课程,并且将其归纳到相关的知识板块体系中,在一个学期内按照不同的阶段开展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管理营销方面的理念与方法.高职院校则开设了财政与金融、珠算以及市场营销三门课程.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导致中高职教学存在重复等问题,因此在开展具体的课程讲授时,中高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中职教师一般会将原来的教材体系进行调整,以项目教学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在实训教学方面则侧重于单项实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而高职院校则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系统化与综合性更高,实训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产生中高职教学简单重复的问题.
(3)专业模块的课程衔接.专业模块主要指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会计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的课程,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培养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中职阶段开展专业模块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情况,开展诸如:出纳、财务会计核算、税务、成本等会计类的课程,同时还需要将统计以及财务管理课程归纳到案例模块中去,要求在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中职院校可以根据模块教学的具体需求,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加以调整,梳理并重新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组合,同时还可以开发与专业模块相适应的校本教材.高职院校专业模块主要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必修课程中可以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等课程,进而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中高职贯通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二者课程有效衔接的保证.实践教学贯穿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学始终.采用全过程、多形式、多轮次的实训实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分层实施,逐层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都要充分体现沟通衔接.中职阶段多使用单项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及综合模拟实训,但多是校内实训;高职阶段多使用模拟、仿真和全真的综合实训,可以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和校外综合实践的充分结合.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特征比较显著,因此对于学生会计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中高职会计教学在衔接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密切融合,进而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会计职业工作经验.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实践操作练习留出充足的时间,并且要注意中高职会计教学的目标与形式保持一致.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习、专业实习以及顶岗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上开展的分散实训以及课外综合实训课程;专业实习则指的是综合模拟实训课程;顶岗实习则指的是学校与企业所共同开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活动.
表1 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从实践内容角度出发,实训内容的构成主要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项能力实训—岗位能力实训—综合能力实训,这也体现出由中职到高职教学层次、教学难度以及教学形式的层层递进,从原有的手工会计处理逐步发展为电算化会计处理手段(见表1).总体而言,中职阶段所开展的会计教学以基本技能实训以及岗位业务实训为主,对于较难部分的岗位能力设置了选修课程;而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会计课程教学则是以综合业务实训为主,设置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等部分课程的选修(见表2).注重对学生会计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具体岗位需求的密切结合,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实践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表2 中高职会计分岗位实训项目内容
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持续存在,因此针对中高职衔接中所开展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专业化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界定.现阶段中职生在文化基础上不如高职生、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升,需要构建专业化的理论模型、采取“双证融通”的高职会计专业“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解决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清、课程重复、脱节等问题.在具体的衔接过程中,需要中高职师生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对教材进行重新统筹编写,建立起以学分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另外在推进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还需要改进招生政策以及学制结构,从整体出发做到科学地衔接.最后,针对课程的衔接不仅要加强专业课程的衔接,还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