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2019-07-18 07:14亢鸿志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流行色 2019年5期
关键词:弓子勃拉姆斯奏鸣曲

亢鸿志(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作品《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于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生涯的晚期,这一时期他的几位好友相继病逝与病危,他也常常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加以克制、压抑。这一点体现在《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强烈的戏剧性、刚柔并济中。勃拉姆斯使大家在这首作品中既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多愁善感与英雄气概,又可以窥探到他是如何继承古典主义精神的。

一、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

1.第一乐章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

(1)弓段与弓速的分配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题是充满感情而彷徨的,体现出该形象的最显著特点是:出现多个枣核型渐强渐弱的标记,因此在演奏该主题时需要合理分配弓段与弓速。为了符合谱例上的sotto voce ma espressivo,应由上弓开始演奏,弓速自弓尖至中下弓部分,由慢至快;在第4小节,由于最后一拍是下弓但需要渐强,因此弓速应自弓根至弓尖部分,由慢至快,并在下一弓立刻放慢弓速,继续由慢至快直到奏出g音后再渐弱并保持p的力度;第5小节~第9小节采用同样的方法。奏至第14小节,情绪愈加热烈,继而似乎要变得有冲击力,但这冲击力还未完全释放就被作曲家的渐弱收回,欲言又止的纠结在这样的渐强渐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第15小节第一拍的b音 用全弓,最后一个b音 应用较少弓子,并快速为下一小节做好准备。在演奏中同时需要注意句子内部气息的连贯性,切勿在最后换弓的一刻放松泄气。

通过对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的弓段与弓速的分配,可以发现,音乐情绪决定着弓速与弓段的分配,弓速与弓段的合理分配有助于音乐情感的正确表达。

(2)揉弦的幅度与密度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转为明亮的F大调,歌唱性更强,情感更加热烈,因此需要饱满且大幅度的揉弦。在副部主题的开始出现了强音记号,需要用到的演奏技巧除了前文提到的弓速与弓段分配外,揉弦的幅度也需要加以变化,在出现sf时应该使揉弦幅度达到最大,使揉弦密度达到最大,将音乐情绪推至高潮。在谱例2的○B处演奏力度转为p,情绪变得柔和而甜美,这是在为接下来发展部做铺垫。因此揉弦的幅度应减小,在dim处揉弦的密度也渐渐变小,使声音轻柔的过度到展开部。

由此可见,揉弦的幅度与密度也是视音乐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恰如其分的揉弦有利于更好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情感意图。

2.第二乐章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

(1)右手单音运弓技巧

第二乐章第一段的长线条旋律抒情且具有歌唱性,表达了内心的渴求与期望。(见谱例2-1)此处应尽量用全弓,最大限度以声音的饱满来体现内心的极大渴望。运弓应是平稳的,可将右臂下沉,充分利用弓子与手臂本身力量对琴弦自然的压力以展现作曲家的温情柔和与深沉。尤其注意换弓,一定要在运弓末尾留出换弓的余地,提前往弓子惯性的反方向发力,使音乐气息流畅、连贯。

3.第三乐章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

(1)和弦演奏技巧

以第三乐章第二段转调后的和弦是钢琴与小提琴声部同时迸发出最强力量的一部分。

因此在演奏时,应该尽最大可能使声音集中,三个音同时震动,为了达到集中且具有爆发力的音响效果,我在此处全部使用下弓来演奏,在弓子向下的第一时间施加压力,然后立刻放松,利用弓子自身的惯性使弓子甩出,右手臂形成自然的弧线返回弓根,迅速准备好下一弓运弓的角度。

左手应保留手指,以减少手型的变化程度,从而保证音准的质量。同时为了使琴弦震动更充分,左手指按弦不能太实,应当稍微放松。

4.第四乐章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

(1)快速双音跳弓技巧

第四乐章的主题十分地富有激情,可以说是整首奏鸣曲释放最为充分的一个乐章。在开始部分,用钢琴与小提琴互为伴奏,快节奏的交替演奏两种风格各异的音乐材料,其中的跳音的音色应该兼具演奏的爆发力和声音的饱满,以塑造一个激昂的音乐形象。(见谱例2-2)

小提琴要想奏出这种音响效果,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琴弓的推、拉上,而不是换弦角度;琴弓与琴弦的接触点定在弓根部分且靠琴马,在下弓奏出第一个音后,利用琴弓自身的弹性继续演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快速而充分地运弓,以免琴弦不震动。具体的音响效果及手感可以借鉴如下方法:以紧握右拳的方式抓住弓根,尝试演奏大幅度的跳弓,在熟悉这种音响效果及手感之后再进行正常的演奏,效果奇佳。

(2)切分音演奏技巧

展开部可以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为第130~173小节;第二段为第174~193小节;第三段为第194~217小节。

在第一段中,作曲家打破了常规的6/8拍律动,用大量的连续切分节奏型营造出惴惴不安、彷徨的音乐氛围。

以上对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音乐形象与演奏技巧分析,是多数演奏者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希望以后该奏鸣曲的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音乐需要,及时调整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结语

通过对勃拉姆斯及其《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的分析,笔者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演奏方法,也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加深了了解。

这首乐曲宛如勃拉姆斯当时生活的一面镜子,将他的感情、性格、所处的环境映照其中。勃拉姆斯将这首作品留给后人,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去品读他留给后世的礼物,我们应当在每一次演奏时都心怀敬畏,赋予它更多的生命力,尽最大努力将勃拉姆斯的心声传递给听众。

猜你喜欢
弓子勃拉姆斯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Thickness-dependent magnetic anisotropy in obliquely deposited Fe(001)/Pd thin film bilayers probed by VNA-FMR∗
春天的奏鸣曲
纪念照片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