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赵中华
关于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和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相关的文献结论较少。王建新(2007)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治理结构会对管理层运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未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管理层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小、CEO和董事长两职合一的公司更加偏向于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减小盈余管理的可能,起到抑制盈余的作用。也有看法主张公允价值涉及到预测与假设,更容易被用于盈余操作,因此会增加盈余管理的空间。我国资本市场公允价值计量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主观和随意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给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可能。
H1:公允价值计量会促进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盈余管理的水平
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金融资产中运用的相关规定更多偏向管理层的主观估计,可能导致即使内部控制较好的公司进行盈余操作,而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的规定较全面,内部控制规范较好时不利于盈余操作。
H2:内部控制质量不同的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选择不同
1.盈余管理的衡量。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回归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TAi,t为第t年的应计利润,NIi,t为第t年的净利润,CFOi,t为第t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其中Ai,t-1为上一年度资产总额,△REVt为本年度和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RECi,t为本年度和上一年度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t为第t年固定资产净额。
其中,NDAi,t为第t年不可操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
其中,DAi,t为第t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2.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的度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会对当期会计盈余产生影响。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和损益会及时反映在会计报表中。
3.内部控制质量的界定。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基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补充与修正,可以很好地衡量内部控制水平。
1.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absda),取操纵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公允价值的运用程度,用公允价变动损益除以上一年度的总资产(fvc_a)、投资收益除以上一年度总资产(invest_b)、资产减值损失除以上一年度总资产(impair_c)、营业外收入除以上一年度总资产(exrev_d)作为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的衡量。
3.控制变量。选取了公司规模(SI)、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净利率(ROA),还有现金流量净额(CF)和应收账款(REV)科目,发展性(GR)也是公司盈余动机,用年度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同时选取年度哑变量(Y)和行业哑变量(I)。另外,依据“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将总样本分为低质量内部控制的样本(A=1)和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样本(A=0)。
本文选择了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了以下样本:ST的上市公司、交叉上市公司、金融类和保险类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研究中用到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中国证监会网站、迪博公司等,统计软件用STATA14。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且探讨在内部控制质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建立了如下模型:
表1 回归结果
变量invest_b、impair_c、exrev_d与absda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方面的运用程度与盈余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一方面准则中在这三个科目的披露方面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科目计量依赖于管理层与会计人员的主观认定,较容易进行盈余操作。说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做盈余管理的方式,且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证实了假设1。
变量invest_b、exrev_d与absda显著正相关,而fvc_a和impair_c与absda的关系不显著,说明内部控制好的公司通过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来进行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质量差的公司,除fvc_a外,其他衡量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的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正相关,说明其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多样化。对比分样本组的回归系数发现,在低质量组中fvc_a的系数较高质量组更大。impair_c在高质量组不显著,在低质量组却十分显著。说明内部控制差的公司选择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invest_b和exrev_d显著,但是高质量组系数大于低质量组。表明不同内部控制质量的公司,选择公允价值具体计量来实现盈余管理的方式存在差异,印证了假设2。
本文结论如下:(1)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基本都有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盈余管理手段的现象。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确认营业外收入、资产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方面,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2)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仍需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不同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影响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手段。内部控制水平较好的公司管理层一般不运用此科目进行盈余管理,相反,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管理层可利用准则的便利和漏洞进行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