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心灵护航

2019-07-17 04:14刘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家校联合心理健康

刘娟

摘    要: 教师不能只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还应当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责任。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深受家庭的影响。因此,家校联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家校联合    和谐相处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深知当今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要比以前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欢乐与哀伤,更关注人的人格尊严,所以科学地、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一、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首先教师要积极乐观,坦诚面对现实中的挫折,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人交往中和谐相处,积极的情绪大于消极的情绪;有较强的心理适应力和活动能力;工作有独创性,有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能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尊重他人、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向上、表里如一,就会以此为榜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向师性、模仿性都很强,乐观向上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一位心理学家对情感与认知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之,假如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就结不出“优良”的果实。教师在登上讲台之前,先要学会爱。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

1.教师要有一颗“公正之心”。

“公正之心”就是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大都会受到教师的喜爱,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就偏爱他,某个学生成绩差就忽视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教师要理性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冷淡或者偏袒某些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抱偏见,处理事情更要公平、合理,不厚此薄彼,做到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距离都是等距的。

2.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师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是“该生是否尊重师长”。可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是否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呢?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努力。

3.以心换心,升华情感。

教师要高度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留心关注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当他们遇到挫折打击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对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呢?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耐心与学生沟通,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才能有效地开导学生。老师用真诚的爱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情感有地方倾诉,让学生的心灵有所依托,让学生的精神充盈富足。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得到鼓舞,从而树立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师生真诚相待,理解成就未来。

在人际交往之中,以诚相待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做到理解、包容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工作中我们要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真实的自我,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反之教师如果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与他们真诚相待,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我们要放下师长的架子,努力在班级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真诚换得真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他们欣然接受我们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校聯合,教师指导为主家长配合为辅

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因此教师要搭建起学校与家庭紧密沟通的桥梁,二者形成教育合力。

1.每周一次,家校联系常态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每一学期,我都坚持每周一次在班级微信群里给家长发布信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心理状态,通过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孩子们更加自律、勤奋好学。

2.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我班都要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其中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讲座活动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每一次讲座,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实际情况,结合实例给家长们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一期《沟通的艺术》讲座中提出:沟通的前提是平等地交流。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开口前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当下的感受,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家长做错了,就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一点最难却最容易做到。对孩子平等以待,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给孩子任何批评与建议。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给孩子解释的权利和选择的机会,只有当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以权威的身份支配自己的时候,父母的意见才更容易被接受。

其次,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因为倾听可以让父母了解到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到他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就爱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评判孩子,不能耐心地听取孩子的解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孩子因为父母不能倾听自己的心声,只好把不满和委屈埋在心里,长此下去,做父母的怎能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

另外,家长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时机。情绪焦躁的时候是不适合跟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请保持温和的态度,温和的态度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可以缩短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先给自己疏导情绪。等冷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

几期下来给家长们普及了不少心理教育知識,帮助家长树立积极的心态,有勇气面对内心的焦虑,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并与家长交流先进的经验与做法,请一些优秀孩子的家长发言,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取得了最佳的育人效果。这些方法不仅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更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3.及时沟通,重点指导。

学校与家庭必须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在学校发现某个学生思想出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一年前我的班里转来了一个男生,大大的眼睛、白白胖胖的很可爱。但我发现他不爱和同学交往,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可同学不小心碰着他的课桌就会歇斯底里地与人打架。我在批阅他的作文时,发现他对自己的母亲“积怨”很深。给他爷爷打电话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又生了个女孩,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认为是母亲抛弃了他。知道这个情况后我很震惊,更心疼他小小年纪就遭受到了这么大的打击。以后我不仅在课上鼓励表扬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找他聊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与他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向他母亲反映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状况,并同她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交谈中,孩子的母亲很自责,自己重组家庭有了女儿后疏忽对他的关爱,在教育方法上对他简单粗暴,以至于造成孩子如今的状况。对我的主动联系非常感谢,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在共同努力下,孩子阳光开朗了很多,本来他就很聪明,一个学期后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现在他每天都开心地和我打招呼,和同学相处融洽。他认识到,妈妈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妈妈是爱自己的,妈妈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并表示今后要多疼爱妈妈。看到孩子如此懂事、开朗,我非常欣慰。

4.家长及时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要多鼓励,又要有适当的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学习很好,可一到考试就紧张,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很大原因是家长的期望太高。家长的唠叨、期望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考试;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并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其社交技巧。而过多指责、约束孩子会使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四五年级的青春期教育,更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应正确引导,加强交流,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个人的兴趣、性格及各种能力都会在小学阶段初建模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重视和指导,更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的心灵护航,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26-27.

[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40.

[3]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16(5):554.

猜你喜欢
家校联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家校联合 共同教育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