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谈雅丽 图| 周伟 编辑 | 吴冠宇
左:鸟瞰洪江古城
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县境巫水,古称雄溪,典籍列为五溪之首,故又称“雄溪蛮”。
汉太祖五年(公元前202),置镡成县,属武陵郡。西汉时期,“五溪蛮”酋长田强,素有威信。王莽欲招徕之,赐以铜印,田强拒绝不受。有十子,皆雄勇,乃以三子统五万人,下屯沅陵以东,各筑一城,烽火相应,以拒王莽。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十月,辰溪(今辰溪辰水)、雄溪(今洪江巫水)、潕溪(今黔城潕水)、朗溪(今托口渠水)等“五溪蛮”酋长相单程,率武陵五溪蛮起义,为“渠帅”。(摘自《五溪蛮记事》)
一张微微泛黄的拜帖上写着“贵埠码头乃财富圣地绝胜佳景,世称北平遥南洪江,吾等久仰今日前来拜访,即奉纹银壹佰壹拾柒权为拜金以候验查,未尽处望谅。不日,顿首再拜。”当然,这只是我进入洪江古城的一张门票。我想象当年古城商贾如云的场景,人们身着布衫、肩挎包袱、手拿油伞,在古商城内“拜码头”、“递拜帖”,成就一单单的木材、桐油、白蜡甚至鸦片生意,又或者通过拜帖引荐自己,执“腰牌”在各大商号“打杂”,跟随“掌柜”学做生意。
“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洪江当老板。”这是洪江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
我们一路驾车沿着沅水江岸到达这座古城,来到沅水与巫水的交汇口——犁头嘴。
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沅水叫大河,巫水叫小河,大河从黔城流下来,小河则从若水流来。从地理位置划分,当地人也是叫大河那边,小河这边。明清古建筑多在大河边,而民居和现代楼房多在小河边。两河交汇,才得以形成洪江这个弧形的商铺林立的繁华古城。据说如果从空中俯看洪江,那将是一张完整的“山为骨架,水为血脉,青山碧水,天人合一”的天然河山太极图谱。这里的山是嵩云山,是洪江有名的云雾山,雪峰山支脉,终年雾气缭绕。水是沅巫二水,大河水绿,小河水清。从前大河排少船多,小河船少排多,这是老辈人对两河的印象。
说到洪江必谈到水马驿站,洪江是一座因水运而发达的古商城。拜帖上所称“北平遥南洪江”并非子虚乌有之事。明清年间,洪江是最早的水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四川的物资经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入缅甸、越南,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中转之地,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产生商城的契机。
洪江古城的繁华历来有据可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洪江育婴小识》一书中描述洪江景象:“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这座当年的“西南大都会”的繁华可见一斑。过洪江大桥,就到达了古城的游客中心,展厅中心有一幅巨大的明清盛景图,这幅名为《烟雨洪江》的油画是旅美画家周孜孜从2015年开始,历时两年完成,画中洪江的船运之盛简直就是另一幅活版的《清明上河图》。城与水、码头与船只、建筑与人物……每个细节都勾勒得极具韵味,1800个人物生动而立体,将百年前洪江熙熙攘攘的繁华旧影逼真重现,使我由此进入洪江的另一个时光场景。
导游引导我们走进古城的小巷深处,和所有临水古镇相似,洪江古城也有七弯八拐、幽暗光亮的青石板路,有狭长逼仄的巷道,斑驳的石灰墙壁和青砖翘檐的窖子屋。洪江的“七冲、八巷、九条街”以及“窖子屋”是出了名的。“冲”其实就是沿山沟而建的街道,“窖子屋”在洪江有近四百多座,外观如徽派建筑,竖立带飞檐的高墙,内部则按照湘黔常见的吊脚楼,搭建两层或三层的四合院。这些窖子屋有的独成院落,中间有天井采光接雨,傍晚孩子们在天井读书写作业,大人品一壶云雾山茶,优哉游哉,不觉时光流逝。有的窖子屋可以穿堂而过,穿过屋子就是另一条街巷。这些窖子屋大都幽暗老旧,踏上楼板会嘎吱作响。
现在的洪江古城已被打造成商业旅游之地。我们会以为自己是一个从前的商人,从窄长的巷子穿越,拿着拜帖去拜望商户门房。潘家大院是洪江著名的绅士潘蓉林先生的宅府,布局别致,格调典雅。天井有一精致的石板缸,雕刻着鱼龙变化图。院墙上还有造型十分奇特的“福”字,传说这福字是两位大臣专为皇帝写的,一个福字中包含了福、禄、寿、喜、财五种祝福。潘蓉林是洪江有名的慈善家,一生为洪江的慈善事业做出很多贡献,传统理念里的积善多福从这里可以找到范本。
在洪江古城,每间窖子屋都对应一段经商致富的故事。穿过财富街,我们来到高家大院。高墙深院、三进四落,室内有古玩字画,据说有秘道通向远处的沅水渡口,然而院墙墙皮脱落,斑驳的屋墙,静候慵懒的时光。高家大院的主人姓聂。老聂的父亲是江西人,年轻时来洪江,在一家桐油行做小工,因为勤劳肯干,深得老板的信任,后来做了管家,高家大院就是他的父亲用600担桐油换来的。
我们从一个府宅走到另一个商铺,走马观花似的。在一块清代“洪江街市全境图”木刻版图上,清晰地看到标有洪江原有的28个商码头,28个行业公馆(俗称28宫),29家会馆,23家钱庄,17家报社,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以及50多家妓院烟馆。明清年间古城开始出现了同乡同业组成的各种会馆,比如有常德、苏州、宝庆等多达28家的地方会馆。我们来到的宝庆会馆又叫太平宫,是由宝庆人所建,宝庆人多在此从事手工业。在洪江素有“宝庆人的锤子”之说,前来洪江做生意的手工艺人都会来此“拜码头”。宝庆馆修建了十二年,雕凿精美,门坊上有“岳母刺字”“郭子仪上寿”“佘太君挂帅”等刻字,充分显示了宝庆人精忠报国和崇武的思想。
右:洪江古建筑太平宫
走过老城
古城是按照商业功能划分区域的,汛把总署设有武装组织,是官府为了保障商人利益而设立的地方保护力量;厘金局是为收取税收而设;忠义镖局则是为运送商人货物和钱财而建立。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我们还看到了烟花楼和大烟馆,活色生香和穷奢极欲是曾经古城商业文化中不能抹去的部分。在古城的街巷行走,仿佛进入一个又一个的迷宫,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它的青石板路泛着微微光亮,是脚步和马蹄打磨出来的印迹;它的墙砖破旧,墙皮斑驳,到处都是时间遗留下来的证据。
洪江古城在历史上有过万商云集的繁盛,是很多外乡人向往的地方,但随着水运衰落,古城从此封闭起来。现代的洪江古城,已成为一个相当幽僻之地,它的商业功能大多丧失,临巷的戏楼不再对外开放,当年天钧戏院是古商城最大的戏院,猴王陈俊伦、刀马旦云丽霞、话剧演员段秀芩都曾来此献艺,使这里的演出经久不衰。
在古城行走,当街小铺也只是象征性地摆放少许特色小吃,店主并不着急吆喝,他们静静地坐在店铺里观看游人游客。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现在很多洪江的年轻人都着急离开这里,北上南下打工,留守洪江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左:吊脚楼里的生活
右:洪江古建筑群
即将结束洪江之旅,我有幸找到当年的洪江报馆,这是民国时洪江18家报馆中最早的一家,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湘西王陈渠珍所创建。在报馆里我看到一排排的雕版原件,一张老报纸的复印件,报纸上有洪江杂缀、洪江商情、洪江民歌和洪江街市全景图。我在报馆的资料中找到了洪江的发展史:清光绪三年(1877),老洪江开始从商贸业发展出金融业,开钱庄、印纸币,1934年老洪江货币流通量达到湖南第二;光绪二十二年(1896)朝廷开办大清邮政,第二年老洪江的新街就出现了第一个邮政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老洪江开始办有线电报,民国初年开通长途电话;民国九年(1920)老洪江开始用电灯,请的是日本技师。民国十四年(1925)湘西王陈渠珍创办洪江报馆,在龙船冲石印出版,老洪江的报馆发展到20多家,报馆里的收音室全天接收电讯;民国十六年(1927)老洪江开始在报纸上打广告,到了抗战时期,老洪江万家灯火里闪耀着霓虹灯广告。
洪江报馆的创办使我想起了一段故事:当年陈渠珍主持湘西军政后,开始实施“湘西自治”,他兴办了军官教导团、经武学校和国术训练所,还置办印刷机,设立报馆,筹办了一个定期刊物。当年年轻的沈从文十分仰慕陈渠珍,早已厌倦飘荡生活的他迫切希望到陈渠珍身边做一名护兵。后来他马不停蹄地付诸行动,乘船从辰州上溯酉水来到湘西巡防军统领部所在地保靖,并如愿当上了陈渠珍的书记,这是沈从文人生的重大转机。这一年沈从文20岁,陈渠珍40岁。我在报馆曾有这样的联想,或者洪江报馆也有沈从文停驻考察的足迹,只是时光流转,没有留下很深的记号而已。
洪江古城已从繁华中缓慢、沉淀下来。沅水围绕洪江古城而流,当年古城有28个沅水码头,但是现在却没有一条水码头通向江水,这里成了一座留有出口、内外封闭的古城。小小的洪江古城,恰是国人千年商道、人道的缩影。沈从文来到这里,曾感叹道:“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时近中午,我从古商城走出,来到洪江大桥上。这座石拱桥建在巫水之上,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拥挤在桥面。我走到大桥对面,走下几十级石台阶,沿着巫水一直走,不过几百米,就到了犁头嘴附近。我对面是青碧的马岩山,后面是洪江中医院,我面前就是两水汇合处。沅水水碧、巫水水清,水上漂着一艘木船,水边有一对父子,他们一个在补网,一个用桐油漆船。
我想起了当年的场景:万船鳞次,帆樯云聚。只是那些船排已随时光远逝淡去。沅巫静流,古镇沉郁,百年过后却道沧桑变化。
洪江古城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