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孟辉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2017年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广东、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第八章中,明确提出要塑造“粤港澳湾区人文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的武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其在粤港澳地区发展的新契机。粤港澳大湾区高度的开放性也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窗口。因此,本研究以《纲要》的颁布为背景,通过对粤港澳地区人文、地理、教育、经济的研究,深化对粤港澳地域武术发展的认识,着力推进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佛山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行政区规划,其空间范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圳、珠海、广州、东莞、惠州、佛山等 23座城市。[1]
该地理范围基本上包含了广东省大部分地域,其武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据《广东武术史》记载:广东的拳种流派总共有20种;广东的拳械套路,据不完全统计,拳术套路为1364套;器械套路为986套;练功方法135种[2]。明清时期的移民潮以及中央国术馆、上海精武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在广东地区发展并举办武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东地区的武术拳种。佛山是南派武术的几个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习武氛围。在广东的历史上也有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大家的足迹。粤港澳地区对于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也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举办国际武术大赛和全国武术比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香港则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香港国际武术节”,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新的窗口。在《纲要》颁布后,粤港澳地区的武术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对该地区武术发展机遇的分析将有利于明晰武术发展的挑战,根据新时期地域社会特征构建武术发展规划,拓展广东地域武术传播路径。
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中心的珠江口地区,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域之一,自改革开放之后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在面对文化冲突问题、文化交融发展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历史经验。邓小平在视察广东地区改革开放发展状况之后,曾强调“如果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资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当时的广东武术、舞狮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经历“文革”后依靠政府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而得到一定的恢复。在此过程中,广东省政府也积累了许多促进武术发展的宝贵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港澳作用的高度重视。港澳发展模式对中国继续深化开放和不断推进地区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颁布的《纲要》中提出“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4]其中,地区政府武术管理机构应依据粤港澳的地域特点与文化特点,对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龙舟、武术、醒狮等传统文化开展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广东、香港、澳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并申请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帮助,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武术发展研究中心”,全力推进广东、香港、澳门的武术研究工作快速发展。
据元代《南海志》中总结广东地理位置指出:“广东南边大海,控引诸蕃,西通牂河,接连巴蜀,北限庾岭,东界闽瓯;或产于风土之宜,或来自异国之远,皆聚于广州。”[5]可见早在元代之前,活跃在岭南地区的世界各国人民就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这也让广东地区逐渐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并在接触中不断激发广东人民开放进取的精神,变得更加包容与积极。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与其他部落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发生格斗,这些格斗经验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武术的雏形。经过五千年文明的洗礼,武术成为一朵文化的奇葩,不仅吸允着传统文化的养分,也应紧跟时代的需要创新发展。正因为广东开放、进取、包容、积极的文化氛围,在清末民初,一大批北方拳师在这里扎根和“切磋”,增强了广州、佛山、潮州等地习武氛围,推动了地域武术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香港每年举办的“国际武术节”,不仅增强了香港地区与内地的直接联系,也为武术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高起点、高要求,既是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特质和先发优势“量身打造”,也为广东、香港、澳门协同形成的大湾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发挥的空间。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效推进将有利于该地域武术的新发展,提供更多向外传播的窗口,这都将丰富武术传播路径。
作为最先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地区从来不缺乏活跃的市场氛围。在《纲要》中,香港被赋予非常重要的龙头角色,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香港是一座高度国际化的城市,社会高度国际化,充分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把香港列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这些措施都将推动广东、香港、澳门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必将提升居民对于文化体育产业的需要,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广东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10月发布的《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是各类文化活动较活跃、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较好的片区。[6]《纲要》中提出在粤港澳之间形成“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塑造健康湾区”,这些规划指向不可缺少体育元素的参与。该地域的武术产业可以在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构建符合时代特点、满足群众需要、内容丰富多彩的武术产业,并在“健康中国”、“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推动武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武术国际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方式目前较为单一,以武术为题材的中国武侠电影以及舞台剧等便是较好的途径。[7]成熟的传媒市场可以有效地丰富武术利用媒体进行传播的方式与途径。香港的传媒市场在亚洲属于佼佼者,发达的电影工业使得香港曾一度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并成功塑造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功夫明星,推动了华语电影与中国功夫的国际化传播。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边城三侠》系列的早期武侠电影,李小龙与嘉禾公司拍摄的《猛龙过江》《精武门》等功夫电影,由成龙主演的武侠喜剧电影《蛇形叼手》,火遍大江南北的《少林寺》,徐克导演的《笑傲江湖》和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等等,武侠电影作为国家形象以及“软实力”的“文化符号”,通过荧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气质与外在表现传播到世界。这些武侠电影不仅促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也在国际社会上塑造着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2018年12月5日,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始对外开放。这是亚洲首个以新闻为主题的博览馆,主要展示了香港报业、电台、电视新闻及新媒体的发展。[8]成熟的香港电影与传媒市场将会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提供“香港智慧”,而丰富的武术文化与香港电影的深度融合也将为20世纪末以来略显颓势的香港电影注入新的活力。
武术社会团体是开展武术社会活动,推动地区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充分发育的社会组织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结构优化的标志[9]。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空间距离接近,并且随着珠港澳大桥的顺利开通,区域交通距离进一步拉近。但大湾区三个主要部分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使其长期以来都实行迥异的社会团体治理体系。香港的体育社团主要以民办为主,通过相应体育总会和协会牵头,凝聚各阶层的爱好者进行维护与运营。澳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澳门体育总署与体育社团主要是引导关系。[10]总体来看,港澳两地体育社团以社会环境为主导,政府在体育社团的发展上资金支持多而政策干预少。广东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社团虽愈加成熟,管理体制也开始发生转变,但变革期出现的问题将对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武术团体融合发展带来挑战。如何有效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武术社会团体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武术社团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管理,将成为该地域武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其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将为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武术组织传播与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块领土,其文化背景以岭南文化为主。由于历史的际遇与发展,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美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异域文化在香港得以生根发芽,并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香港在回归之后,基本上仍然保持着之前的法治传统、贸易规则、社会观念,这些是香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丰富多元的文化使得香港人普遍具有一种自由开放的心态,对于粤港澳地区固有的文化传统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对于历史悠久的武术文化将会产生更加深层次的影响。丰富多元的文化现状也将会传播至深圳、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对于其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将会带来巨大挑战。武术文化空间是指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的活动的一段时间。[11]每种文化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在有限的文化空间内,如何保证武术文化的有力发展与稳固,不仅关乎武术的发展,也将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因此,深度融合之后面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如何保证以武术文化为代表之一的传统文化仍然保持独树一帜成为关键。
2017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年会的报告中提到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实现“术道融合,徳艺兼修”的教育目的,也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亲近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青少年心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12]因此,在香港学校中推行武术教学,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各层次学生武术交流是推动该地区武术普及的重要抓手,也是增进“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但由于社会氛围以及教育政策的不同,港澳地区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设置也较内地有很大区别。周国海等(2017)对2014年版《香港高中体育课程及评估指引》进行分析,从文中可以发现高中体育教育中必修与选修环节均未明确提到武术项目,仅在户外活动项目中提到“贴近生活、关联社会、展现民俗和充满相象的其他活动”时以“国术”的名字放置在“其他活动”一栏,[13]可见武术在香港处于较为边缘的体育课程学习内容。俞福丽等(2009)在对香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过程中发现欧美教育理论对其体育课程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内容设置关注学生体验与实际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游泳等水上运动,足球、篮球、排球等群体性运动成为其学校体育的核心课程。[14]因此,武术虽然符合香港体育课程设置要求,但是同学校体育中吸引力更强的现代体育课程相比仍然缺乏竞争优势,所以怎样增强学校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的吸引力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学校武术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香港澳门地区社会生活水平极高,体育事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尤其是香港体育事业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管理方面都十分完善。但是其开展的主流体育活动主要以西方体育为主。据相关研究,香港已建立丰富的单项体育协会如:篮球、足球、排球、曲棍球、拳击、柔道、自行车、体操、田径、射击、击剑、网球、垒球等,并加入了相应的国际体育组织。[15]这些西方体育项目在香港与澳门有着成熟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和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成熟有效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经验,完善有序的运动员培养体系都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体育治理提供丰富的参照经验。同时,其丰富的体育项目也必将引发大湾区的新一轮体育热情,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对将对其受众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怎样推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利用新时期利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该地域武术及相关武术产业创新发展,使其与西方体育相互竞争过程中保持韧性将成为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武术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官方的大力支持与社会组织的通力配合。在武术传播研究中,民间武术传播是指散布于广大民间、自发形成的武术传播活动。[16]精武体育会是近代武术体育化过程中民间武术传播的典范。它对传统武术传播模式的推陈出新,不仅有力地保护与挖掘传统武术,也推动了武术技术和理论的创新发展。民间武术组织因此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拳种完成传播模式的转型,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相比较精武体育会而言属于具有官方背景的武术传播组织,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号召能力,广泛吸收武德高尚、武技超群的民间武术家。通过打破门规之见与合理设计组织机构,不仅促进了武术的技术传播,也注重推动武术理论研究、武术拳种保护挖掘和武术文化创新发展。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推动民间武术组织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与管控下,根据该地域社会需要、人群特征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香港的武术组织主要有香港武术联合会及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澳门的官方武术组织为澳门武术总会。香港武术联合会(HONG KONG WUSHU UNION)于1987年8月获得批准正式成立,以团结全港武术界弘扬中华武术,使武术走向世界为宗旨。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Hong Kong Chinese Martial Arts Dragon and Lion Dance Association )创立于1969年8月8日,并于2006年9月1日将原会名“香港中国国术总会”改为“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属于一个非牟利社会服务团体,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机构及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有海内外会员一千多名,团体会员一百多个。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团结各种民间武术组织,退管龙狮与武术文化,相关主要武术组织有61个。澳门武术总会(ASSOCIACAI GERAL DE WUSHU DE MACAU)成立于1988年6月28日,第一届至第四届的会长是后来出任澳门行政长官的何厚铧,目前其下辖属会一百多个,共8200多名会员。这些都是武术民间组织管理的重要资源与平台,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统筹三地武术协同发展,将有效促进三地武术文化的快速创新发展。
西方不仅有发达的竞技体育,其体育组织管理也有着系统的理论框架与体系。在与民间武术相结合时,“西式”的管理与“中式”的内容并不能完成无缝对接。香港与澳门有着丰富的体育组织管理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研究学习香港与澳门武术组织的治理经验,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粤港澳大湾区”支持与引导。中国武术协会可以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与《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管理方法实施细则》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针对具有不同社会制度背景,不同法制背景的联合社会武术组织进行指导,在“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为三地的武术组织提供组织管理、人员募集、活动筹办、媒体宣传的方面给予帮助,促进三地武术快速融合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实力。诚然,经济社会发展是核心,交通建设是基础,科技教育发展为两翼,人与社会的发展是根本目的。但粤港澳大湾区也应该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着力进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设,增强三地民众凝聚力,实现“软联通”。中国武术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它不仅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也是形成增加民族认同与团结的感召力与凝聚力。[17]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是经济的联合发展,也是社会的连接与民心的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在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主流位置。香港与澳门的主流文化中,儒释道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孕育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武术文化所遵循的“和”文化如出一辙。中和之道是中华民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根本原则和理想目标。[18]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三地社会文化氛围不同,社会制度、法制模式与经济发展也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在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社会交流过程中发生争执产生矛盾。这时,以“和”文化为主题的“求同存异”将会为三地交流与融合提供更多的思考与解决方案。中国武术是通过遵循中和理念的道德感化和技术训练而使武术习练者的道德达至中和之境,从而形成中和之德。[19]中国武术的“和”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思想也将会在三地社会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拓展其思想内涵,提升“和”思想的价值,丰富“和”的实践路径。
因此,可以将武术文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创建武术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区,充分挖掘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武术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通过与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及其子文化,粤港澳各城市文化、名人文化的交流合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提升大湾区的软实力和美誉度,建设成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以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为窗口,推动武术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传播。
学校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更是祖国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强调过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在智育德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并且在视察海淀区民族小学时曾说“喜欢武术”并希望小学生“文明精神、野蛮体魄”[21]。中国武术追求的终极价值指向“武以成人”,极其关注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完美养成。[22]在强调“文化自信”、“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武术进校园活动,将有利于粤港澳地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武术在粤港澳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发展模式不同,其教育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逐渐深入,“段位制”、“国际武术竞赛规定套路”、“国家武术竞赛标准套路”等武术套路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国际化传播,但是对武术多样化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骄傲,也来自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而不可替代性所指向的即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粤港澳地区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根据三地学校教学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南拳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始,经过中国武术协会专家编排,成为全国武术比赛、亚运会武术比赛项目、世界武术比赛的项目。[23]南拳竞赛套路虽然包括了岭南地区部分拳种的特点,但是在岭南地区,仍有许多极具特色的传统拳种未被发掘、利用。如以“硬桥硬马、发劲刚猛、力达于外”为主要特点的洪拳,融合了“佛家掌法与蔡家技法劲力充沛刚猛”的蔡李佛拳,以及充满奇幻色彩“由女性所创,简洁化一、内涵丰富”的咏春拳等。[24]都应该根据各自拳种特色经由武术教育专家研究制定相关适合大、中、小学学生练习的内容进行三地的普及传播。
由于粤港澳三地文化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因此在该地域进行学校武术教学时应因地制宜取三地武术的“最大公约数”进行内容选择。一是时刻以武德教育为基础,牢固树立“以武止武,尊师重教”的文化内涵以及爱祖国爱民族的伟大精神思想。二是坚持普及武术基本技术为根本,武术的根本是身体的修炼,“体悟”是体会武术文化的重要路径。三是积极组织三地中小学武术比赛,武术比赛不仅可以增进交流,更可以推动三地学生“软联通”,增强凝聚力与认同感。四是完善武术特长生升学体系,让三地有武术特长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高校进行深造,培养高素质武术教练。五是挖掘地域武术文化,推动地域武术特色拳种创新发展,借鉴上海市“一校一拳”体系,推动地域武术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在复杂的国际形式下,我国以“大国形象”担当起“大国责任”,不断推出更多政策与倡议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帮助相关地区发展。如“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区”等,这些政策是推动国家不同地区、国际相关贸易合作伙伴等相同政治体与经济体,不同政治体与经济体联合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桥梁。这些政策不仅是经济的桥梁,也是文化的桥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 “完善大湾区文化产业体系”[4],并且支持澳门、香港充分发挥东西方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4]。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时代契机,促进中国武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三地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创新和创意是文化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源泉,而创新和创意成果能够顺利地被转化并应用于文化经济领域,则又是文化经济生命力延续的关键环节。[25]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和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三地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方能有效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目前,经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 香港地区进行了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 把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26]而澳门由于博彩业的高度发达,虽然有效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面临支柱产业单一,文化产业挖掘不完善等相关问题。袁金宝等(2018)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分析,认为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的高度不够,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业[27]。郭玉成等(2012)在体育强国视域下提出“应推动武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全国品牌和国际品牌”[28]。牛爱军等(2008)认为武术产业持续稳固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应注重武术文化领域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以及具有武术专业知识与体育产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欧洲、美洲的体育管理经验,推动武术产业创新发展[29]。
因此,三地武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深入研究港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寻找先进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其次,深入挖掘三地武术文化,时刻以武术文化为根本,有效提升武术文化内涵,合理丰富武术文化内容。同时,推动三地武术文化产业沟通,制定有效政策搭建武术文化产业联系的桥梁,促进武术文化产业交流互鉴,加快三地武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港澳电影、新闻、广告等媒介技术与创新优势,加快武术电影电视、宣传片等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借助高度开放的地区优势,推动武术产业的国际市场的开发与利用。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30]新的时代背景下,广东、香港、澳门经济与文化发展都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中国传统文化也应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时代要求我们应该通过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快武术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武术根据地域特色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富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岭南人也将在推动粤、港、澳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考与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