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黄倩
电影佳作《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之外,导演薛晓路同时也是资深编剧和作家,曾荣获夏衍文学奖。她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再不说爱,父母就老了》是她最新出版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家庭传统伦理与当代意识的困惑和矛盾
百善孝为先,但每个人心中对孝的定义并不同。
子曰:色难。即说仅仅供养饮食,管理起居,不可称之为孝,要做到心里真正敬重才可,足见古人认为孝里尊严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酝酿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的孝文化传承有序,充满诗意的高尚情操。而现代人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发展事业、积累财富、经营爱情、维护友情,却往往忽略了生养自己的父母,甚至因为个人利益与双亲对簿公堂。薛晓路的小说新作《再不说爱,父母就老了》正是讲述这样一个关于“孝道”的家庭故事,体现了当下中国人对“孝”的理解,揭示了变革时代下家庭伦理中的矛盾与困惑。
每个家,都似一条漂在海上的船。家庭成员各有位置,各司其责,努力配合方能护家航行。风平浪静的日子当然好,一旦遇上风暴,卷起巨浪,船上的人便不得不紧绑在一起,共同面对那一波接一波、湿漉又冷冰的挑战。
故事在一座北方小城展开:乔家一对老夫妻乔战勇和刘英,生有二男二女。坚忍倔强的刘英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几十年来全权掌管着家庭的大小事宜,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这个家庭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相安太平。历经半辈子的操劳,年近古稀的乔战勇和刘英总算迎来了可以安度晚年的时刻,但刘英突然一场大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儿女们在面对家庭变故的过程中,经历了的种种纠葛、推诿、争执、悲伤,最终在失去母亲之后,才带着悔恨和失落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孩子如生命”。
孝,不是一种责任,而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回馈。
大女儿乔水兰已到不惑之年,是当地京剧团小有名气的演员,在家庭中属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指挥者,大女婿在本地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对老婆家里的事情维持着表面上的客套,但永远放不下自己内心的“小算盘”;二女儿平凡贤惠,平时照顾父母最多,二女婿憨厚老实,对老丈人和丈母娘任劳任怨;大儿子乔海洋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北京开公司,事业有成。父亲过世之后,母亲中风半瘫,他义不容辞地将母亲接到北京同住,背负着事业压力和家庭负担。大儿媳妇谢言虽然通情达理,但面对住到家里来的半瘫婆婆,在“敬”与“弃”之间摇摆不定。
故事是从乔海洋的媳妇谢言怀孕开始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谢言好不容易怀上了孩子,突遭下海经商的乔海洋生意不顺,谢言出现了妊娠高危迹象。这时三妹夫范垒打来电话,告之母亲脑溢血住院了,乔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母亲被抢救过来以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问题就集中在该如何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上。
乔家的现实状况是,大女儿夫妻关系并不和谐;大儿子乔海洋正陷入妻子生育和自家生意的双重压力中;三女儿水灵因丈夫范垒下岗了,生活困苦;小儿子海明三十而立,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亲情观早已是美国式的冷漠。面对母亲生活无法自理的状况,矛盾冲突不言而喻,乔家的纷扰、争论和推诿持续不断。最终在一个清晨,老母亲拔掉了自己的气管插管,自绝于世。
当四个儿女重新聚在一起整理老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一个录音机里母亲的留言。母亲平静地安排了有限的遗产,感激了孩子们对父母的照顾,甚至还请求孩子们谅解自己和老伴这几年为他们带来的麻烦。这一天是大年初五,兄弟姐妹们吃着饺子,眼中却止不住地泪如泉涌,第一次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前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认为,孝是善的行为,善是美的重要组成,子女的孝不仅是对父母,也是自我人格和精神的重塑。作家对“家文化”和“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非常重要,小说《再不说爱,父母就老了》的现实价值是对孝文化中人性内涵的高度表现。
在城市高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经济高压持续、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孝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中国人都认可“百善孝为先”,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者寥寥无几。另外,养老观念的变化也是“孝”里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养老院的态度、维持生命还是生命尊严的两难选择等等也是本书讨论的话题。
小说直捣贯穿中国人家庭基础伦理的“孝道”传统,让母子情、夫妻情、儿女情之间的种种渴望与尴尬、亲情与矛盾,得到了全面而细腻的呈现。在亲情背后,作者笔下的生存背景是异常严峻和冰冷的。面对经济压倒一切的生存高压,“孝道”何以传承和延续?传统美德“百顺孝当先”会不会走向崩溃与瓦解?著名文化评论记者何东指出,正是这种深刻指向与质疑,才让情节和故事不落俗套且颇有新意,并不带任何过分怀旧和“今不如昔”的味道。
原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淮认为,家庭问题是创作的重要对象和源泉,本书立足于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亲情伦理,凝缩了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日常生活,以真情实感娓娓道来一个平凡但震撼人心的故事。令人反思的是,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面对病痛中的父母、面对临终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该怎样做。
著名文艺评论家郭运德指出,子女对父母的“敬孝”背后,其实是社会深层矛盾和问题的反映。现代人对于“孝道”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是两难的思考。
有读者认为,这个家庭故事很具有典型性。对家庭文化的探讨并没有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性,是触动人心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中的亲情与至孝,体现了当下中国人对孝的理解,揭示了变革时代下家庭伦理中的矛盾、困惑、挫伤以及温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