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宇先,陈 琨,喻 华,秦鱼生 *,曾祥忠,周子军,郭 松,张 兰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 610066;2.农业部南方坡耕地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成都 610066;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成都 614041)
重金属镉(C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危害[1-2],是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在土壤-植物系统间迁移能力较强,易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动物和人体造成危害[3-7]。据统计,我国每年仅由工业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Cd总量就超过2000 t,这其中绝大部分会最终进入土壤中[8]。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多次报道Cd污染导致的镉大米事件,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9],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Cd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7.0%。四川省土壤污染物超标率为28.7%,其中Cd污染点位超标率为20.8%[10],是土壤中首要的污染物。因此,开展Cd超标农田的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经济与社会安全,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Fe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生长有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中铁肥的施用可以改变土壤Cd不同形态间的平衡,使土壤Cd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发生变化,影响作物对Cd元素的吸收与转运,降低Cd在作物体内的累积。研究表明,水稻田淹水后的厌氧铁氧化过程生成无定形氢氧化铁,其对Cd2+专性吸附及与Cd2+共沉淀可降低土壤有效态Cd浓度[11]。外源添加Fe2+可以缓解Cd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毒害作用,且缓解程度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12]。水稻植株对铁和Cd的吸收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时会影响植物对其他元素的吸收,Cd2+可通过铁转运蛋白被植物吸收、转运[13-16]。Fe与Cd在根系细胞质膜上的转运存在竞争关系,Cd离子可以通过质膜上的Fe和Mn转运载体进入根细胞[17-18],而水稻对Fe、Mn和Cd的吸收及运输都共同受Nramp5基因控制[19-20]。刘侯俊等[21]研究发现,Fe和Cd在水稻吸收上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Cd通过竞争作用可抑制植物对Fe的吸收并诱发植株出现缺Fe症状[22]。也有研究指出,由于缺Fe可诱导植株部分有关Fe吸收、转运基因的表达,在增加对Fe吸收的同时促进对Cd的吸收[23]。植物在缺Fe时会促进载体对二价金属离子的运输,吸收更多的Cd离子。
目前关于水稻土施铁肥对Cd吸收的阻控的研究较多[24-25],叶面喷施的也多有研究[26],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并且研究其施用方法的较少。本试验选取两种铁肥、四种不同水稻品种,研究了不同方法及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籽粒Cd积累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简单、有效的阻控稻米Cd积累的农艺措施,为Cd轻度超标稻田的稻米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选择在Cd轻度污染的土壤上进行本项试验,供试土壤主要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31.8 g·kg-1、有效氮139 mg·kg-1、有效磷69.7 mg·kg-1、速效钾 84.7 mg·kg-1、pH为6.18、全Cd 0.53 mg·kg-1,有效Cd 0.26 mg·kg-1,土壤类型为潮土,质地为壤土。
试验共选择4个水稻品种,分别为德粳1号(粳稻)、湘晚籼12号(籼型常规稻)、川优6203(籼型三系杂交稻品种)和Y两优1号(籼型两系杂交稻);2种铁肥,分别为EDDHA-Fe(Fe含量为6%,肥料,艾邦生物)和FeSO4·7H2O(Fe含量为20.1%,分析纯,国药试剂);2种铁肥的施用方法分别为土施和叶面喷施。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为主处理,水稻品种为副处理,主处理设置分别为:(1)对照(CK),不施铁肥;(2)EDDHA-Fe(乙二胺邻二羟基乙酸铁)土施处理,于秧苗移栽前与常规肥料一起作底肥施用,用量为 150 kg·hm-2EDDHA-Fe;(3)FeSO4·7H2O土施处理,于秧苗移栽前与常规肥料一起作底肥施用,用量为 750 kg·hm-2FeSO4·7H2O;(4)ED⁃DHA-Fe叶面喷施处理,于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各喷施一次浓度0.2%EDDHA-Fe,共喷施3次;(5)FeSO4·7H2O叶面喷施处理,于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各喷施一次浓度0.2%FeSO4·7H2O,共喷施3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栽培规格为30 cm×20 cm,处理间做30 cm埂子,重复间留80 cm走道。肥料用量为165 kg·hm-2N、75 kg·hm-2P2O5和90 kg·hm-2K2O,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磷铵和氯化钾,40%氮肥、100%磷肥和40%钾肥作底肥在移栽前施用;60%氮肥和60%钾肥作分蘖肥在秧苗移栽后15 d施用。
选择在Cd轻度污染的土壤上进行本试验,供试土壤主要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23.9 g·kg-1、有效氮109 mg·kg-1、有效磷 55.1 mg·kg-1、速效钾 114 mg·kg-1、pH 为 5.93、全 Cd 0.58 mg·kg-1和有效 Cd 0.24 mg·kg-1,土壤类型为潮土,质地为壤土。试验水稻品种为川优6203,叶面喷施铁肥为EDDHA-Fe(6%)。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铁肥喷施时期设5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CK),喷施清水;(2)拔节孕穗期喷施EDDHA-Fe(0.2%),喷施3次,5~7 d 1次;(3)抽穗扬花期喷施EDDHA-Fe(0.2%),喷施3次,5~7 d 1次;(4)灌浆结实期喷施EDDHA-Fe(0.2%),喷施3次,5~7 d 1次;(5)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各喷施EDDHA-Fe(0.2%)1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栽培规格为30 cm×20 cm,处理间隔50 cm,重复间留100 cm走道。肥料用量为165 kg·hm-2N、75 kg·hm-2P2O5和90 kg·hm-2K2O,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磷铵和氯化钾,40%氮肥、100%磷肥和40%钾肥作底肥在移栽前施用;60%氮肥和60%钾肥作分蘖肥在秧苗移栽后15 d施用。
水稻成熟后采集水稻样品,样品分为籽粒和茎秆两部分收集。样品带回室内用水洗净泥污,晾干、置于烘箱杀青、干燥,然后磨碎过40目尼龙筛,分析茎秆和糙米Cd含量。分析方法采用HNO3-HClO4湿法消煮,消煮样品时,同时消煮空白和标准样品(GBW10010)进行质量控制和结果校正,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novAA400-德国耶拿)测定各样品中的Cd含量[27]。收获时,每小区水稻全部收割,单打单收并测定含水量,最后换算为最终产量。
数据处理在SPSS 15.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采用DPS15.10软件比较。
通常认为水稻由于经常处于淹水的生长条件下,Fe营养相对其他微量营养元素不易缺乏[28],但是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施用铁肥后其产量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在个别处理有显著增加(表1)。硫酸亚铁和EDDHAFe底肥土施及追肥喷施两种方法均增加了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其中德粳1号增产幅度最大,平均增产率为12.39%,其中EDDHA-Fe追肥喷施和EDDHAFe底肥土喷施均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P<0.05),其余处理也有不同程度增产,但效果不显著。其次为川优6203,平均增产率7.90%,但增产效果均不显著;Y两优1号平均增产率为5.72%,其中FeSO4·7H2O追肥喷施处理增产较为显著(P<0.05);湘晚籼12号平均增产率为6.15%。不同处理而言,EDDHA-Fe追肥喷施的增产效果最好,在4个水稻品种中的平均增产率为10.28%;其次为硫酸亚铁底肥土施,平均增产率为8.30%;硫酸亚铁追肥喷施处理的平均增产率最低,为5.77%。
不同水稻品种的稻米Cd差异较大(图1),不施铁肥处理下4个品种稻米Cd平均含量排序为:Y两优1号>湘晚籼12号>川优6203>德粳1号,根据稻米食品标准(GB 2762—2017),不施铁肥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中只有德粳1号所有处理的稻米Cd含量低于0.20 mg·kg-1,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可能与不同水稻品种的Cd累积特性不同有关,由于粳稻对Cd的累积能力远低于其他水稻品种,因此在污染土壤中德粳1号能够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施用铁肥对籼型常规稻的Y两优1号作用最为明显,对籼型杂交稻的作用介于籼型常规稻和粳稻之间。
除此之外不同种类铁肥和施用方法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并且对Cd含量较高的Y两优1号和湘晚籼12号影响较大,而在另外两个品种无显著影响。不同的铁肥品种中EDDHA-Fe效果要好于FeSO4·7H2O。在Y两优1号中EDDHA-Fe两种方法施用后稻米Cd的平均值由空白处理的0.331 mg·kg-1下降到0.281 mg·kg-1,而FeSO4·7H2O两种方法施用后稻米Cd的平均值为0.301 mg·kg-1。在湘晚籼12号中EDDHA-Fe两种方法施用后稻米Cd的平均值由空白处理的0.323 mg·kg-1下降到0.230 mg·kg-1,而FeSO4·7H2O两种方法施用后稻米Cd的平均值为0.229 mg·kg-1。而对不同施用方法而言,不同的品种差异较大。在Y两优1号中底肥土施铁肥后稻米Cd的平均值由空白处理的0.331 mg·kg-1下降到0.299 mg·kg-1,而追肥喷施铁肥后稻米Cd的平均值为0.283 mg·kg-1。在湘晚籼12号中底肥土施铁肥后稻米Cd的平均值由空白处理的0.323 mg·kg-1下降到0.259 mg·kg-1,而追肥喷施铁肥后稻米Cd的平均值为0.220 mg·kg-1。综合以上措施,效果最好的为ED⁃DHA-Fe追肥喷施,能够平均降低水稻籽粒24%的Cd含量。
表1 不同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iron fertilizer type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n rice yield
图1 不同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下稻米和秸秆Cd含量变化Figure 1 Cd content in rice and straw under different Fe fertilizer type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与稻米中Cd含量变化不同,4个水稻品种秸秆Cd含量除Y两优1号较高,施用铁肥后显著降低外,其他几个品种不同处理差异并不显著。Y两优1号中FeSO4·7H2O追肥喷施的秸秆中Cd含量最高为1.714 mg·kg-1,EDDHA-Fe追肥喷施处理中Cd含量最低为1.263 mg·kg-1。其他品种中秸秆中Cd含量在不同处理与不施用铁肥相比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从图2可见,从4个水稻品种籽粒/秸秆Cd含量比来看,不施用铁肥下,湘晚籼12号籽粒/秸秆Cd含量比最高,其他3个品种差异不大,4个品种分别为Y两优1号,0.220;湘晚籼12号,0.346;德粳1号,0.257;川优6203,0.235。4个水稻品种施用铁肥后籽粒/秸秆Cd含量比都有了显著降低,说明使用铁肥都能够抑制Cd从茎秆往籽粒运输。其中Y两优1号和川优6203的籽粒/秸秆平均值波动较小,德粳1号和湘晚籼12号降低较大。湘晚籼12号植株体内Cd向籽粒转移的能力较强,空白处理中籽粒/秸秆Cd含量最高,但是所有的铁肥处理都能够显著降低Cd从茎秆往籽粒运输的能力,其中EDDHA-Fe追肥喷施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对于Y两优1号而言,EDDHA-Fe底肥土施降低效果最明显,德粳1号和川优6203中FeSO4·7H2O底肥土施降低幅度最大。不同水稻品种施用铁肥后籽粒/秸秆Cd含量比都有了显著降低,但是效果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不同水稻品种的吸收能力差异造成的。
图2 不同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下水稻籽粒与秸秆Cd含量比Figure 2 The ratio between Cd content in rice and Cd content in straw under different Fe fertilizer type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不同的铁肥品种中,FeSO4·7H2O底肥和追肥处理中籽粒/秸秆Cd含量比较低,在4个品种中平均值分别为Y两优1号,0.192;湘晚籼12号,0.208;德粳1号,0.175;川优6203,0.196,而EDDHA-Fe底肥和追肥处理中籽粒/秸秆较高,在4个品种中平均值分别为Y两优1号,0.192;湘晚籼12号,0.246;德粳1号,0.202;川优6203,0.217。不同施用方法中,底肥和追肥在不同的品种中对籽粒/秸秆Cd含量比有一定差异,其中在Y两优1号,两种方法结果相同,均为0.193,湘晚籼12号和川优6203中,追肥喷施铁肥的籽粒/秸秆较低,而德粳1号效果相反。
4个水稻品种稻米Fe含量排序为:湘晚籼12号>Y两优1号>川优6203>德粳1号,与稻米中Cd含量类似,均是德粳1号最低,其他3个品种较高(图3)。不同种类的铁肥施用均显著增加了Y两优1号稻米Fe含量,部分铁肥施用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川优6203水稻品种稻米Fe含量,而施用铁肥对湘晚籼12号和德粳1号两个水稻品种稻米Fe含量有一定增加,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四个铁肥处理中以EDDHA-Fe和FeSO4·7H2O喷施两处理的稻米Fe含量增加幅度较大,而EDDHA-Fe和FeSO4·7H2O底肥土施两处理的稻米Fe含量略有增加。
图3 不同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下稻米和秸秆Fe含量变化Figure 3 Fe content in rice and straw under different Fe fertilizer type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4个水稻品种秸秆Fe平均含量排序为:川优6203>德粳1号>湘晚籼12号>Y两优1号,与稻米Fe含量完全不同(图3)。铁肥施用提高了Y两优1号、湘晚籼12号和德粳1号的秸秆Fe含量,而川优6203秸秆Fe含量在铁肥施用后反而有所降低,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与稻米Fe含量变化相似,四个铁肥处理中以Fe⁃SO4·7H2O喷施处理的秸秆Fe含量增加幅度最大,而Y两优1号和湘晚籼12号两个品种的EDDHA-Fe和FeSO4·7H2O底肥土施两处理的秸秆Fe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德粳1号所有施用铁肥处理的秸秆Fe含量都明显增加。
从川优6203不同时期喷施铁肥产量结果来看,与前面试验结果一致,喷施EDDHA-Fe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表2),但未达到显著效果。与喷施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孕穗期喷施铁肥增产量最高,达602.7 kg·hm-2,增幅为6.42%;其次是灌浆期喷施铁肥处理,增产513.3 kg·hm-2,增幅为5.47%。扬花期喷施铁肥处理与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3个时期分别喷施一次的处理增产量较接近,增幅约2.5%左右。由此可见,孕穗期喷施铁肥对水稻增产作用最佳。
同一水稻品种喷施铁肥后各处理的稻米Cd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喷施时间越晚,稻米中Cd含量降低越多(表3)。在4个喷施铁肥处理中,以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各喷施1次EDDHA-Fe处理的稻米Cd含量最低。所有喷施铁肥处理的秸秆Cd含量都较喷清水处理有一定程度增加,以扬花期喷施铁肥处理的秸秆Cd含量最高,其次为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各喷施1次处理,而灌浆期喷施铁肥处理的秸秆Cd含量最低。所有喷施铁肥处理的稻米/秸秆Cd含量比都有所下降,以扬花期和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3个时期分别喷施1次两处理的稻米/秸秆Cd含量比最小,这表明水稻喷施铁肥降低了秸秆中Cd向稻米中转移,抑制了稻米中Cd的累积,不失为控制稻米Cd含量的一种实用方式。
表3 不同时期喷施铁肥对水稻秸秆和籽粒Cd含量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F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cadmium content in rice straw and grain at different stages
从水稻秸秆和籽粒中Fe含量来看(表4),喷施铁肥后稻米和秸秆中的Fe含量分别增加12.1~18.9 mg·kg-1和13.9~40.7 mg·kg-1。稻米中增加最多的处理是扬花期喷施,含量达156.4±11.6 mg·kg-1;秸秆中含量最高的处理是孕穗期喷施。从喷施时期来看,喷施Fe时间越靠近稻米形成期,其稻米中Fe含量增加越多,但含量达到156 mg·kg-1左右时不再增加,而秸秆中Fe则随喷施时间越晚含量越低。稻米/秸秆Fe含量比值远高于稻米/秸秆Cd含量比值,这表明水稻中Fe由植株向稻米转移的速率远高于Cd。稻米/秸秆Fe含量比值随喷施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3个时期分别喷施1次处理稻米和秸秆中Fe含量都较高。因此,在扬花期后喷施铁肥有利于稻米中Fe含量的积累。
表4 不同时期喷施铁肥对水稻秸秆和籽粒Fe含量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F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Fe content in rice straw and grain at different stages
有研究表明,水稻对Cd的吸收、转运与Fe、Mn等营养代谢密切相关,Fe、Mn、Cd元素间表现为竞争吸收与转运的关系。Sasaki等[19]和Ishimaru等[20]则发现水稻对Fe、Mn和Cd的吸收及运输都共同受Nramp5基因控制。在本试验中,4个水稻品种的秸秆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直线性负相关(图4),当秸秆Fe含量越高,稻米中的Cd含量越低,这表明当水稻体内Fe含量丰富时,Fe优先与转动蛋白结合,而Cd与转动蛋白的结合概率下降,因此,秸秆中Cd向稻米中的转移受到抑制,达到降低稻米Cd含量的目的。
图4 稻米Cd含量与秸秆Fe含量的关系Figure 4 Correlation between Cd content in rice and Fe content in straw
不同水稻品种中稻米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显著二次函数关系(P<0.01),其二次回归方程为CCd=-0.436+0.009CFe-2.62×10-5CFe2(图 5)。这进一步说明,水稻籽粒中的Fe与Cd并非为单纯的竞争转运关系,当稻米中Fe含量较低时,Cd含量同样较低,随着稻米中Fe含量的上升而上升,但当稻米中Fe含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稻米中的Cd含量又开始下降。这有可能是因为水稻中Cd与Fe共用运输通道,当二者含量较低时,铁载体蛋白的运输能力能够满足水稻籽粒中二者的吸收,并且随着Fe含量的上升,水稻的生长得到促进,从而增加了其体内铁载体蛋白的合成,间接促进了水稻中Cd的吸收。但是当水稻中Fe的含量到达一定程度时,再进一步增加Fe的含量对水稻生长并无明显影响。水稻体内的铁载体蛋白的含量也不能无限上升,但是其运载能力有限,而有限的铁载体的运载能力被大量增加的Fe所占用,因此这种竞争抑制了部分Cd的吸收,从而造成稻米中Cd含量的下降。秸秆和稻米Fe含量与Cd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喷施EDDHA-Fe可以控制稻米Cd的转移,降低稻米Cd含量。
图5 稻米Cd含量与Fe含量的相关性Figure 5 Correlation between Fe content and Cd content in rice
在水稻田前期淹水的过程中,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29],土壤Fe3+被还原为Fe2+,因而易于被水稻吸收。到了水稻灌浆和成熟期,田间开始晒田,这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发生变化,土壤中Fe2+又被氧化为Fe3+[30],因此灌浆时土壤Fe的有效性降低,导致水稻吸收的铁含量减少。Fe在水稻体内是不易移动和再转运的元素,前期被茎秆吸收的Fe无法转运到其他器官[31],而土壤中Fe的有效性又开始降低,因此籽粒中表现出了部分的缺Fe症状。水稻稻米Cd含量和稻米及茎秆中Fe含量都有可能呈二次函数关系,也就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由于茎秆中前期吸收的Fe含量较高,表现的趋势可能是降低的趋势,而水稻籽粒中Fe含量较低,呈现的是完整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两种不同的趋势是水稻茎秆和籽粒中不同时期Fe吸收和累积量的不同造成的。
对水稻籽粒中重金属的浓度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结果见图6。通过实验,发现水稻籽粒中的重金属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稻米中的Cd与Mn、Fe之间呈正相关。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可以解释变量变化的81.9%和18.1%,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重金属浓度分布差距较大。其中德粳1号的样点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象限,其富集Cd的能力较差,籽粒中Cd含量较低,同时其对Fe的吸收能力也较低。川优6203的样点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四象限,对Cd的富集能力也较低,但是对Fe的吸收能力却远强于其他几个水稻品种。说明杂交稻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也强于粳稻。Y两优1号和湘晚籼12号的样点分布则较为分散,四个象限均有分布。相比而言,四个水稻品种对Mn的吸收能力差距不大。水稻籽粒中重金属Cd和Mn的相关性较好,但是与Fe的相关性一般。
通过水稻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RDA分析可以看出(图6),水稻籽粒中的Cd与茎秆中的Cd含量和施肥方式及铁肥种类等相关性较好,同时与茎秆中的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也受到铁肥施用方式的影响。对施肥方式而言,喷施的效果要好于土施,这与我们前期的推测也相同。有可能是因为土壤前期处于淹水状态,土壤的Fe供应量较为充足,因此土施效果不明显,而后期土壤Fe有效性降低,土壤铁供应能力下降,因而叶面喷施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FeSO4·7H2O的效果要好于EDDH-Fe,杂交稻的富集Cd能力要高于常规稻,粳稻的富集能力最低。
图6 稻米中金属元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PCA和RDA分析Figure 6 PCA and RDA analysis between the heavy metals in rice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1)FeSO4·7H2O和EDDHA-Fe底肥土施及追肥喷施两种方法均增加了四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其中德粳1号增产幅度最大,平均增产率为12.39%,其次为川优6203,平均增产率7.90%;Y两优1号平均增产率为5.72%;湘晚籼12号平均增产率为6.15%。不同时期喷施铁肥,孕穗期增产量最大,其次是灌浆期处理,扬花期处理与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3个时期分别喷施1次的处理增产量较接近。
(2)铁肥施用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Cd含量影响显著,EDDHA-Fe喷施处理显著降低了4个水稻品种的稻米Cd含量,平均下降20.87%。不同水稻品种的稻米Cd含量差异较大,其平均含量排序为:Y两优1号>湘晚籼12号>川优6203>德粳1号,4个水稻品种中只有德粳1号所有处理的稻米Cd含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施用铁肥对籼型常规稻的Y两优1号降Cd作用最为明显,对籼型杂交稻的作用其次,对粳稻作用不明显。水稻施铁肥喷施时间越晚,稻米中Cd含量越低,并且多次喷施铁肥效果更好。
(3)试验中,水稻秸秆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直线性负相关,水稻稻米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极显著二次函数关系,稻米Cd含量随秸秆中Fe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通过喷施铁肥可以控制稻米Cd的转移,降低稻米Cd含量。试验表明,通过合理施用铁肥可以降低Cd轻度污染土壤中稻米Cd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