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摘 要 提高学生主体性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在要求,关注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予学生课堂表达的权利,培养学生课堂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在課堂上的自主能动性。本文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有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基本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主体性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依然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试以新课标为指导,来分析目前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和建构的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
新课标出台以来,学生主体性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不管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权、课堂话语权还是课堂思考权都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参与权被削弱
调查显示,有55.2%的高一学生、52.48%的高二学生、49.27%的高三学生依然认为老师上课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低。[2]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高一有49.68%的学生、高二有60.97%的学生、高三有61.22%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材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3]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以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都会导致课堂脱离学生,具体表现为:学生情感体验不足,认知参与浅显,参与广度狭窄。[4]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架构师生相互行为的桥梁,学生的课堂参与可以填补知识的空缺,学生参与权的剥夺必然导致课堂学习内容的缺失和不完善。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活动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层面时,就无法深入学习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导致学生所接受的课堂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建构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学生的话语权被忽视
调查显示,有45%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问,33.3%的教师在课堂上有时提问,17.4%的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提问,而有4.4%的教师在课堂上从不提问。与此同时对于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自主发言表达的机会而言,14%的学生表示机会非常多,38.9%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机会,15%的学生表示难得有机会,3.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没有机会。[5]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自主发言都是学生话语权的体现,但目前来看,学生话语权依然存在被忽视的情况,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话语权的不平等。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课程预设时早已设计好整个课堂,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6]同时,“学生们课堂上配合得很好”的这种教师自我评价也表明了教师将学生话语权置于从属的地位。[7]从属即表示学生依从教师附属于教师,没有学生自主表达的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效果就只能达到书本知识的标准化。也反映了学生之间话语权的不平衡。在课堂上学优生表达的机会多于“学困生”,从而带来“学困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基本保障的问题。[8]学生之间话语权不平衡的课堂就会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属课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体现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拉大学生之间发展的距离。
(三)学生的思考权被遗忘
调查显示,仅有2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13%的学生表示学习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获得好成绩,其中分别有62.65%高一学生、60.12%的高二学生、56.4%的高三学生表示“对课程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9]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复制品”。教学目标出现“忘记初心”的实质在于学生的思考权被遗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由于各种课业压力的负担,很多教师力争将课程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轻而易举,换句话说,教师喜欢过多地归纳与梳理,从而使学生忘记学习应该自己去思考和总结[10]。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流畅度,顺利推进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用简洁明了的学习资料代替了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忽略学生的思考,就是在无形中将原本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定位在应付考试上。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态度,这早已与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主体性构建的策略
为贯彻落实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目前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状,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重视学生的参与权、话语权和思考权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权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11]要想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教学模式体现为三个部分:一是优化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12]有意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接受课堂。二是优化教学合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合作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教师对于合作学习可以有方向上的引导,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13]学生在课堂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打破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孤立关系,参与到了课堂的学习。三是优化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学生可以运用知识,在协商中共同建构知识。[14]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偏重认知—思维造成心灵与知识分离的桎梏。[15]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权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接受课堂,在相互合作中参与课堂学习,最终通过教学实践运用知识,以来促进学生构建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
(二)尊重教学主体,重视学生的话语权
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是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16]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不仅要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更要提出自己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以反映自己对所學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说话的权利,因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发言的权利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17]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落实就在于学生个体是否得以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了解学生所处状态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话语权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需要表达和交流,需要教师解决他们面对成长和社会产生的疑惑。当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时,即使少数愿意表达的学生其表达的欲望也会大大减少。教师就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课,帮助学生解答成长中的疑惑,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性的差异来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18]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每位学生的话语表达,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表达中寻找个体发展的最优道路。重视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就是给予学生安全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发展权
积极让学生去思考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目的。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目标,牢记育人性和思想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19]在课堂上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就会不忘学生的思考权,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明确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上,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把新问题给到学生,引起学生当下认知的不平衡来引发认知冲突。[20]在课堂上学生面对未知的问题时,要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发展。行为是因事而现的因而课程活动尤为重要,学生的个体行为可以在活动中得以体现。课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所设计、有所要求,在活动中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促进学生行为的发展。个体的行为既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又能促进思维的变化发展,正如核心素养的形成绝不单纯靠知识点的堆砌,而在于对所学知识认同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内在结构的同化或顺应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21]在课堂上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双向发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11][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
[2][3][9]黄万强.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8):91-94.
[4]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42-45.
[5]雷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4):90-92.
[6]欧光安,葛一纬.有效教学课堂话语权动态分配[J].教育评论,2018(7):53-56.
[7]李振秋.思想政治课堂上师生话语权的失衡现象与理性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5(21):107-109.
[8]赵冬冬.课堂边缘学生的存在样态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7(10):5-8.
[10]王炎,程红艳.全员参与式课堂探究—让每位学生成为课堂的贡献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8):60-64
[12]曹阳.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6):45-46.
[13]李达.思想政治课自主课堂合作学习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8(13):64-66.
[14]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8):26-29.
[15]何芳.人之身体的教育关注[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7]蔡应妹.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型[J].教育评论,2003(1):44-47.
[18]钟震颖,余沁芳.教育公正与个体发展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74-477.
[19]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69-170.
[20]许宝玲.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3):56-59.
[21]孔瑾.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新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95-96.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