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爆预测及防治施工技术研究

2019-07-18 02:51涂齐亮闫苏涛钟传江王元荣
铁道建筑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岩爆进尺掌子面

涂齐亮 闫苏涛 钟传江 王元荣

(1.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2.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1 前言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洞室开挖后还未来得及做初期支护,或者初期支护已做完但因其强度不够而发生的围岩失稳的现象,是岩体的一种突然剧烈的动力破坏现象,是高地应力岩石隧道中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岩爆对隧洞本体结构、围岩稳定、支护结构、机械设备以及施工人员心理造成重大伤害和严重影响,准确预报岩爆的强度、发生时间、岩爆形式对于减轻岩爆灾害保证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林铁路岗木拉山隧道岩爆施工为背景,根据现场岩爆特征总结了岩爆规律,结合规律分析了岩爆影响因素,总结了隧道岩爆预测及防治施工技术的一些经验,为今后岩爆隧道的施工提供借鉴。

2 工程地质概况

岗木拉山隧道位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境内,岗木拉山隧道起讫里程DK346+340~DK358+000,全长11 660 m,其中单线隧道长11 357 m,车站隧道长303m,隧道最大埋深1 800m。里龙车站伸入隧道进口端,DK346+340~DK346+643段为车站大跨段。线路纵坡为 1‰/1 400 m、3‰/4 100 m、-6.0‰/6 430 m、-3.0‰/500 m的人字坡,隧道洞身DK347+163.334~DK347+546.830段位于R=3 000 m的左偏曲线上,其余段落均位于直线上。

隧道沿线区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桑加峡谷地貌,两岸均为极高山。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进出口段皆位于冰川沟内的缓坡,坡度为5°~10°,基岩岩性以闪长岩、片麻岩为主,加之地处高原,地表多荒芜。山高谷深,气候极端恶劣。山脉呈东西向纵贯延展,谷岭相间,地势起伏跌宕,区内山势雄伟,海拔较高,测区内高点位于线路右侧山脉,最低点为雅鲁藏布江河谷。隧道范围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成因的碎石土,崩坡积成因的碎石土,冲洪积的砂土、细、粗圆砾土、卵石土及漂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砂土、碎石土及块石土,下伏基岩为早白垩系英云闪长岩及闪长岩、新远古-中元古界念青唐古拉岩群八拉岩组片麻岩。隧道穿越里龙活动断裂,该断裂以61°与线路于里程 DK351+575~DK351+675相交,该断裂呈北北西-近南北走向,断裂横穿雅鲁藏布江,全长约65 km,DK349+500附近为里龙断裂(为活动断裂),对工程影响大。隧道埋深较大,最大埋深1 800 m,区域应力场较高。

3 岩爆规律分析

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份,岗木拉山隧道平导和正洞不同里程段发生了岩爆,平导和正洞大约在里程DK348+300左右出现岩爆现象,岩爆主要集中在爆破后4 h内,4 h以后稍微减弱,岩爆部位集中在新开挖的掌子面及周边岩壁。岩爆发生后,伴随有噼啪声和清脆的爆裂声,拱顶和拱腰处岩石主要为片状和块状剥离掉落(见图1),随后集中在某处连续以块状、甚至板状掉落,并形成爆坑,偶有弹射现象发生。

图1 局部剥落

岩爆大多发生在埋深较大的地段,并且随工程开挖逐步深入、埋深逐渐增大的同时,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多。岩爆除了在掌子面上发生,还多发生在距掌子面距离为0.5~3 m的岩壁上,此外,在支护完后距离掌子面3~10 m也有产生岩爆对初支造成破坏的情况;岩爆大多发生在隧道拱顶和右拱腰处,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一般在开挖后0~8 h发生,在爆破后的0~4 h最为强烈,4~8 h稍微减弱,8 h后发生频率进一步降低;也存在支护完1~10 d后岩爆对初支造成破坏的情况。

4 岩爆成因分析

4.1 埋深

岩爆与隧洞埋深存在一定的关联,一般情况下,地应力是随着埋深变化的,随着埋深增加,地应力表现为增大的趋势,这种增大不仅仅表现为只存在自重应力时,即使有构造应力时也存在这种趋势,所以埋深越大,开挖时对应产生岩爆的烈度和频率就可能越大。不仅地应力的大小随埋深的改变而变化,而且其方向也随埋深而发生改变,根据国内外对地应力测得的数据[1-7],大多情况下当埋深小于1 000 m时,水平方向的主应力占主导,当埋深大于1 000 m时,垂直方向的主应力占主导。从现场岩爆规律来看,岩爆大多发生在埋深大于500 m的地段,且有埋深越大产生岩爆强度越强烈的规律。

4.2 岩性

国内外发生岩爆案例很多,从这些岩爆案例分析,能发生岩爆的洞室围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岩石都比较新鲜完整、质地清脆且坚硬、抗压强度较高,没有或者较少的结构裂隙;相反,结构破碎、弹性模量低、岩石质地软、含水量高是不易发生岩爆的[8],这种岩性即使发生岩爆也是轻微岩爆,表现不出弹射。从已发生岩爆的工程实例中可发现,岩爆大多发生在闪长岩、石英岩、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岩、大理岩、花斑状大理岩等岩体中[9],这些岩石的共同特征是坚硬而性脆,当围岩卸荷应力集中达到其极限强度后,岩石就会急剧破坏。从能量的角度出发,上述岩石在破坏之前都能够储存较大的弹性能,也就是这类岩石弹性能量指数较大,破坏时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这种能量就是岩爆产生的动力。岗木拉山隧道范围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片麻岩,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 MPa,性脆,符合岩爆发生的岩性条件。

4.3 最大地应力方向

从现场岩爆规律来看,当洞身走向与地表沟壑平行时更易产生岩爆,地表沟壑走向往往反映了地应力特征,说明洞身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平行时,更易产生岩爆。

4.4 开挖方式

在高地应力地区修建隧道时,洞室开挖卸荷之后,围岩的初始地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应力进行了重新分布,在围岩壁产生了应力集中效应,当集中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就可能将围岩壁岩块挤压坏并给其一个初动能使其弹射出来,同时集中应力进行了释放,就产生了岩爆[10-11]。高地应力条件是岩爆发生的外因。围岩壁应力集中程度不仅与岩体开挖前的初始地应力有关,而且与施工方法和开挖洞室的形状等工程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圆形洞室周边应力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应力集中超高点,而非圆形洞室洞壁应力集中不均匀,有的部位如拐角点处的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发生岩爆的概率也会较大[12],所以岩爆与爆破效果有很大的关系,从施工现场来看,掌子面爆破效果好,则周边开挖轮廓线较圆顺,岩爆发生的概率就较小;爆破效果差,开挖轮廓线凹凸不平,就会增加很多较高的应力集中点,岩爆的概率就会大很多。此外,开挖进尺也影响岩爆,进尺越大围岩一次释放的应力也就越大,就更容易产生岩爆,从现场施工经验来看,进尺小于2.5 m时,岩爆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

岩爆的发生机理很复杂,从现场岩爆规律来看,岩爆的发生主要和埋深、岩性、最大主应力方向、开挖方式有关,因此岩爆的预测和防治主要围绕这四个因素进行。

5 岩爆预测预报

5.1 岩体结构分析

通过对岩爆发生段岩性、岩体结构等的统计分析,得出岩爆发生的岩性及岩体结构条件,以此为依据进行岩爆宏观判断。

5.2 应力解除法

地下埋深处的任何一点都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如果人为地将某一点的应力解除,必然会发生弹性变形,用应变片测试其应变量,然后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就可计算出其初始地应力。岗木拉山隧道采用应力解除法测试了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普遍在20~30 MPa之间。

5.3 岩爆预测结果

采用卢森岩爆判别法对隧道段落进行了判别,判别结果为:DK316+816~DK346+915等段落无岩爆,DK348+710~DK348+814等段落为轻微岩爆,DK348+880~DK349+057等段落为中等岩爆。针对预测到有岩爆的地段,施工中应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防止岩爆的发生。

6 岩爆控制技术

针对岩爆等级(轻微、中等、强烈)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主要从高度机械化施工、软化围岩、释放围岩应力及加强支护措施等方面控制岩爆的发生。

6.1 轻微岩爆

(1)开挖进尺严格控制在3 m以内,尽可能全断面开挖,一次成型,减小对围岩的扰动,每循环垂直掌子面钻6~8个孔径不小于70 mm的应力释放孔,深度4~10 m,并向孔内压水。

(2)在开挖面上洒水,软化表层,促使应力释放和调整,减少岩石弹射的概率,并在爆破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衬砌紧跟,尽可能减少岩壁裸漏的时间,要根据结构面特征和前期经验,判断是否有大块体剥落,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确保施工安全。

(3)开挖过程中严格采用“短进尺、多循环”开挖理念,加强光面爆破效果,严格控制周边孔装药量,尽量采用弱爆破,周边孔布置间距易控制在40 cm以内,采用隔空装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使隧道周边圆顺规则,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岩爆发生的强度。

(4)打设锚杆(见图2),锚杆采用直径22 mm长2 m砂浆锚杆,锚杆尾端均需设垫板并与初喷密贴,钢筋网片钢筋直径6mm,间距为25 cm×25 cm,视情况可布设双层或多层。如产生了大面积剥落或三角坑较大时要及时采用 18型钢支护(见图3),间距在0.5~1 m之间。

图2 打锚杆挂网片

图3 设立钢拱架

6.2 中等岩爆

除采取上述微弱岩爆的措施外,在施工中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开挖进尺严格控制在3 m以内,尽可能全断面开挖。

(2)在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线外10~15 cm范围内,在拱部和侧壁打设一定数量注水孔,并向孔内注射高压水,软化围岩,减少弹射,同时促使围岩内部的应力释放。

(3)每循环垂直掌子面钻8~10个孔径不小于70 mm的应力释放孔,深度4~10 m,并向孔内压水。

(4)岩爆发生后,立刻停止所有施工活动,人员马上撤离,确保安全之后,进行工作面的记录,如岩爆的位置、强度、类型、数量、规模等。

(5)拱部及边墙最大跨以上设置3 m长YE25-5涨壳式预应力中空锚杆,间距1.0 m×1.0 m,锚杆必须设置垫板,钢筋网片钢筋直径6 mm,网格间距25 cm×25 cm,并加大初支喷混凝土的厚度至8 cm。

(6)在岩爆剥落造成三角坑宽度不大于1 m,深度≤50 cm采用同标号喷射砼回填处理;爆坑深度>50 cm的采用C20砼回填处理;爆坑范围较大的是否采取立架等特殊处理措施由四方现场确认。

6.3 强烈岩爆

除采取上述中等岩爆措施外,在施工中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掌子面沿拱墙开挖轮廓周边先施作6 m深超前应力释放孔,环向间距1.5 m,纵向间距20 m,单孔长度25 m。

(2)拱墙初喷钢纤维混凝土或C25合成纤维混凝土,拱墙设置 14型钢,纵向间距1.0 m。

(3)拱墙设置4 m长YE25-5涨壳式预应力中空锚杆,锚杆长度2.0 m,间距1.0 m×1.0 m,锚杆必须设置垫板,柔性钢筋网片直径8 mm,网格间距25 cm×25 cm。

7 结束语

(1)岗木拉山隧道岩爆主要发生在爆破后的4 h内,主要表现为拱顶和拱腰的片状或块状剥离掉落,形成爆坑,较少出现弹射现象。

(2)通过现场岩爆特征,确定岩爆影响因素主要为洞室埋深、围岩岩性、最大主应力方向、开挖方式等。

(3)采用应力解除法对原始地应力进行了测试,并用卢森岩爆判别法对岩爆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岗木拉山隧道大部分段落为轻微岩爆或者中等岩爆。

(4)针对不同强度岩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开挖进尺、洒水、注水、控制爆破、打设锚杆、设立钢拱架以及爆坑处理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在现场的应用及改进,确保了岩爆段落的施工安全。

猜你喜欢
岩爆进尺掌子面
隧道掌子面超前锚杆连续交替式布设方案研究*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岩爆的防治技术
使用声发射测试结果预判岩爆等级
深埋隧道TBM施工岩爆特征规律与防控技术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
基于岩体结构的岩爆预测方法研究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基于极限分析的进尺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影响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