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禹光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关键字:公共篮球课;教学评价;思考
在我国各个高校中,篮球课程在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篮球课程作为学生接触篮球的基础课程,其受众面是专业篮球课程无法比拟的,所以公共篮球课程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部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进而影响我国群众篮球的发展。对公共篮球课程教学做出科学的评价,能更全面的反应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接受程度,以此来指导教学,才能将公共篮球课程更好的开展下去。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普通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在发展取向的制定上凸显局限性,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上具有严重的片面性[1]。因此,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篮球课教学评价,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而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以大学公共篮球课的“达标”体系进行评价,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忽视了学生个体篮球基础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没有得到体现,造成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练习,篮球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2]。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考评方法,主要采用终结性学习评价。终结性学习评价重视的是客观测定与定量分析,强调对学生的最终评分,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学生个性发展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多种目标实现[3]。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篮球课教学大纲的调查显示,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篮球课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定点投篮和行进间往返运球投篮两个方面[1]。以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为例,篮球公共课的主要评价内容有(见表1)。
表1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篮球公共课评价内容
传统的评价方式,片面的以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提高程度、学生欣赏篮球比赛能力、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组织比赛能力、裁判能力、课外参与篮球运动等方面没有列入评价内容。而篮球运动属于综合性运动,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仅通过个别技术动作来反映学生对篮球的学习成果就显得过于片面。这就容易使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拿到学分,考什么练什么,这严重阻碍了高校公共篮球课健康、长久的发展,严重限制篮球运动的普及推广。
公共篮球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查阅相关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及考核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为一些单个的技术动作,如移动步法、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等,注重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重视篮球专业技能的提高,对整体篮球运动,综合的技术运用或参与比赛的能力则很少,这使得学生在篮球课上,只能进行一些单个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
当前高校篮球公共课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学—练”为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共课面向所有学生,学生的篮球基础有高有底,学生的性别有男有女,给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安排学习同样的内容,就容易出现“饿的吃不饱、饱的吃不下”的情况。传统篮球课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讲风太盛,片面强调学生的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4]。
现如今,大学生课余时间可供娱乐方式种类繁多,真正课余时间能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屈指可数,这一类学生所占公共篮球课学习的学生比例更是稀少。公共篮球课学生基数大,参与篮球运动的时间仅仅是上课的时间,所学课程结束,基本不会再接触篮球。如此短的参与时间,显然不足以全面提高篮球水平。
篮球运动,归根结底是要对抗,要比赛,只有能进行比赛、能对抗、能攻防,才能体验到篮球带来的喜悦。在今后的公共篮球课教学中,应把技术动作教学向教会学生打篮球转变。会打篮球包含了对完整篮球比赛有一定的认知,能在实战中运用最基本的技术动作,可以与水平相当的同学进行规范的篮球比赛,有最基础的裁判能力等。
将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转变为竞赛型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和练为主,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内容有限,不足以接受更全面的篮球知识。将课堂变为竞赛型课堂,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把专项技能、篮球理论、裁判法等知识,通过短视频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练习时间放至课余时间,课堂时间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点评以及课后练习的方向。
首先,利用考核的杠杆,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篮球运动为硬性指标,要求其一定周期内要参与到一定的次数及一定的强度。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部的作用,加大课余时间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组别、不同级别的篮球比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创造参加正规篮球比赛的机会。再次,增加系与系、院与院、校与校、校与社会等之间的篮球交流,促进校园篮球氛围。
表2 公共篮球课评价指标及内容
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及内容(见表2)。
(1)课外参与篮球运动考核。根据课外参与篮球运动的频率、强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基本技能考核。根据基本技能的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3)实践比赛能力考核。根据学生参与比赛的态度、临场表现、积极性等综合评价实践比赛能力。
(4)身体素质考核。通过几项身体素质测试,来反应学生的身体状态,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5)学习态度考核。根据平时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的表现,来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6)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不仅要对专项理论知识考核,而且要注重考察科学锻炼、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7)提升奖励。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篮球水平提升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根据每节课表现最好的几位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各考核评价内容相辅相成,各评价内容始终贯穿整学期、贯穿每节课而不仅仅是学期末。
相比体育生,公共课的学生篮球理论、基本技能等相对较差,原有的注重技能考核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篮球的状况,无法全面推广篮球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以上评价体系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设想,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有待通过实证检验。希望为今后公共篮球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公共篮球课的良好发展提供思路,进而全面推进篮球在我国的普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