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尊
人死后究竟还有没有知觉?面对这一千古难题,古代有很多思想者纷纷发表高论。
第一位出场的辩手是楚国名相子文,他说:“人死后另有世界,尤其还想要口吃的。”
子文有个族兄添了孩子,子文抱着孩子看了一眼,就想把他扔进尿桶里淹死,因为这是一个怪胎,外貌像虎豹、嗓音像豺狼。碍于孩子终归是别人的,子文只好柔声跟族兄商量,“放弃这个怪胎吧,否则我们整个家族恐怕都要遭殃。”族兄当然不合得,保证自己一定会好生管教这个孩子,把子文劝回去了。
过了很多年,子文快要驾鹤西去,又想起当初那个怪胎,就把全家人聚到床前,说:“如果那个怪胎将来在楚国做官了,你们要赶快逃跑,别被牵连了。”子文想到自己死后的凄惨状况,不禁老泪纵横,“鬼都想要口吃的,而我们家族的鬼以后无人供奉,恐怕得挨饿了。”
子文的想法能体现当时大众的共识——人死后还是有知觉的,但不能自主劳作,主要依靠子孙供奉。所以春秋时期虽有灭国的暴力举措,但基本保留了“灭国不绝祀”的优良作风。
过了一百多年,郑国的思想领袖子产也对此发表意见,“人死后不仅另有世界,还能变成各种东西。”
当时郑国内乱,有个叫良霄的贵族被人谋害,从此郑国开始长期闹鬼。据说,良霄的鬼魂动不动就在大街上晃荡,吓得人们根本不敢出门。甚至有人梦见良霄扬言要找人索命报仇,事后都一一应验,这就更加坚定了时人对“人死后会变成鬼”的认知。为了安抚鬼魂,子产安排良霄的幾个家人做了高官,闹鬼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与子产差不多同时期的卫国人,对他的看法却持保留意见,其中代表就是甯殖。
当初卫献公被臣子赶下台去,甯殖就是逼宫的主力之一。甯殖临死时,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被史书记录,不禁有点紧张,于是招来儿子交代后事,说:“我真是悔不当初啊!虽然小道消息都认定我是乱臣贼子,但卫献公还不知内情,只知道出兵的是孙林父。所以等他回来后,你必须帮我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否则如果死后有知觉,我宁做饿死鬼也不吃你的供奉!”
当然,这件事不仅没有掩盖过去,一向惜墨如金的《左传》还特意详述了甯殖临死时的焦虑。甯殖对死后世界的那点怀疑是有价值的,说明彼时部分古人已经开始转向唯物主义了。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战国时期,秦宣太后(即芈八子)与以上几位都不同,她坚定地认为人死后一切皆空。
宣太后步入垂暮之年,打算让自己喜爱的小鲜肉魏丑夫陪葬。魏丑夫吓坏了,跑去找口才超好的庸芮去解围。庸芮说:“太后,您觉得人死后还有知觉吗?”宣太后斩钉截铁地说:“没有!”“那为什么还要拉别人去作陪呢,不是平白害了一条性命吗?如果死后有知觉,那您亡故的夫君恐怕不能接受这顶绿帽吧,您给他赔罪还来不及,哪有闲情逸致去跟小鲜肉玩耍?”宣太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作罢。
再到后来,陆游张口就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可见唯物主义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