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兵 朱玉霞 黄华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自“国际竞争力”理论被引入体育学研究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尝试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架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3],但在所能查阅到的文献当中,还不曾出现一篇文章依据所构建的框架指标在世界范围对各国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进行计算、排名或比较研究。或者说,目前的研究还仅限于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比较研究。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项目在数据可得性、指标可比性、竞争对象确定性原则下,通过构建双框架分析模型,对世界各国竞技体育显现性的竞争实力和解释性的竞争潜力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结果对中德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探析中德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贡献源于客观统计的建议。
1.1.1 文献资料法
以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初步筛选86篇与研究相关的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通过二次筛选36篇进行精读,为本文研究积累理论基础。
1.1.2 统计分析法
混合运用excel2003、spss20统计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相关分析。
1.1.3 比较分析法
依托统计结果,对中德竞技体育显现性国际竞争力与解释性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两国之间的优劣势并探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1 数据收集
显现性框架数据:收集在1992-2018年时间序列内的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世界运动会、夏季残奥会、冬季残奥会的相关国家数、运动员数与金银铜牌数据,数据来源于上述运动会的官方网站。
解释性框架数据:收集2000-2017年《WB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和《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的世界各国禀赋要素、能力要素和需求要素数据,对各国进行竞技体育国际竞争潜力进行统计。
1.2.2 数据处理
1.2.2.1缺失值替换
运用spss20统计软件中缺失值替换的临近点中位数法对所搜集的解释性框架指标缺失数据进行替换。
1.2.2.2数据标准化处理
(1)最大值标准化
Xi为转换后值,xi为原数值,xmax为最大值。
(2)离差标准化
Xi为转换后的值,xi为原数值,xmin为最小原数值,xmax为最大原数值。
1.2.2.3 权重赋值方法
(1)专家赋值法
选请体育学研究的相关专家20名,对解释性框架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通过三轮评估,确定较统一的赋值结果。
(2)均值赋权法
在显现性框架一级指标赋权时,为客观分析各国对不同赛事的关注程度,以参与国家数、参赛运动员数为基础,运用均值赋权法对每一周期内各赛事权重进行均值赋值(公式1),然后对统计时间内的结果进行二次均值赋权(公式2)。
(1)
Wi表示第类赛事的权重,ni表示参加i类赛事的国家数,n表示周期内赛事总参会国家数次;mi表示参加i类赛事的运动员数,m表示周期内赛事总参会运动员人次。
(2)
(3)几何级数法
由于不同个体对体育竞赛金银铜牌的权重赋值主观性太强,所以在金银铜牌权重赋值时采用数学的几何级数法,即R=2的R2∶R∶1的金银铜牌权重比。该方法的特殊性在于R=2具有数学性质的最小值,优点是无论哪种奖牌,其权重均大于其后所有奖牌权重之和。
传统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研究一般采用单框架进行,所选指标以大赛成绩为主要衡量指标,甚至有的研究单纯以夏季奥运会的成绩为唯一指标。这样的研究不足在于局限了竞技体育的范畴、指标选取主观性太强,不能综合衡量一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虽然近来有学者把选取指标进行了扩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指标数据的不可得性,也即理论框架相对完善却难以实际应用。因此,本项目课题组构建了显现性的竞技体育成绩产出和解释性的竞技体育竞争潜力两个框架进行研究,以期能客观反映一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具体分析框架与一级指标及权重如下(框架1、2,表1)。
1.3.1 显现性分析框架
IC1=F(SO、SG、WG、WO、WP),
(1)
IC1为竞技体育显现性的国际竞争实力指数,SO为Summer Olympic Games,SG为Summer Paralympics,WG为World Games,WO为Winter Olympic Games,WP为Winter Paralympics。统计指标为当届夏季奥运会起至下届的四年周期内的五大赛事。
1.3.2 解释性分析模型
IC2=F(EE、CE、DF),
(2)
IC2为竞技体育解释性的国际竞争潜力,EE为禀赋要素(Endowment elements),CE为能力要素(Capability elements),DF为需求要素(Demand factors)。
表1 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双框架一级指标体系
*(由于篇幅有限,仅列出一级指标及权重)
在竞技体育显现性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图1),德国在东、西德合并初期首个大赛周期内的竞技体育显现性国际竞争力指数高达0.8198,位列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指数值及排名均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直至2008年趋于谷底开始略有上升。而中国竞技体育显现性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与德国截然相反,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峰值在2008年大赛周期,随后指数逐渐下滑。
图1 中德竞技体育显现性指数与排名变化图
图2 中德2000-2017年竞技体育解释性国际竞争力变化图示
在中德竞技体育解释性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图2),从排名上分析,中德竞技体育解释性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中国自2002年排名上升至第二后就一直未变;德国则在2014、2015年超越日本排名上升至第三外,其他时间排名均位于第四的位置。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中国的竞技体育解释性国际竞争力指数一直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而德国的指数值则相对稳定,两国之间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潜力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双框架整体分析,相对于德国而言,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已经处于领先并占有一定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中国竞技体育解释性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德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但考虑到德国前身东西德的竞技实力表现,以及德国冬季项目发展水平的绝对优势问题与群众体育为核心的战略导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德国再次强化竞技体育发展时,德国将完全有可能再次超越中国,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的强劲对手。
2.2.1 显现性框架分析
2.2.1.1 夏季奥运会:中国追赶超越,德国触底反弹
由图3可以看出,在东、西德合并后德国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其显现性竞争力指数值为0.6851,但在随后的几届竞赛中,德国的成绩并没有保持着东西德时期的强劲势头,而是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触底反弹。中国则从2000年开始超越德国,尤其是在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更是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成绩把德国远远甩在身后。从统计的数据分析,德国夏季奥运会竞争力指数呈现的是下滑趋势,而中国则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占有一定优势。根据统计,德国在第25届-31届夏季奥。
运会中获得奖牌的项目为24个,而中国则为25个,并且中德在相同的22个项目中都曾获得过奖牌。其中,两国都曾获得过金牌的共同项目有14个,这说明两国夏季奥运会的项目分布比较相似。从优势项目分析,德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为皮划艇、马术、赛艇、自行车、射击、击剑和曲棍球,这些项目的奖牌贡献率高达67.21%,金牌贡献率达到82.4%;而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为体操、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这些项目的奖牌贡献率为63.4%,金牌贡献率为74.87%。在均获得过金牌的14个项目中,中国获得的奖牌总数为320,金牌总数为136;德国获得的奖牌总数为303,金牌总数为9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虽然在获金项目上的获金能力略强于德国,但两国在夏奥比赛中也更是这些项目直接的强劲对手,而这些共同获金项目的竞争表现将可能直接导致两国夏季奥运会竞争力指数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
图3 1992-2016年中德夏季奥运会显现性竞争力指数及排名
2.2.1.2 冬季奥运会:德国实力雄厚,中国发展缓慢
德国的冬季奥运会竞争力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虽然在2010、2014年两届的成绩有所下滑,但德国很快调整,并且于2018年迅速崛起。在所统计的8届冬季奥运会中(第13、14届合并统计),德国4次位列冬奥会竞争力第一。中国的冬季奥运会竞争力则表现的非常弱小,虽然整体上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2010年是中国冬季奥运会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最高的届次,也可以认为是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从竞争力指数分析(表2),总体上中德冬奥会竞争力呈现的是逐步缩小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德国呈现增长的趋势,而中国则出现下滑趋势,即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带来的主场优势[4]效应使然,但中德之间的差距还将存在,并且依然巨大。
表2 第16-23届冬奥会中德显现性竞争力统计表
2.2.1.3 世界运动会:德国处于领先,中国变化起伏
世界运动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非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德国的世界运动会竞争力一直居于前列,虽然在2009年的第八届世界运动会中成绩有所下降,但随即开始提升并跃至第二;中国在世界运动会中的竞争力变化较大,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轨迹,虽然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与德国相比较,中国的世界运动会竞争力还显得较为薄弱。从显现性竞争力分析,中国的世界运动会竞争力与德国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图4 第4-10届中德世界运动会指数与排名变化图示
2.2.1.4 夏季残奥会:中国快速发展,稳居第一;德国逐渐下滑,仍列强国
在所统计的第9-15届夏季残奥会中,德国的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呈现下滑趋势,直至2008年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则呈现快速增长并于第12届跃至排名第一的位置。从获金、获牌数量分析,中国一直在持续增长,而德国则相对减少。中国于1984年首次参加夏季残奥会,属于残奥会后发国家,但中国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为中国夏季残奥会后发优势创造了坚实的经济、科技支持。德国虽然经过东西德合并产生了一些制度与政策导向的混乱期,但在经过数年的调整后,德国于2010 年推出“青少年为奥运而练计划”,并推广到“青少年为残奥会而练计划”,督促残疾儿童参加体育运动,这也是德国2008年后夏季残奥会竞争力指数值与排名均相对稳定而未进一步下滑的保证。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与德国政策导向效应的产出,中国将会继续保持在夏季残奥会竞争力第一的位置,而德国的竞争力指数值和排名将会出现提升。
图5 第9-15届中德夏季残疾人奥运会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变化图示
2.2.1.5 冬季残奥会:德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刚刚开始起步
德国的冬季残疾人奥运会竞争力一直非常强,在东西德合并初期,德国连续在第5-8届冬残奥中占据竞争力排名第一的位置(第5、6届合并计算),虽然在近几届的排名中有所下降,但依然位列前茅。从竞争力指数分析,德国在合并初期的首次统计周期内冬季残奥会竞争力指数值为0.9091,而2018年仅为0.4958,其中在2014年索契冬残奥中曾一度下降至0.2289,这充分说明德国冬季残奥会竞争力在下降。中国的冬季残奥项目发展较为落后,也仅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竞赛中获得历史上第一枚奖牌(金牌),这说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非常之大,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赶上或超越德国,但2022年北京冬残奥的举办必然给中国冬残奥项目的发展注入极大的动力,中国的竞争力指数与排名必将得到提升。
2.2.2 解释性框架分析
2.2.2.1 禀赋要素比较
禀赋要素指标包含人力资源要素、经济要素和环境要素指标。在统计的时间序列内,中国的禀赋要素指数值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4568上升到2017年的0.66;而德国则相对平稳,2000年德国的指数值为0.1513,到2017年也仅为0.1584;从中可以看出中德之间的禀赋要素竞争力差距正在逐渐加大。究其原因,中国的人力资源要素是高于德国的基本要素,而中国经济能力的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向好才是逐渐拉开与德国距离的主要因素。具体在三级指标的比较中,中德人力资源要素竞争力的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而在经济要素竞争力比较中,自2000年以来中德之间的差距一直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直至2008年中国的经济要素开始超越德国并逐渐拉开与德国的差距,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在延续;中德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要素变化与经济能力变化的趋势相同,但竞技体育环境要素竞争力变化要滞后于经济要素竞争力,在2012年中国才开始反超德国。从禀赋要素竞争力整体分析,中德之间的竞技体育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中国对竞技体育发展所提供的禀赋要素能力要远远大于德国,理论上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也将会扩大与德国之间的差距。
2.2.2.2 能力要素比较
能力要素主要体现在政府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政策环境、制度执行效率,以及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的能力。中德竞技体育发展的能力要素竞争力目前差距不大,在统计的时间序列内,德国的指数均值为0.6857,而中国指数均值为0.6839,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而言,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给予了中国非常大的实践机会与经验累积,也即从2008起中国一举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能力要素竞争力第二的位置。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能力要素发展一直呈现稳步提升趋势,而德国则经历了东西德合并后的下滑至2004年才开始逐步回升,但中德之间的指数值之差却在逐渐拉大,这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潜力提升的速度要大于德国,两国之间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从政府管理能力和科技能力变化分析发现,在政府的竞技体育管理与发展能力上,中德之间的差距相对恒定,但科技能力上中国发展迅猛,也即中德竞技体育发展潜力的变化在政府能力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科技能力的变化是中德竞技体育发展能力要素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3 需求要素比较
需求要素指标包括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在中德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要素竞争力比较中,2017年德国的指数为0.3732,中国为0.2029,德国优势明显。但从两国需求要素指数值高低线的逐步缩短趋势分析,中国社会对于竞技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上升空间也较大;而德国已趋于顶峰,其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比较恒定的状态,上升的空间较小。在三级指标需求规模竞争力比较中,中国在2010年竞技体育的需求规模指数值为0.2115反超德国的0.1878,但在需求的水平竞争力上却一直变化不大,仅由2000年的0.0365上升至2017年的0.0445,这充分说明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虽然总量上体现出了社会对于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旺盛,但个体需求的变化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转变。
2.2.3 机遇与挑战
1)对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而言,目前有三个发展机遇。首先,中国在《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继续实施奥运战略,继续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5]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举国体制”更有利于竞技体育显现性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机遇。其次,中国2022年举办北京冬奥会对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更是中国冬季项目发展的一次的赛事机遇。第三,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人的需求类型将不再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转向对健康、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在2008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也预示着中国人的需求类型开始转变,对体育的需求将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大众性、娱乐性、休闲性、欣赏性强的项目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我国非奥项目的发展是一个利好,也将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需求转型机遇。如若能抓住上述三个机遇,中国必将实现赶超德国冬季项目竞争力,拉开与德国竞技体育整体竞争力的差距。
2)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发展同样面临着三个挑战。首先,中国竞技体育继续坚持“举国体制”,对于中国竞技体育的显现性竞争力提升而言,这是非常有利的制度环境。但当中国体育改革进一步强化竞群体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战略转向时,长期坚持的“举国体制”所带来的辉煌产出必然对于改革形成路径依赖,在重视竞技体育金牌效应的战略下,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必然带来一定的阻碍,这是中国竞技体育改革面临的路径依赖挑战。其次,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长期以“奥运争光”为主要目标,尤其对奥运项目采用注重优势项目的要素驱动和累积效应策略[6]。传统优势项目的高金牌贡献率(统计时间序列内数值高达74.87%)让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更加注重优势项目而从一定程度忽视非优势项目的发展,进而造成在优秀竞技人才培养、储备方面的失衡,这需要花费时间与投入逐步丰富非优项目后备人才的储备,这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项目布局转型挑战。第三,虽然中国已经在进行竞群均衡发展战略的践行,但相对德国落后的体育公共服务,很难在短期内提高群众体育的水平与参与群体数量,进而难以形成娱乐性、欣赏性、经济性强的群体项目竞争力,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面临的群体基础薄弱挑战。
上述研究发现,相对于德国而言,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整体性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显现性的夏奥、夏残奥竞争力和解释性的人力要素、经济要素、需求规模和科技能力要素优势明显;而德国则在显现性的冬残奥、冬奥、世运和解释性框架中的环境要素、需求水平、政府体育事业发展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两国目前都处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国之列,但由于禀赋要素的不同,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空间较小;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则潜力巨大,整体性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虽然目前中国竞整体性国际竞争力强于德国,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中国的学习,尤其在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中的关注群众体育发展,以及冬季项目、非奥运项目的发展,这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整体性问题,也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德国冬季项目的辉煌成绩让我国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和超越,但举办2022年冬奥会不失为中国提高冬季项目竞争力的契机。总之,在未来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中,中德两国的竞争还将长期存在,中国应把握好禀赋要素的绝对优势,在非夏奥项目上加大投入与推广,以期在中德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