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爱读四种书

2019-07-17 06:58
中外文摘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经管类书籍原则

□ 宋 爽

在《格调》中,保罗·福塞尔对美国中产阶层的身份焦虑大做文章,把这些惊弓之鸟为维系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所做的种种努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中国,中产焦虑正如野草般蔓延,这个新晋阶层在财富和自信心上犯了难,他们既拥有父辈从未有过的生活品质,也拥有父辈从未有过的惶恐不安。

中产们要彰显品位,又不能太过奢侈铺张,这种矛盾心理自中产诞生之日起便与之如影随形,放在看书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学术经典过于深奥,小说野史流于粗鄙,而技巧性的经管类书籍(赚钱的技巧、做人的门道)则大受中产欢迎,能显露不俗品位和学识的文学作品同样被觊觎。在巨大的阶层压力下,每个中产家里都少不了几本植物学、食谱、瑜伽冥想等具有心灵理疗作用的书籍。

焦虑系

中产对财富的焦虑催生巨大商机,经管类图书占据亚马逊销售榜前列数年,在机场书店中熠熠生辉,成为时代思潮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经管类图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营销奇迹。在亚马逊中国2018年新书榜中,纸质新书榜前十名中有四本经管类书籍:《原则》《高难度沟通:麻省理工高人气沟通课》《见识》《看人的艺术:11种以物识人术,看人看到骨子里》,而《原则》《高难度沟通:麻省理工高人气沟通课》也同时进入Kindle付费电子书榜前十。

其中,《原则》同时拿下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书畅销榜、纸质书新书榜和Kindle付费电子书新书榜三料冠军。

作为一本成功学宝典,《原则》通过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讲述了为人处世和公司管理两大方面的原理。推荐语中写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实践。”

《原则》完全符合中产的各项需求,从语气平淡的书名,再到作者本人——成功学“新人”瑞·达利欧(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达利欧出身美国普通中产家庭,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幻想。但令人乏味的是,《原则》和其他鸡汤成功学一样,讲的是“术”,而不是“道”;讲的是“就这么干”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干”。而这正符合大部分中产对知识的态度:只看字体加粗的部分。

商业社会对效率至上的热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直给”远比娓娓道来更得人心,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不识《国富论》《社会契约论》的大有人在,对他们而言,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日新月异,那些本本分分讲述原理的古董书籍引发的只有鄙夷之情,有网友在《国富论》下面评论道:“比看A片跳得还多……”

所以中产仍然是中产,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给世界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不会看《原则》和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些爬上金字塔尖的人要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过顶尖大学,要么就是凭借超乎常人的直觉做事。然而,成功的难处就在于无法复制,否则世界上只需要一本成功学就已足够。

成功学的本质并不是追逐成功的人生,而是有钱的人生,对于大部分没有祖上遗产、背景加持的中产而言,金钱的充沛是解决焦虑的最好方式。经管类书籍让中产认为“我不够有钱,是因为我没找对路子”,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乖乖遵循那些金科玉律,过不了多久桥水基金、索罗斯和比尔·盖茨就会在世界各个角落冒出来。

虚荣系

除了钱,虚荣心同样让中产坐卧不宁,这种古老的心理促进无数行业的兴盛,整个时尚业、奢侈品行业、汽车产业以及房地产业都要感谢虚荣心,为它所产生的驱动力折服。

《格调》中写道:“中产阶层的教育水准愈低,他们愈倾向于用矫饰的伪科学术语来指称平淡无奇的事物,或暗示平常行为中的高尚目的。”

为获取“矫饰的伪科学术语”,一些明显带有阶层指征的书籍成为中产竞相阅读的对象,他们需要在交谈中不小心露出一些拗口词汇和冷门知识。对出版商来说,这种要在谈吐中高人一等的虚荣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人啧啧称奇。

诸如波德莱尔、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乔伊斯、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没有一个人料到自己的作品日后在“阅读装×指南”中长盛不衰。

和脍炙人口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以及简·奥斯汀的作品不同,尽管都属于文学经典,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显然更具备“看不懂”的现代主义气息,因而成为中产们隐晦的身份标识。小众的身份满足了中产阶层的虚荣心,如果大众爱吃麦当劳,那么中产至少得吃汉堡王,并且要避开其中最受欢迎的主打套餐。

这听上去很糟糕,但不全然是坏事。刁钻和挑剔是上流阶层与生俱来的本领,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对一切都见怪不怪,毫无满足感。而中产想要跃升,除了跟着互联网、房地产和股票大捞一笔,古怪的脾气不可或缺——要知道来者不拒是没品位的象征,挑挑拣拣才是正道。

野心系

在《经济学人》杂志2017年年度书单中,有相当一部分书表达出某种胸怀世界的大局观。对于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眼前琐碎的中产来说,对世界形势保持关切是一种可敬的品质,这足以让他们融入名流簇拥的晚宴,在政商场合游刃有余。

这份书单包括:《西方自由主义的撤退》《逃难:如何改变破损的移民体制》《海啸魅影:日本灾区的死与生》《国际主义者:一场非法的激进战争策划如何重塑世界》《战争中没有女性》《是敌人也是邻居: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无形经济的崛起》,等等。

阅读这类书的中产,对前文所探讨的中产特质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那些迷人的表象不过是糊弄人的小儿科;这部分中产阶层野心勃勃,正如安德伍德和克莱尔一样,其目标是融入上层社会,甚至领导上层社会。他们早已识破技巧类畅销书的把戏,对花花草草烦得要命,诗和远方也不能打动他们,他们在书籍中汲取的不是“术”,而是“道”;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他们想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但绝不是凭借《打破思维常规的100种方法》这种书。说到底,前文所述都可以归结为一件事,那就是缓解焦虑。由于缺乏自信,中产对社会评价耿耿于怀,在钱、虚荣和惶恐中辗转反侧。不过在此时,真正的社会精英已经向前迈了一步。他们不再痴迷于维护面子和名声,而是醉心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终成为中流砥柱。

疗愈系

众所周知,中产疲惫不堪,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随着财富的增减起起伏伏,虚荣心和焦虑感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喝着手冲咖啡、晒着肌肉,在呼啸的高铁上高歌猛进。

没有哪个阶层比中产更需要心灵的抚慰了。他们在厨房里挥汗如雨,蹲在烤箱前虔诚地祈祷,就为了舒芙蕾的顶部不要有丝毫塌陷。如今的美食菜谱已经不满足于提供一份食材清单了,诸如《家常小炒6000例》《汤的100种做法》这类指南非常不合时宜,中产们要的不是会做饭,而是会生活。

《献给生活中的每一场小聚会》《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民国吃家》《莫扎特,请入席》《舌尖上的历史》,这些带有文学色彩的美食书深受中产吃货的喜爱,仅从书名上我们就能闻出一股隽永的生活气息,而“酱油少许、大蒜两头、爆炒”这类糙汉般的语言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精致的中产生活了。

吃能满足胃,但花花草草能满足眼睛。不需要花太多钱的爱好正好符合中产的经济状况,每个热爱生活的中产都励志于打造家庭植物园。

事实上,人们对园艺的狂热由来已久。欧洲世世代代的老贵族将这种痴迷全权交给了自家园丁,他们对其中的劳作鲜少过问,只需走进花园伸个懒腰,便能欣赏英国蔷薇含苞待放,树木也已经修剪成温顺的圆形。然而,这种对质朴生活的向往恰恰显示阶层的傲慢——因为他们离质朴太远了。

但还困惑于选择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一厅的中国中产暂时没有机会投身于园艺,他们将炽热的目光对准了植物学书籍,这同样能满足他们在水泥森林中对大自然的向往。

除了曾经无人问津的《植物学》,诸如卢梭爱意缱绻的《植物学通信》,书写植物视觉、嗅觉、听觉、方位感、记忆力、感受力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探访植物的好伙伴蚯蚓的著作——《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以及《杂草的故事》《怎样观察一棵树》,还有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的森林观测笔记《看不见的森林》都成了冷门中的热门。

猜你喜欢
经管类书籍原则
鲁迅与“书籍代购”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