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国科研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但实际的科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在总体总量上,从2005年一直到2014年,政府科研经费年增长超过20%,其中最重要的R&D经费占GDP比例超过2%。研究实验经费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三,论文数量规模不断增加,科技论文发表总数超过150万篇,科技人员平均每人每年2.16篇,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论文生产大国。然而在世界顶级期刊上,《自然》和《科学》周刊等顶级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大大少于西方。2009年中国论文发表数量超过130万篇,其中仅仅只有0.05%被顶级期刊录用。然而对比英国瑞士,情况大不相同:同年里英国发表13.4万篇论文,其中一半被录用;瑞士每年投入大概105亿美元,瑞士的论文也有一半被录用。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科研资源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远远超过英国瑞士,然而顶级期刊的发表数量远少于西方。
在研究当中,首先需要了解国外的研究情况。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资源分配的决定机制以及政府与公共部门的研究分析。例如,Ahlgren(2012)指出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英国根据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贡献合理配置科研资源。jeong(2015)指出科研资源的配备应该和未来技术的融合相匹配;Lozano(2010)认为科研资源分配需要有新的标准,认为“每个美金的影响力”可以作新标准。乔纳森·亚当斯(Jonathan Adams)(2014)比较了英国的双重资助系统,一种是由资助委员会直接捐款,另外一种是项目资助制。这两项制度是英国科研资源分配的基石,英国科研产出依赖于这两项制度。然而,在近20年里,双重支助平衡逐渐恶化,项目资助的捐款数量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直接捐款的数量,这样使得尽管总得资金投入日渐增加,然而在科研资源的总投入增加的情况下,基础研究越来越困难,原因就在于直接捐款的数量的增长速度不够,而研究机构的日常开销,基础研究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在国内,付晔(2016)指出,国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科研资源配置:第一,当前科研资源配置中主要存在着的许多问题:曹聪认为科研资源配置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中中观以上的科研资源配备主要受公平的影响;席酉民认为科研资源配置存在着大量浪费,主要是因为“政出多门”;第二,科研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李兵指出目前科研资源配置以竞争为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得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宋超认为制度是决定科研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升效率,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改革。第三,科研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杨洪涛评价了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吴建国分析了三类科研资源配置模式,指出“以市场为导向,对外竞争经费匹配模式”和“倡导科学自治,基于人的经费配置模式”要高于“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基于项目的经费配置模式”的效率。在这么多科研资源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科研资源分配制度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将科研资源分配和具体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结合的关键点。
在这个领域中,舒红娟(2008)首先明确了公共研发部门和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且明确了其中的几个特殊关系:第一个委托代理关系具有多层次性这个重要特点,其多层次性体现在人民——政府——项目机构——科研人员这些方面;第二是代理人具有多个任务,即一个委托人具有多个不同的任务,这就引起了不同任务背后的激励约束的问题;第三绩效最大化存在某种陷阱,即政府会努力追求效用做大化,但是可能不会达到;阿儒寒(2014)将委托代理模型引入科研资源分配的内容中,设立了一个嵌套的双层代理模型。即把固定拨款制度和项目拨款制度分开来,并且设立双层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刘太刚(2017)认为,目前项目资助存在着诸多弊病,大体有三方面的问题:(1)科研项目制逐渐演变为管理部门控制科研方向的工具;(2)条块分割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难以发挥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效应;(3)科研经费的不合理配置直接关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与质量;代善(2016)认为:竞争性项目的快速增长,产生稳定拨款与竞争性项目经费的“剪刀差”,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项目经费成为大学及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主要来源。过度的竞争导致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难以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科研活动,出现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此外,项目资助周期较短,过度的项目资助导致科学研究中的“短平快”现象盛行,以致急功近利,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承载的使命相背离;王程程(2018)、曾丽(2018)通过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详细地分析高教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内在原因。她指出高校老师缺少硬指标来评价教学的实际质量,主要是通过“学生评教”这种方式来评价,但是这种方式是不足以真正的评价教师的工作。高校教师面对着两个任务,即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的激励效果很强,而教学缺少激励因素,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严格的教学评价指标,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监督以及激励。
笔者认为,在关于科研资源分配的问题中,国内学者引入双层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详细地对比了各个级别的利益诉求,并且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优点在于解释很详细,完美地将一级与二级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用一级模型的现象解释二级模型。在稳定拨款中,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问题在于其没有完整的评级体系,导致了二级委托模型中科研机构的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科研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的问题。这个方法给科研资源分配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然而这个模型有着内在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把固定拨款与项目资助分开来,进行分开的分析。没有将这两种制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而单层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以及背后的激励机制,优点在于能够将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来,深层次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对立,然而其缺点在于没有介绍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层的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设计单个委托人和代理人,只是单纯地局限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假设没有对政府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大学的拨款机制的研究,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一条完整的委托代理线索,从而真正的解决问题。
政府科研资助是科研成果的主要经费来源,有利于增加国家创新能力、竞争力以及营造创新环境、引导社会资金。目前政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分配资源,一是机构资助,即对大学相应科研机构直接拨款,这些拨款用来维持机构的日常活动,并且支持机构从事其日常活动衍生出来的科研活动;另外一种是竞争性的项目资助,用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快速需求,通过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保证机构活力。
固定拨款和项目资助是同一委托代理模型中的两个任务的表现形式,同一个代理人有着多种任务,应该将其放在一起研究。这就引发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使用。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对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至于引申与学习。中国的科研资源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竞争性科研项目太多,导致基础研究不足。以大学为例,过多的竞争性科研项目,会导致大学机构尽力争取课题,而不做好本职工作,接下来,本文将构建一个双层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多元委托代理模型,最早是霍姆斯特姆和米格罗姆(olmstrom and Milgrom)(1991)开始使用,用来研究合同中不同任务之间的溢出效用。即当代理人在面对多项任务的时候,其不同的任务背后有着不同的激励条约,在代理人时间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会进行内在的精力分配时间调整,分配在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任务上。因此,不同任务之间的激励机制可能互相抑制,因此就引出了委托人如何平衡多任务背后的激励条约的问题。研究表明,在任务无法度量的情况下,最优的激励契约是不激励。即获取固定工资。然而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下的本文为了简便起见,构建一个简单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结合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科研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即在阿儒涵的双层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二任务的委托代理模型,首先是构建双层的委托代理模型,即政府机关、大学、大学教师。政府机关与科研机构成为一级委托代理模型,大学与大学教师成为两级委托代理模型。政府机关需要大学完成科研任务并且需要教书育人,政府通过支付相应费用获得相对的利益,大学需要教师教书同时需要大学老师可以做科研,这其中大学支付老师固定工资以及因为科研经费而得到的收益,例如因为做科研而成为长江学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工资。委托代理问题会因为双方的效用不同发生分歧,将科研资源分配的方式抽象成一个双层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在一级委托代理模型中,政府作为一级委托人,大学机构作为代理方,二级委托代理关系中,大学作为二级委托人,大学老师作为二级代理人。其中政府资助大学可以分成两种:固定拨款和项目资助,大学教师需要教书和做科研。而固定拨款和项目资助可以看作是任务形式,以此对应科研人员的两个任务。其次,委托人的收益U=U1+U2-f1-f2-C1-C2。U1代表的是委托人从代理人第一个任务中得到的效用,U2代表的是委托人从代理人从事的第二个任务中带来的效用。f1,f2分别代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支付成本,C1,C2分别代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收益=f1(X1)+f2(X2)-X1-X2;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代理人在每项单位上的支出。在建立模型后,对此研究即科研经费在固定项目和项目竞争的分配问题。
在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中,在政府投入总资金不变的情况下,政府会大量投入资金于竞争性项目中,即 f2>>f1,那么大学为了获取 f2,努力地进行 X2的生产,即必须地减少X1的生产。而实际上因为效用的边际递减关系,U1<<U2。总体来说,从正常的角度出发,根据效用函数,其边际替代率应该是递减的关系,因此X1和X2之间应该是维持一个平衡,过于看重竞争性项目会导致基础研究的缺失,也就是政府对大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政府来说,大学里科研成果更容易评估,大学教育不好评估其对自身的影响,因此U1的价值会不确定,政府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会努力地增加U2,因此会增加其投入。而对应的二级委托代理关系中,当科研能力成为大学的主要标准之后,大学就会努力地提高其科研能力,对大学老师的要求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教师这个时候就会根据自身的效用最大化,选择多做科研,少教书,因为教书所对应的效用太少了,在进行时间分配的时候,就会在科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通过建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可以发现在科研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政府的稳定拨款的数额较少,政府的资金投入集中在竞争性项目,大学的科研资金来源更多地是争取竞争性项目,大学老师为了获取资金,会努力地申请竞争性项目;第二,缺少良好的关于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不知道怎么衡量大学教育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效用以及大学教育本身该如何评价,由于缺少这部分,政府没办法确定大学教学的作用,大学无法因此了解大学老师在这方面的成绩,更不用说对此的激励效果了,使得这部分评价模糊,定义含糊;第三,政府对大学的定位不明确,造成了大学同质化竞争,究竟有没有必要所有的大学都在搞科研,有些高职院校是可以专门培养技术人员的,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纷纷升本,要求学校老师努力搞科研,这就使得中国很难产生很好的职业高校,没办法培养这部分的人才,造成了这部分资源的极大浪费。
针对这些科研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明确大学任务中大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以此可以帮助确定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给政府带来的实际效用;第二,确定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能够正确评价大学教育,有利于确定大学教育该怎么办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第三,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在稳定拨款和竞争性项目中进行平衡,在判断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之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注重大学教育的投入,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委托代理双方效用的极大提升。第四,合理地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相辅相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教学的薪酬不高,教师也会去做。最重要的是,假设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弥补,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激励,使得教师努力从事科研和教学,这样可以同时激励教师科研和教学。第五,加强监督,尤其是需要加强科研成果的监督,杜绝剽窃,防止科研产出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