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方圆 李宏盈 林静萍
(台湾师范大学 运动与休闲学院,台湾 台北 106)
研究团队共选出欧洲、美国及中国学校体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核心期刊进行内容分析,分别是《欧洲体育教育期刊》 (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alysis,EPER),《体育教学杂志》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TPE)与《体育学刊》。作为是国际学校体育领域期刊论文热点与趋势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以《体育学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校体育栏目发表论文进行分析。
据统计,在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中,《体育学刊》是学校体育领域年发表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的期刊,学校体育为其专设栏目。在过去的研究中,郑植友等学者对《体育学刊》1996-2002年刊载论文的引文量、引用年代、语种、载文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1]。也有对2003-2013年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的载文、作者、引文进行统计分析[2],崔惠斌等人同样对文献引用数据进行了分析[3],2000年至2015年期间,余能管与邓家彬等学者们对《体育学刊》载文内容进行研究[4]。这些研究可以了解《体育学刊》论文发表的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但并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及研究性质的相关分析,也不能够知道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对象与主题能够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议题和相关研究进展,回顾期刊论文的研究性质和方法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学术领域的发展现况和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够让期刊属性更加清楚,同时为同类期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2014至2018年《体育学刊》学校体育栏目中发表的236篇论文为样本论文。各年度学校体育栏目文献量占年度文献量的百分比,见表1。
表1 2014-2018年《体育学刊》年度文献量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全文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是针对传播的明显内容,做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5],是一种量化的研究技术,透过标准化的计量单位与测量,能够将其中的特质彰显出来或作比较[6]。本研究着重在研究性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等类别的编码分析。
研究者编制《内容分析统计表》,针对样本论文的基本资料部分(篇名、年代、页码、作者、性别、职称、学历、学术背景、省市、作者数、关键词)和内容资料部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性质)进行统计。
以“年-月-卷-期-篇”的方式对236篇样本论文进行编码。例如:2018年11月发表的26卷第6期第1篇论文,编码为“2018-11-25-6-1”。并标注页码“85-90”,以便备查。
年代采用西元年,例如:2018年发表的论文,编码为“2018”。联合发表论文的作者仅统计第一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历、作者背景、省市等基本信息也以第一作者为准。
性别编码:男(1)、女(2)。
职称编码:讲师(2)、研究员(301)、副研究员(302)、助理研究员(303)、教授(401)、副教授(402)、其他(5)。其他包括编审、中学特级、中学高级、实验师、高级教练员。未提供信息者视为学位不明,归类“无(0)”
学历编码:硕士(201)、硕士研究生在读(202)、博士(301)、博士研究生在读(302)、博士后在站(401),未提供信息视为学位不明,归类“无(0)”。
作者背景:教育(1)、管理(2)、文史哲(3)、心理(4)、综合(5)、其他(6)、生理(7)、民族传统(8)、运动训练(9),依据作者研究方向所属学科分类,当大于等于两个领域时,属于跨领域研究者,归类综合,其他类目为非体育领域,例如:思想政治、软件工程、儿童认知发展。
省市以邮政编码前三位编码,例如:北京(100)。
作者数与关键词以实际内容填写。
研究对象:教师(1)、学生(2)、教师与学生(3)、文献(4)、其他(5)。
研究方法的分类,能观察投稿者的研究取向。身体活动研究的类型 (types of research) 是国际上常用的研究类型分类方法,而体育运动领域暂时未有专门的研究方法分类。为求分类的统一性,研究者参考Thomas, Nelson&Silverman的研究方法分类[7],并结合大陆地区学术期刊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对于学校体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类进行编码,将无法纳入分类的归为其他,共分为以下七类:分析型研究(1)、描述性研究(2)、其他的描述性研究技术(3)、实验性研究(4)、质性研究(5)、研究的混和方法(6)、其他(7)。
表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类目编码一览表
注:研究者参考Thomas, Nelson &Silverman (2015)、闕月清、陳詠儒 (2015) 整理。
研究主题分类方式以体育教育研究的三大范畴:课程、教学、师资培育为依据,并参考阙月清和陈咏儒对运动教育研究主题分类的方式[8],具体编码见表2。
研究性质分为论述(1)、实证(2)。
在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2次研究者培训,每次0.5小时。明确“年-月-卷-期-篇”的编码方式以及基本资料6个类目,内容资料4个类目,共10个类目的评判标准(不含篇名、年代、页码、作者、关键词)。目的为保持研究者间相同的标准进行资料统计与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着眼于类目界定及分析单元的一致性,其关键为不同研究者间是否可将内容归类至相同的类目界定及分析单元,并使所得结果一致[9]。本研究采用计算公式为:相同类目数/总类目数。
研究者随机抽取“2018-11-25-6”的八篇文章,进行研究者间信度检核。检核结果为:基本资料部分为1,内容资料部分为0.85,均大于0.80,研究者间综合信效度为0.94,具有一致性。
期刊分析完成后一周,研究者随机抽取“实证”与“论述”性质的文章各5篇进行检核。检核结果为:基本资料部分为1,内容资料部分为0.88,均大于0.80,研究者内综合信效度为0.96。综上,研究者间为0.94,研究者内为0.96,具有高度一致性。
为进一步检核本研究信度,随机抽选了“2018-3-25-2-2”和“2018-1-24-1-3”,实证与论述性质文章各一篇,联系论文作者,作者完全认同该分类结果。
1)性别 《体育学刊》近5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男女比例为17:8,男作者占68%,女作者占32%。女作者数较十年前的23.94%[10]有所增长,女性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统计得出,近五年学校体育栏目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为女性,她是中国教育科学院于素梅研究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仅2018年就有4篇,多以“核心素养”、“乐动会”体育课堂为主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1],是近三年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样本论文中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论文就有33篇,于素梅研究员发表的学术论文给我国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学历 作者的学历、职称和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质量。统计发现,作者学历多为博士学位,共144名(61%),其中博士研究生在读41名。硕士学位共51名(21.6%),其中硕士研究生在读10名,未提供信息有41名,视为学位不明,归类“无”,如图1。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已达到21所,每年招生人数大约为300人[12],近五年来,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迅速,培养质量不断攀升,博士学术能力也显著提高。较《体育学刊》2011-2015年的博士作者(47.51%)来看,博士比例大幅增加,可见期刊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图1 作者学历情况统计图
3)职称 作者职称方面的统计显示,副教授为74名,占32%,其次为教授46名,占20%。其他类目有9名,包含了编审、中学特级、中学高级、实验师、高级教练员,未提供信息有36名,视为职称不明,归类“无”,如图2。与2003-2013年统计结果相同的是:该领域研究主力军为副教授职称,讲师职称人数略高于教授[13]。之所以副教授发表量最高,是因为副教授作为有成熟经验的研究者,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职称评定等硬性要求。
图2 作者职称情况统计图
4)学术背景 根据作者研究方向,对作者学术背景进行统计,其中教育学人数为140名(59%),超过总数一半。其次为综合51名、文史哲25名。体育本身就是综合学科,兼具文理科的特征,近年体育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跨域合作。统计发现研究方向大于等于两个领域的作者有51名,属于跨领域研究者,归类综合,如图3。其他类目为非体育领域,有3名,分别为:思想政治、软件工程、儿童认知发展。
图3 作者学术背景情况统计图
5)合著率 科学研究类期刊的论文合著率越高,期刊质量越高,因而论文合著率可以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志之一[14]。统计结果显示,《体育学刊》学校体育栏目近5年作者人数以独撰(1人)最多,为80篇(34%),其次是2人74篇(31%)、3人52篇(22%)、多人合作篇数依次递减,6人仅1篇,如图4。总体而言,合著发表仍为多数占66%,单一作者占34%,由此可见期共同研究已成为主流。体育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无论是从研究价值还是信效度检核的角度,都鼓励合著发表。
图4 作者人数情况统计图
6)作者地区 近5年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在城市为70篇广州(27%),第二位上海35篇(23%),其次北京27篇(17%),占前十的城市还有武汉、长春、济南、郑州、南京、太原、福州。共占62.25%。第一作者地区分布较广,但分布不均,论文发表10篇以上的城市仅有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统计发现,整体发表量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期刊出版地在广东,因此广东地区稿源有明显优势,上海、北京属于学术活跃地区,地区分布比例较往年有了明显改善,但偏远省市的论文发表依旧薄弱。
图5 作者所在城市统计图
1)研究性质 《体育学刊》近五年学校体育发表论文的性质,论述性论文占大多数,为138篇(58%),实证性论文98篇(42%),如表3。由统计结果可知实证的较少,实证研究是有研究者通过某种研究方法去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获致结果的科学化的过程。学术研究应该以具有的操作作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研究结论。
表3 2014-2018年研究性质统计表(N=236)
2)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是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行为,所以研究对象应是老师与学生。《EPER》和《JTPE》近年的论文中研究对象多为学生,而样本论文中研究对象为学生的仅有35篇(15%),教师有17篇(7%),教师与学生有4篇(2%)。在样本论文中研究对象最多的是“其他(机构)”168篇(71%),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的有12篇(5%),如图6。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的混淆。以某国外体育教学和课程为研究对象的有44篇,多为介绍某国外课程(或教学)的模式与标准,由此对我国的启示等,其中美国(21篇)、日本(8篇)、英国(5篇)。关注海内外研究成果固然重要,学习先进模式也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仍需将焦点集中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反观国外的研究,国际上对于运动教育进行之研究对象还是以学生为主[15]。
图6 研究对象统计图
在学生类目中,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最多16篇(46%),其次是混合7篇(20%),中学7篇(20%),学前2篇(6%)。关注的学生对象为大学生族群,幼儿体育教育较被忽视。其中小学为0篇,无独立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有关研究与中学一起,故归为混合,如图7。大学阶段是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前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期间的体育课程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一项或以上的基本运动技能,使其能够拥有终身体育的能力,完成整个运动生命旅程。因此,学生类目中最多来自于大学生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关注的焦点族群。其次,也因为《体育学刊》研究者大都是来自于高校的体育教师,不论是透过量化或质性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容易收集资料。学前阶段主要指幼儿,仅有“2014-3-21-2-8”和“2018-9-25-5-6”两篇,其他以幼儿体育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对象为幼儿园或幼儿课程等,所以归类其他(机构)。Barnett等人的纵贯性研究,发现个体儿童期的动作技能,对青春期的身体活动行为会产生可预期的影响。幼儿阶段是整个生命旅程的开始,也是运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16]。伴随着我国幼儿人口基数的增加,体育与在幼儿教育中越显重要,幼儿园开设运动游戏课程已不能满足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需求。
图7 学生类目研究对象统计图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可以决定研究的质量。《体育学刊》近五年学校体育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分析性研究最多,有101篇(43%),其次为描述研究47篇(20%)、实验性研究10篇(4%),其他14篇(6%),质性型研究仅2篇(1%)、混合研究仅1篇,其他61篇(26%),如表4。分析性研究以评论为最多(80篇),哲学研究(7篇)和历史研究(5篇)为数不多;描述性研究以问卷为主(34篇),其他描述性的研究技术有个案研究(9篇)和观察研究(5篇);实验性研究研究有准实验设计(6篇)和真实验设计(4篇)的论文,如表5。其他主要是论述类的文章,该类型以作者观点诠释为主,无相关研究方法,这类型的研究有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体育学刊》近五年学校体育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仅2篇(1%),在教育学领域应用广泛,体育学研究领域少有着墨。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观察、访谈、档分析、实物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7]。又称定性研究或质化研究,并不刻意强调数量,而将焦点集中于情境、事实、脉络及意义上[18]。起初,并不被量化研究者所接受,但近十年发展迅速,成为热门方法学,也逐渐形成了质性研究特有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学者认为质性研究往往能发掘出量化无法涵括的内涵与课题[19]。由与本研究对于质性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为严格,限定为民族志、自然研究、诠释研究、扎根研究、现象学研究、主题研究、参与观察七个类目,如仅采用观察或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不能归类质性研究,而将其归类为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的访谈必须是深入且多次的。质性研究区别于量化研究,无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都要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也鼓励研究者使用质性与量化同时呈现的混合研究法,在混合方法中,同一个研究里将质性与量化技术整合在一起,互为补充,近三年在国际上被广为使用。
表4 各年份研究方法数量统计表
表5 研究方法次类目数量统计表
4)研究主题 因我国大陆地区学校体育范畴分类尚不明确,依据台湾地区运动教育学的范畴分类为教学、课程和师培。研究结果显示,最多的是教学65篇,其次是课程51篇和师培21篇,如表6。体育教学一直是运动教育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20],我国近年来开始对于教学的认知性概念转型有着深刻的体验与实施,但从整体上看,2014-2018年教学主题的发表量呈下降趋势,如表6。且发现,教学主题中主要方向为教学策略23篇(35%),大多以准实验的研究方法进行,藉此探讨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之教学成效为何。其次为学生评量15篇(23%)、教学评鉴13篇(20%)、其他13篇(20%)、课室管理1篇,如表7。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也不遗余力。课程主题中,课程内容最多17篇,课程目标14篇,课程实施5篇,课程评鉴仅1篇,其他14篇,如表7。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的编排与教材,大学相关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计等。课程目标主要是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设置,课程的实施是各种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影响因素等,课程评鉴是对课程的评估以及学生的满意度等。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计划中提出要“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21]。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教育即师资培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师资培育分为职前、导入和在职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实习辅导和在职进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部分,在师培主题中,职前教育10篇,在职进修4篇,实习辅导1篇,如表7。可见在学校体育研究中,师资培育明显被忽视,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体育师资培育相关研究甚少。我国体育教育实习包含在大四时的教育实习课程内,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12周,以中小学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普遍认为,体育教育(PE)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CPD)很重要,但仍存在关于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性问题[22]。有学者认为教育实习具有验证、发展、评鉴、统整及发现等行性质和功能,是师资培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23]。除了实习辅导,体育教师在职期间的专业发展也必不可少。在职进修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其目的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品质[24]。因此,实习辅导和在职进修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期,如何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对于学校体育教育而言,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至关重要,体育师资培育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表6 各年份研究主题数量统计表
表7 研究主题次类目数量统计表
最后将其他类目的论文依照发表量顺序归纳为以下十大主题类目,为近五年《体育学刊》学校体育论文的研究热点,供学校体育研究者参考:1)学生体质健康。2)核心素养。3)学校体育精神价值。4)校园足球。5)体育专业人才培育。6)体育(中、高)考试。7)高校运动队。8)性别议题。9)学校体育运动参与。10)体育比赛竞赛规则。
1)学校体育栏目发表量占全年发表的30%左右,每期发表篇数逐渐稳定,整体发表量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广州最为活跃。女作者数有所增长,作者学历多为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作者学术背景以教育学为主,出现跨领域研究者,且越来越倾向于跨域合作,期刊共同研究已成为主流。
2)论文的性质方面,论述研究占绝大多数,实证研究较少。
3)研究方法部分,分析性评论的研究方法是学校体育研究领域论文所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与混合研究方法仍少有采用。
4)研究对象多是“其他(机构)”,在学生类目中,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关注的焦点为大学生族群,幼儿体育教育被忽视。
5)研究主题部分,教学主题在三大范畴中居最多,但发表量呈下降趋势。近年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不遗余力,体育教师作为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师资培育十分关键,但相关研究甚少。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供研究者参考:
1)跨域合作是未来学术界上的趋势,如:体育结合心理,建议透过多重资源及研究方法,为体育领域增添不一样的思维及方向,解决与呈现更多面向的问题,藉此达到研究的目的。
2)科学化的实证性研究是国际化研究的走向,但本期刊中实证研究较少,建议应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增加实证性研究,让理论不仅只是在空中的穿梭与对话,透过实际的研究,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得出更为真实的结果。
3)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质量并重的混合研究共同构成了国际学术研究方法的三大主流,量化的研究方法被使用最多,质性研究方法区别与量化研究,能够解决量化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与量化并驾齐驱的趋势。而质性研究在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中少有采用,建议研究者能够厘清研究方法的概念,正确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
4)师资培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进行职前、导入、在职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建议学校体育领域研究者能够予以重视。
5)多数文章的关键词不与题目的变项重叠,研究者转向自订一些和题目较不相干的关键词,造成热门议题分析的困难性,研究者只能放弃关键词的分析。建议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引用率,应该当回归到关键词的本质作用,藉此还原热门议题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