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流程探索

2019-07-18 07:09李锦华张增召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流程专业模型

李锦华,张增召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1 BIM研究现状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利用信息模型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营阶段进行管理的数字化方法,是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直接应用[1].根据美国国家BIM 标准对BIM 的定义:BIM 是用数字表达建设项目(设施)的物理和功能特征;它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为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BIM 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

BIM 技术以建筑行业信息化为发展契机,广泛应用到建筑行业,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西方国家BIM 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研究也比较全面,主要包括BIM 标准规范研究、多维度多项目应用研究、BIM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各国也在研究制定BIM 环境下的项目管理流程与实施标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了《BIM 执行计划指南2.1》,制订了实施BIM 流程的结构化方法[2];韩国制定了《建筑领域BIM 应用指南》等一系列BIM 应用指南,为BIM 应用指明了方向[3];日本建筑师学会发布了JIA BIM 导则,明确了BIM 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要求,并制定了基于BIM 的阶段设计流程[4].我国对BIM 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方向大都聚焦在具体项目上的BIM 应用、IFC 标准的拓展研究、BIM5D 应用等方面.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建筑信息模型课题组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CBIMS)”,CBIMS 中包含了BIM 实施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5],并从资源、行为、交付三方面规范了从设计到运营的信息传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5月4日批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为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BIM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构建、应用和管理要求[6].BIM标准的制定为我国BIM 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体系基础.但国内现行BIM 技术指南仍停留在企业规划层面,实际应用深度不足,管理成效不显著,没有形成标准化的BIM 应用管理流程,BIM 普及应用存在障碍.

2 BIM实施目标

BIM 的目标决定了BIM 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应用BIM 技术可以实现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确定BIM实施目标是进行项目规划的第一步.因此,首先要确定BIM 目标,这些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其实现的目的是为项目的建设增值.

国内项目BIM实施目标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涉及项目的整体表现,包括缩短项目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项目质量等,例如提高项目质量的目标包括通过BIM 技术实现协同设计、可视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通过施工方案模拟选择最优施工方案,从而指导现场施工;采用BIM 技术,进行资产、虚拟现实、空间等管理,提高运维质量;第二类与具体任务的效率有关,例如,采用BIM 技术,使得设计信息在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间及时准确传递;利用广联达BIM5D 进行快速自动排砖、自动提取流水段工程量;BIM 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半自动采集设备属性信息,提高运维效率.本文以国内某超高层项目为研究对象,其项目目标是提前60 天完工,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奖项,节省成本5 000 万元.该项目BIM实施目标为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及施工质量,更好地开展项目管理,达到项目设定的质量、进度、成本等各项管理目标,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可视化的方式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做到精细化管理.

3 BIM技术实施

BIM实施目标决定了BIM 实施的流程、方案,而BIM实施的流程应以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BIM 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项目采用BIM 实施自主设置模式,项目自行设置BIM 人员岗位,组建BIM 团队,依据项目特点确定BIM 目标,制定BIM实施流程.以某超高层项目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BIM 在施工阶段的一般应用流程,认为该项目结构形式复杂多变、多专业交叉工序复杂,BIM 应用效果显著,其实施流程具有借鉴意义,如图1 所示.

图1 BIM 实施总流程

3.1 建立BIM团队和组织架构

3.1.1 设置BIM 团队

BIM 团队是BIM 实施的重要基石,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BIM 团队,明确团队成员岗位责任,才能凝聚团队力量,更好地在项目全过程中推行BIM,最终实现全员BIM.一般来说,BIM 团队成员包括:BIM 工程师、BIM 经理、BIM 总监等.

3.1.2 BIM 组织结构

伴随BIM 技术的普及应用,出现了众多与BIM 相关的岗位,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无法最大化BIM 应用的效益.BIM 环境下,迫切需要重新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保障BIM 技术的实施.设计BIM 组织的目的是使各参与方、各部门的信息统一向BIM 模型汇总,BIM团队按预定流程围绕模型开展工作,并与各参与方、各部门共享信息.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有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7].职能组织结构中每一个工作部门都有多个矛盾的信息源,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汇总;线性组织结构中每个工作部门都有唯一的信息源,但是信息传递的效率低;矩阵式组织结构中每个工作部门有横向和纵向两个信息源,纵向可以获得职能部门信息,横向可以获得各分包商信息,并可以跨部门跨组织合作,信息传递效率高.根据这三种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矩阵式组织模式最适合BIM 环境下的组织架构,设计基于BIM 的组织结构如图2 所示.在BIM 总监的统一领导下,以BIM 模型数据库为核心,横向收集各分包单位的信息,纵向收集各职能部门信息,信息传递的效率显著提高.

图2 基于BIM 的组织结构

3.2 设置BIM环境

3.2.1 硬件配置

为便于项目成员的协同工作,需要通过配备硬件设施来设置一个切实可行的BIM 工作网络环境,如图3 所示.BIM 模型数据都以文件形式组成;同时,BIM模型包含了建筑三维甚至四维、五维的信息,数据量是二维CAD 图纸的5~10 倍.随着BIM 模型精度的提高,这个数量还会增长.因此,首先需要配置至少1 台文件服务器存放模型数据和其他数据;其次配备多台高性能的台式电脑,用于总包BIM 工程师建模;再次,通过交换机和网线将各项目成员的电脑相连接,项目成员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服务器上传模型;最后,配备多台高配置的图形工作站,用于可视化图纸会审、方案模拟等.基于流畅运行BIM 软件的目的,电脑最低配置应满足如下要求:操作系统必须是64 位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主频最低要求 2 GHz,CPU 核心数需4 核心以上;内存至少是8 G 以上;显卡应选择专业显卡或游戏显卡.

图3 BIM 工作网络环境

3.2.2 软件配置

BIM 技术不仅限于某一款软件,市场上也没有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软件,所以BIM 目标的实现,需要根据项目特征、BIM 目标选择多款软件配合完成.例如,为实现进度目标可以选择“Revit 建模软件+Navisworks”配合完成,为完成成本目标可以选择“Revit/广联达+广联达BIM5D”配合完成.

3.3 建立BIM综合模型

BIM 综合模型的建立是BIM技术实施的基础,综合模型的建立流程如图4 所示.总包BIM 小组负责人收到设计蓝图后,根据深化设计的要求,组织建筑、结构、机电模型的建立;各专业模型建立之后,首先进行内部碰撞检测,其次进行全专业碰撞检测,并将碰撞检测结果反馈到设计单位;设计单位依据反馈信息下发图纸变更指令,各专业模型依据图纸更新模型,进行新一轮的碰撞检测,直至形成零碰撞的综合模型,最终完善成竣工模型.

3.3.1 模型工作集划分

为了提高各专业BIM 工程师建模效率,实现多项目成员同时访问中心文件,协同创建本专业模型,需要对中心文件进行模型工作集划分.以机电专业为例:在机电服务器上创建机电中心文件,并以一定的规则命名,按暖通、给排水、电气、智能、消防等专业划分工作集;各专业BIM 工程师将中心文件拷贝到各自的工作站上(形成本地文件),并按照工作集所有者权限打开本地文件,创建本专业模型;无权修改其他专业模型,最后将本地文件同步到中心文件上.

3.3.2 模型文件命名

图4 综合模型建立流程

清晰的文件命名规则便于项目进行BIM 模型文件管理以及模型交付.模型命名要按照“项目名称—专业—楼层—模型精度—时间”的模型命名规则,项目名称既可以使用中文名称也可以使用英文名称,比如中国尊项目(外文名称CITIC Tower)建筑专业二层至五层LOD400 模型命名如下:CITIC_ARC_F2-F5_LOD400_20161012.

3.3.3 模型精度

根据美国建筑师学会对模型精度的定义,将模型精度划分为5 个级别[8]:LOD100,相当于概念设计,近似表示出建筑物的基本形状,如体积、造型等;LOD200,相当于方案设计,模型应近似表示出建筑的基本尺寸、位置、形状等;LOD300,精模,设计的精确尺寸、形状、定位、方向及其他信息;LOD400,加工制造,预制及预安装深度模型,包括实际尺寸、实际形状、定位与方向;LOD500,模型应与实际交付的建筑实体相一致,表现项目竣工时的整体信息,并包括业主在合同中所要求的构件、设备基本属性信息.

3.3.4 模型更新

保证模型信息真实准确的有效途径是及时更新模型,并确保其准确.当设计发生变更,需要及时依据设计变更指令更新模型,并调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新的碰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设计顾问.模型更新流程如图5 所示.

3.4 BIM实施流程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的物化阶段,也是项目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这一阶段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在BIM 思维模式下,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的中心是BIM 模型,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汇集到BIM 模型中.例如,合约部门通过BIM 模型进行流水区域划分,利用流水段进行快速提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计划部门采用BIM 模型后,通过4D 施工模拟、4D 工期进行进度计划的管控.

图5 模型更新流程

3.4.1 质量管理流程

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在竣工后安全使用,是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工程质量动态管理与过程管控的特点,BIM 辅助下的质量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二维图纸表达建筑意图的局限性;②各专业碰撞情况;③记录工程现场的质量信息[9].依托BIM 进行质量管理,保障了质量信息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为解决以上质量问题,设计实施流程如图6 所示.依据设计文件建立BIM 模型之后,需进行碰撞检查,如果发现新的碰撞问题,则需要重新调整图纸,碰撞检查合格之后向现场工程师进行模型交底,现场施工完毕之后,通过物联网技术(二维码)、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机、IPAD 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现的现场质量问题发布到BIM 管理平台(BIM 管理平台可集成各专业模型),有关质量责任人员查看BIM 管理平台,跟踪质量问题并督促相关施工人员整改工程实体.

图6 基于BIM 的质量管理流程

3.4.2 成本管理流程

施工阶段的成本在工程总造价中所占比最大,有90%以上,这一阶段对于建筑行业提高效益至关重要.基于BIM 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优势:①流水段提量;②不同维度多算对比;③精确的物料计划.通过BIM模型进行流水区域划分,利用流水段进行快速提量,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将BIM 模型与实际进度、计划进度关联,并与材料单价关联,就可以直观地显示任一时间段的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以及盈亏情况.为实现以上功能,设计实施流程如图7 所示.BIM 模型以设计文件为蓝图,形成了三维(3D)的数字模型,3D 模型依据进度计划,将模型构件进行工作集划分,并和进度计划、实际施工进度、成本信息关联,形成了5D 模型,进而用于流水段提量、多维度多算对比、资金曲线等成本管理.

3.4.3 进度管理流程

进度管理是施工管理过程中核心环节之一,进度管理的成效决定了项目是否能按期完工.基于BIM 的进度管理,主要解决传统进度管理中出现的信息化程度低、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BIM 工作小组把项目进度计划、实际施工进度与BIM 模型关联,进行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模拟分析,计划部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视必要调整进度计划[10].基于此,设计进度管理流程如图8 所示.

图7 基于BIM 的成本管理流程

图8 基于BIM 的进度管理流程

3.5 BIM技术合同的制定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减少后续过程中的纠纷,便于对分包的管理,需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书面界定各方的工作内容.合同的内容应包括模型的精度、分包方的职责、模型交付格式、模型交付时间、模型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等[11].

3.6 BIM人员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IM人员培训是BIM团队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当前大多数建筑类企业应用BIM 技术迫在眉睫的问题.BIM 团队成员是BIM 目标的最终执行者,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需要对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成员BIM 应用技术能力,使成员掌握多种BIM 软件,挖掘BIM 应用价值点;另一方面为项目、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BIM 人才,使他们不仅懂BIM,更懂管理.

4 BIM实施保障机制

为确保实现BIM 目标,使BIM 应用顺利进行,需要建立若干机制以保障BIM 实施.笔者针对国内某超高层项目BIM 应用不足之处,设计了以下BIM实施保障机制.

4.1 图纸与设计变更管理机制

模型更新不及时、模型修改混乱,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无法发挥指导现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图纸、设计变更进行系统管理.具体实施方法是:建立各专业设计变更统计台账(BIM 相关)、深化设计往来联系单及信函台账、图纸台账,并安排专人及时更新;台账中须详细记录文件名、文件签发日期、变更简述、模型是否已修改、模型修改责任人/单位等信息;BIM 负责人收到新版图纸或设计变更后,安排相应责任人,及时更新模型,并通知其他单位,复核已更新模型对其他专业模型是否有影响[12].

4.2 施工现场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施工现场会不可避免地消化部分设计错误,以及无法返工的施工错误,导致实体质量与设计图纸存在误差,最终实体质量与BIM 模型存在误差,进而BIM 模型无法指导现场施工,甚至影响现场施工.例如,施工现场把一根折梁做成了直梁,该处无法返工,结构模型仍按设计图纸绘制折梁,机电管线综合排布基于结构模型进行排布,恰好从折梁下穿过,而现场情况是机电管线与直梁存在碰撞,影响现场施工.因此,需要根据现场反馈信息更新BIM 模型,同时监督施工现场.具体实施方法:①安排各专业现场工程师以日报、周报的形式,在BIM 例会中反馈现场信息;②开发一种基于BIM 的协同共享平台,工程师对比模型与施工现场,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现场能整改的要求及时整改,现场不能整改的则保持模型与现场一致.

4.3 信息集成机制

BIM 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包含了建筑物的几何、物理、空间等基本信息,更在于它能够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解决传统项目管理数据与BIM 基本信息的相关联问题.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一方面模型基本信息的精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专业也需要将材料、设备的信息及时加载到模型中.由于施工进程中参与方众多、材料设备繁多,如果不能及时加载工程信息,会导致后期较大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集成机制.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各专业在材料设备进场前,将各类文本、属性信息绑定到模型;在进场时,验收人员通过扫码检查材料信息是否齐全,否则材料一律不许进场.

5 结 语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能够凝聚各部门力量,收集工程项目各类信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将BIM 技术引入建筑行业,着重分析在施工阶段如何实施BIM,构建了基于BIM 的施工管理流程,提出了三种保障BIM 实施的机制,为BIM 在我国施工企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流程专业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模型小览(二)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