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利
【摘 要】 目的:分析和比较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集患者中指或无名指的末梢血,观察组采集患者前臂肘静脉血。观察和对比两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含量。结果:觀察组血小板为(204.23±26.12)×109个/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1.91±21.33)×109个/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11.39±1.28)g/dL、(5.41±0.82)×109个/L、(11.39±1.28)×1012个/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8±0.39)g/dL、(6.32±0.93)×109个/L、(14.66±0.82)×1012个/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采集静脉血实施检验,结果更为准确。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末梢血;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可测出人体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含量,常用于临床体检、疾病诊断,以明确患者病情或身体状况[1]。血常规检验通常采集的是末梢血和静脉血,但采血部位的不同,临床应用效果也不同[2]。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笔者特以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1岁,平均(40.32±1.26)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2~62岁,平均(41.22±1.37)岁。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清晨空腹时取血样,对照组采集患者中指或无名指的末梢血,具体采血方法如下:先揉捏3~6次指尖,然后对采血处皮肤进行消毒,接着行末梢采血针穿刺,并把采集到的20μL血样置于抗凝管内,然后摇匀。观察组采集患者静脉血,具体方法如下:取端坐位,先对患者前臂肘静脉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行采血针穿刺,并把抽取的血样置于抗凝管内,然后摇匀。两组血样使用同一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使用的是同一套原装试剂,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详细记录血常规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上一项基本和常见的检验项目,可准确测定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含量,对检验结果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可早期发现疾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的参考指标,也是评判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3]。
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采取分为末梢采血和肘静脉采血。临床研究发现,无论是末梢血还是静脉血均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是否贫血,可明确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确定患者是否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白血病、败血症等。临床实践表明,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采集方法不同、采集位置不同等。对于末梢血采集而言,快捷、无创是其优势,但采集的血样除了动静脉血,还包括组织间液、细胞内液等,加之其血液循环较慢,血小板更容易在穿刺点聚集,继而发生溶血情况,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问题[4]。
此外,采血前揉捏手指,挤压了正常细胞,使得更多组织进入血样,降低了血样的浓度,增加了血小板凝结的可能,继而导致血液样本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5]。对于静脉血采集而言,其采集的血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少受到人为因素的感染,加之血液循环良好,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静脉采血还具有操作简单、采血量多的优势[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血小板为(204.23±26.12)×109个/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1.91±21.33)×109个/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11.39±1.28)g/L、(5.41±0.82)×109个/L、(11.39±1.28)×1012个/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38±0.39)g/L、(6.32±0.93)×109个/L、(14.66±0.82)×1012个/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可作为首选,可显著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是,无论采集的是末梢血还是静脉血,均应严格控制血样采集时间和存放时间,这是因为血样存放的时间越长,血样中凝血因子的活性越低,血钾越高。由于痛苦小,末梢血采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对静脉血采集较为抗拒,可改用末梢血采集。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查中,采集静脉血实施检验,结果更为准确。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严格控制采集时间和血样存放时间,必要情况下也可改用末梢血采集。
参考文献:
[1] 吴美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05(82):149-150.
[2] 卢桂娴.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05(28):250-251.
[3] 韦守福,谢贤.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结果的稳定性[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07(02):13-15.
[4] 禹靖.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差异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07(02):80-81.
[5] 王一淳.IDA和THAL临床鉴别诊断中血常规检测的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06(04):643-644.
[6] 王焘.不同采血方法实施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