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阳
近几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不断凸显。当代大学毕业生生存压力小、求职动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就业市场上出现“有业无人就”的现象,对于理想中的岗位又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不足而无力胜任。中西方学者对生涯发展理论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帕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运用最为广泛。他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主要包括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侧重点都有所差异。成长阶段主要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形成自我概念;探索阶段主要是进行角色尝试、自我审视等活动;建立阶段主要是通过尝试验证职业选择是否正确;维持阶段主要是继续从事现有工作,为后期发展储蓄力量;衰退阶段主要是由参与工作转变为观察工作。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人才宝库,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经济稳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将生涯发展理论引入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择业时应转变观念在就业市场上积极探索,为后期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本文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供需平衡的就业状态提供指导。
从国内CSSCI期刊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来看,该研究主题的文献发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焦点。董薇、徐立指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又小于需求,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1]。于海波等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所培养的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能力集合,这种就业能力包括自我发展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2]。黄喆诚结合生涯发展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学习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3]。路美瑶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职业生涯为指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4]。汪昕宇以生涯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大学生兼职的动机及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校期间从事过兼职工作的学生实践能力一般会强于其他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受招聘单位的欢迎[5]。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为研究内容,通过构建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图1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陈静、李卫东等认为,就业市场、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6]。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当前具体的就业现状和经济形势得到本文的4个一级指标,通过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将4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15个二级指标,形成最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各指标进行量化以明确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中的重要程度。采用Satty评分标准将具体指标进行对比赋值,通过15个指标之间的两两对比得到各指标的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Satty评分标准
Satty评分标准与李克特五点评分法类似,但比李克特五点评分法更为具体和精确,本文采用该方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判断矩阵[7]。
矩阵中,rij表示被评价对象在评价指标Xi看来,在评价等级为Wj的模糊子集上的隶属度。为保证研究结论的普遍使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华中地区选取不同类型的高校26所作为调查对象,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学生组、教学组、就业工作组和企业招聘组,总计发放问卷416份,回收问卷382份,剔除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56份,问卷有效率为85.6%。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以判断数据与调查对象之间的相关程度。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法进行效度分析,信效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信效度分析结果
通常认为,信度分析中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即认为信度较好,效度分析中单项指标标准化因子载荷大于0.5即认为效度较好。由表2可知,一级指标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15个二级指标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效度较好。因此,数据信效度均通过检验,能够较好地反应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各项指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以便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上述指标体系为基础,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主要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详见方程(1)。
在方程(1)中,m=15,表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中的15个具体指标,X”为各指标的均值。
第二,计算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中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详见方程(2)。
Bij为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第三,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详见方程(3)。
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
根据上述三大步骤,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指标体系权重值
由表3可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权重最大,权重值为0.346,说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就业能力。学校因素权重排名第二,权重值为0.275,说明学校教育和培养方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用人单位因素和政府因素权重较低,分别为0.192和0.187,说明外在环境的优劣或变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并不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提升其综合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在二级指标体系中权重值最大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为0.138,说明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权重值排在第二的是实践能力,为0.126,说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实践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情有独钟,在校大学生应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权重值排在第三的是培养模式,为0.113,说明学校教育也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高等院校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就业行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的权重值相差无几,分别为0.098、0.097、0.099和0.095,说明学生在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培养。扶持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市场、实习制度、用人政策、实践基地、招聘需求的权重值均较靠后,说明外在环境的优劣或变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并不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生自身、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了单项指标体系的权重,从实证研究角度寻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一级指标中,大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权重最大,权重值为0.346;学校因素权重排名第二,权重值为0.275。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权重值为0.138;权重第二的是实践能力,权重值为0.126;权重第三的是培养模式,权重值为0.113。
从实证研究结论出发,提出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结合自己将来意向岗位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的各项能力。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尽量做到持续性、长期性和可评估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兴趣,避免从众和盲目求大。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个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时要建立严格的企业审核制度,与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第三,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多开展模拟招聘、管理短剧、沙盘模拟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