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十七
当代人沉迷于连韩国人都没听过的“韩式精雕”医美时,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老医师们早已凭借惊人的刀工、炒作的噱头,开了最早的美容手术机构。割双眼皮、隆鼻、垫胸、削骨,这些看上去非用现代仪器不可的手术,那个年代已经有了。如果让这些前辈知道,现在整容钱都让韩国人给赚了,估计又一波棺材板要气到翘起来。
民国时期的花样少男少女,同样愿意为了变美去鬼门关走一回。传说中没有整容、没有PS的年代,有时只是民国迷的想当然。那时不但有整容,还有PS,并且手法不失狂野,只不过严重模糊的照片让我们难辨痕迹。
上海作为旧时代的潮流中心,充当着审美变革的引擎。妹子们看到欧美女人的脸蛋,都开始暗暗羡慕。戏院里天天刷屏的都是葛丽泰·嘉宝这种旷世尤物,让塌鼻梁、丹凤眼的女孩充满了对高鼻梁和双眼皮的渴望。
有需求就有市场,当时上海出现了一波整容机构,光顾者大多是社会名流、影坛花魁。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副双眼皮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上海滩知名影星白杨就因为敢于挑战人工变美,而成了报纸口诛笔伐的“妖女”。在《十字街头》公映之前,报刊登出“白杨割了眼皮、修了鼻尖、又牺牲了两片丰腴的肉”,并承认她确实比之前妩媚多了。
给她鼓捣出双眼皮的医生也滑头得很,把自己操刀过的知名影星毫不避讳地印在大字报上,借此吸引顾客,这在如今难以想象。这位眼科整容专家叫杨树荫,对自己的技术很骄傲。他不仅能划出完美的双眼皮,而且诸如高鼻术、削骨术、垫下巴这些项目都OK。经过他“揭发”,人们终于知道当红小生白云脸上全部动了刀子。
人们对于人工美容充满好奇。上海进步书局印制发行的《人工美容术》上印着“妇女必携”的字样。也就是说,那时候女人们都喜欢拿着这种钟无艳变妲己的书翻来翻去,而其中许多整容模特居然都是男的。
铁的史实证明,为了美而行大胆之举,绝不限于女性。自古以来,身为热血男儿,箭镞加身、刮骨疗伤都不是个事儿,何况只是抡起小刀片在脸上做个小改造。
正是因为名流的撑腰,比起现代整容医院各种隐晦的宣传词,那时整形机构的广告语来得理直气壮、清晰直白,“自古佳人丽质,必处于‘天生;然今因医学发达,科学昌明,在相当范围内,已可藉‘人工造之:所谓‘整容医学是也。”这是刊载于民国旧报中的一条医学广告。
昔日十里洋场的女性歌手,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争相割双眼皮、整齿、隆鼻。她们通常一传十,十传百,为了斗艳豁出去了。甜歌皇后周旋本就美丽动人,弄完双眼皮之后,成了一个没有瑕疵的绝代佳人。
现在“小鲜肉”这个词,不仅有粉俊之意,还包含了演技差的暗示。民国时期这样的男明星同样会惨遭diss。前面提到被爆出割双眼皮的影星白云,有十六分之一的德国血统,深受观众喜爱。他十分上镜,加之演的多是历史或坊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自然就很圈粉了。在社交媒体不发达的年代,他依旧饱受八卦小报的谩骂,整容、化妆……这些黑点一个都不少。1942年,《大众影讯》就形容他风流倜傥,外表极美,可惜演技平平,并无超凡成绩。”白云被说成“有着女人的妖姿”,更有人形容他是“舞女的拖车”(妹子太多),说他年纪小的时候喜欢搔首弄姿,说话声音也是软乎乎的,还随身携带化妆品,特别讽刺他还要给自己贴假睫毛。跟现在舆论看不惯小鲜肉柔美过度如出一辙,攻击的重点也是集中在男人的美貌,油头粉面或者打扮过度。
而白云也毫不畏惧,在报纸上写文章反击,还特别解释了关于假睫毛的事情:第一,老子从来不买假睫毛,是公司买的;第二,老子登台时确实贴假睫毛,但那是为了演出。总之,你们才贴假睫毛,你们全家都贴假睫毛。可见那个年代,太秀气的男人也是饱受压力。
还有一个男明星郑小秋就更皮了,别人觉得他白白胖胖的没有阳刚之气。1932年,《影戏生活》说他的姿态天然健美,不过身材矮小面部太肥,不然确实是荧幕翘楚。郑小秋就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照片,自黑道:“对呀,对呀,我就是白胖弟弟”。看样子根本没把黑粉放在眼里。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上海等地的整形外科医生主要服务对象为真正需要改造外貌的演员和特种工作人员。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容外科手术被列为禁止项目,只有少数大城市的大医院还保留这项业务。那时做整容还要开工作证明,说明不得不整的理由。毕竟在当时的背景下,过度追逐外貌并不是社会倡导的风气。
在一种审美趋势下,即便在民国时期也会有人选择整容,也会有男人梳妆打扮。可有人因此奠定了一代佳人的地位,也有人成了娘炮而倍受質疑。100年后,人们换个战场又开始battle了,历史总是这般惊人的相似。
有人会说,整容我认了,PS -定是没有的吧?事实上比你想的更早,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就开始勒令修图师给她柔光、磨皮、去皱了。所以坊间盛传的“那是一个没有PS和整容的年代”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宋入宴客时,每桌都有一个箸瓶,并有专人取出筷子递给客人。
宋人啃剩的肉骨、鱼刺等不能直接吐到餐桌上,那样既不卫生又不礼貌,而要倒入渣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