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霞,刘志宏
(1.陇东学院,甘肃 西峰 745000; 2.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镇原 7445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身心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餐后饱胀及早饱感等,但不能以系统性、代谢性或器质性病变解释其发病原因的胃肠道疾病[1]。发病原因不明,西医对症治疗和中医辨证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治疗难获速效,长期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损伤脾胃,更增加其精神压力。近年来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起促进作用,焦虑抑郁评分越高,患者的主观症状越严重[2]。有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伴有个性异常、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大约有70%[3]。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医生们的追求。运用疏肝和胃调理气机,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以纠正错误认识、解除焦虑,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等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并可避免长期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7年10月—2018年5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消化门诊和住院的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脘痞满为主要表现的患者10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6~60岁;病程2~9年。对照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5~59岁;病程2~8.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4]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①符合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嗳气中四大主症中的至少一点或几点,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②无器质性病变;③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痞满”的诊断标准。①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②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在3个月以上;③发病与感寒、饮食、情志、劳累有关。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所有病例治疗前1个月经胃镜、B超、生化检查确诊慢性胃炎;③治疗前1个月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治疗;④无精神方面障碍,知情并密切合作者;⑤非孕妇。
①意识不清、不能合作、不能正确表达主观症状及精神病患者;②恶性肿瘤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合并感染或出血者;③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病症者;④孕妇、计划在试验期妊娠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⑤糖尿病患者。
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主穴:期门、中脘、梁门、足三里、脾俞、胃俞。配穴:关元、曲池、合谷、天枢。操作方法:常规定位、消毒,采用华佗牌直径为0.25 mm、长度为25 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由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2270970),期门针尖向外平刺0.5~0.8寸;中脘、梁门、足三里、关元、曲池、合谷、天枢均采用直刺法,刺入1.0~1.5寸;脾俞针尖向下平刺1.0~1.5寸透胃俞。诸穴针下得气后留针15~20 min,期间每隔5 min行针1次,均用平补平泻法。出针时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周围,边捻转边推至皮下,迅速拔出,按压针孔片刻。治疗1次/d。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10003,10 mg/片),1片/次,3次/d,饭前30 min服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由佛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H44021231,150 mg/粒),1粒/次,3次/d,饭前30 min服用;艾司唑仑片(由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H12022092,1 mg/片),1 mg/次,3次/d,口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
按照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北京)》[6]中的诊治规范进行症状积分评定,两组均于试验前后各评分1次。评分方法如下:将患者的症状分为轻(症状轻微能忍受,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主症积2分,次症积1分)、中(症状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能忍受;主症积4分,次症积2分)、重(症状严重无法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主症积6分,次症积3分)3级,若无症状积0分。
采用参考文献[7]中的用于评价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状态的简便自评工具。研究人员先对受试者解释两个量表每个问题的涵义及填写方法,再由评定对象自行填写,指定同一专业人员对答卷评分核对计算总粗分,并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得到标准总分。取标准总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结果与我国常模对照组比较,以上限为界,SAS积分≥50分,表明患者存在焦虑状态;SDS≥53分表明患者存在抑郁状态。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相关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症状积分下降>90%。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症状积分下降60%~90%。有效:症状、体征有一定好转,症状积分下降30%~5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下降<30%。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见表3。
表3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上消化道动力功能紊乱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发作的自觉上腹部胀满或疼痛或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的疾病。与中医内科学中的“痞满”“胃脘痛”“嗳气”等相似。西医学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近年来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在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患者缺少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应对态度,往往把焦虑抑郁或紧张、疲劳等状态下引起的躯体不适视为器质性疾病,不断强化患者角色,反复检查就医,产生心源性或医源性的不良暗示,进一步加重原有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机调畅则脾胃升降运动正常,胆汁分泌排泄正常,则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正常;同时,气机调畅、经脉通利、气血和调,则情志舒畅。因此,若因各种精神心理应激导致肝失疏泄,一方面导致脾胃气滞,气血运动失调,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一方面表现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异常,情绪异常反过来又影响肝疏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精神应激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研究认为:疏肝理气法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抑郁状态并促进胃动力[8]。因此,笔者在临床中针对胃能性消化不良确定了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降逆止嗳的治疗方法,肝气疏展则消化道症状和情绪异常一并而解。主穴选择期门、中脘、梁门、足三里、脾俞、胃俞。期门是肝经的募穴,可疏肝解郁,中脘是阳明胃经的募穴、腑之大会,擅治六腑疾病,其定位也恰好在胃底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针刺中脘穴能使胃肠蠕动增强。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通过针刺能够调节胃肠的蠕动,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能力,并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11]。马婷婷等[9]研究认为: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具有促进胃动力、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功能,且治疗效应可持续到疗程结束后12周。梁门是阳明胃经的郄穴,善治胃痛、消食积,开胃增进食欲。脾俞、胃俞是脾与胃的背俞穴,擅长于治疗脾胃病。若脾胃虚弱加关元穴扶正,伴便秘加天枢通腑,肝胃蕴热加合谷、曲池泻热,嗳气频频加内关降逆气。针刺并艾灸,可借助艾叶燃烧的辛香之气疏肝气、通经络,温补脾胃。苗嘉萌[10]等研究认为:中医辨证分型中脾胃虚弱居于第一位。
由于本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病情虚实错杂,治疗方面应谨遵《黄帝内经》中的“谨守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避免蛮补滥泻,防止更伤正气。治疗过程中应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消除顾虑,纠正患者错误认识,积极参与治疗,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以增强和巩固疗效,促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