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石卓群
摘 要:网络新闻因其多面性、猎奇性、批判性等特点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新闻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了它的现实意义。为了研究网络新闻对人的影响,本文以大学生为主体,对网络新闻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了阐释,通过分析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从理论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理论思想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入手进行剖析,创新解决途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等学府和家庭教育四方为主要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网络新闻;大学生;思想行为;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时效性强等众多优势,在大众传媒中脱颖而出。同时,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推进,政府部门逐渐加大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一些充斥着负面新闻的载体网站逐渐被取缔,网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大学生作为青年学子中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正处于思想活跃、三观培养的重要时期。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互联网以及互动社交软件的发展,在促进大学生思想交流和个人思想表达的同时,也成为网络新闻发布、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使用各种便捷软件,甚至在网购时,难免会接收到一些网络新闻消息,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网络新闻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1]
网络新闻不仅具有新闻共有的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广、影响力度大等,还因其独特的特点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成员热议的焦点、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1.网络新闻内容的特点
首先,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广泛性,网络新闻的内容往往会捕捉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其次,内容的诱惑性会导致传播的广泛性、多样性。
2.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首先,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由于网络新闻的猎奇性,在各类新闻中更容易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进而在社会中形成热点话题,引起舆论广泛讨论;其次,网络新闻由于传播媒体类型多,受众范围广,在传播过程中不免存在不同程度的渲染,致使部分受众群体不能正确看待网络新闻,造成传播中内容的失实;再次,由于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的交互性,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网络新闻传播造成的冲击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互联网媒体的实时性报道,使得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强烈,对人们的感官冲击和心理波动会更加强烈,而新闻媒体则利用这一点对类似的网络新闻也展开报道,媒体的盲目跟风使得网络新闻传播难以受到抑制,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3.网络新闻影响的特点
首先,网络新闻的影响范围广。一个网络新闻会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成为广大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網络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加广阔;其次,网络新闻影响效果持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网络新闻本身的猎奇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人们往往加深了对网络新闻的记忆,以至于若干年后还能够记得某年发生的网络新闻事件。最后,网络新闻对人们的影响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双重影响。人们在接受网络新闻后,往往会受到网络新闻本身的内容影响,影响人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而影响人们的实践行为。
二、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以上特点,它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缺乏人生经验,心理不够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较弱,因此很容易被网络负面信息所误导。”[2]
首先,网络新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同。随着东西方渐次推进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社会学家由此撰述了许多有关思想建设方面的理论著作,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经久不息的讨论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也秉承一贯的观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中国,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的就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思想认同,而网络新闻大行其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有些负面新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出现混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网络新闻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认同。一方面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正面新闻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负面新闻对某一类人和事件乱贴标签,混淆视听,由此来提高自身的点击量和阅读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对即将步入职场,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情感取向和社会认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待负面新闻
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进入新时代,如何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理论思想与实践行为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议题之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作用,需要政府部门、网络媒体、高等学府以及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积极履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首先,政府作为媒体监管的主体,应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本着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尤其要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其次,政府部门应根据大学生思想现状及行为方式,向大学生有选择的传播适合大学生浏览传播的新闻动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再次,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对一些恶意影响他人的负面新闻中的负能量进行第一时间处理;最后,面对已经出现的负面信息,应及时处理,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实时平台向公众进行解释,建设防谣传播平台,对各式各样与网络新闻中的负能量相关的谣言及时澄清,避免大学生过度解读。
网络媒体是新闻的主要传播渠道,也是网络新闻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传播的主要媒介,各媒体应该提高网络新闻发布的质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美国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一书中指出:“如果媒介能够成功地锁定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它们就可以借此设置议程。它们提供语境,这个语境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媒介以此建构公众议程。”[3]因此,网络媒体应坚持真实报道,在报道网络新闻时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和浏览量而人为放大事件,既要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又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来维护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以实际行动提高网络媒体可信度。大学生面对网络新闻报道表现出很强的互动性,因此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报道方式,让大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阅读并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至于过度沉入或过于偏激。
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和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阵地。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网络新闻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其次,调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大学校园的教育优势,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再次,高校应积极建设精神文明阵地,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新闻,避免学生过度追求猎奇,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方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在联系社会实际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理性认识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高校应对大学生展开新闻与心理专题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疏导作用,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新闻观,诱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意识,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新闻。
不可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生的家长也成为了网络一族。家长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124任教师,首先自身应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各式各样的网络新闻;其次,家长应树立良好的家风,积极引导大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最后,家长应坚决抵制各种反文化影响,在日常的学习中争做先锋。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闻的受众主体,应该从自身角度提高加强网络新闻的防御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网络媒介素养,“受众愈是主动积极,他对媒介的劝服、影响和操纵行为愈有弹性和抵抗力;受众个体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受众类型愈是多样”。[4]不仅如此,大学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辨识力与抵制力。一方面,大学生应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通过健全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与认知性;同时大学生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了解更真实的世界。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网络新闻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校学府应共同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深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任务,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新闻的鉴别力和免疫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so.com/doc/6774639-6989864.html
[2]李忠友.網络负面新闻中的负能量对大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及矫正[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159
[3][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英]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