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柳 柳田华
【摘 要】 目的:研究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为后期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地区两家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病灶部位行病理性活检,并进行胃镜检查,研究比较病理检查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计算符合率,并对患者胃镜下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全部4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40例,病理检查确诊为29例,胃镜检查符合率为72.50%,患者中合并上皮内瘤变5例,合并伴肠上皮生化15例。胃镜下粘膜表现主要颜色为白色,红白相间,粘膜结节或颗粒状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7.50%,胃镜下粘膜表现主要颜色为白色,红白相间,血管通透,粘膜皱襞变平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使用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通过胃镜表现能够对患者诊断提供帮助,在实际临床中可将两种方式结合应用。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人体胃粘膜腺体出现萎缩引发的慢性炎症临床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可表现为单纯萎缩或增生伴萎缩。单纯萎缩胃镜检查表现为粘膜白色为主,红白相间,皱襞变平或完全消失,血管暴露,增生伴萎缩胃镜下表现为颗粒或结节状粘膜,主要病因包括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年龄等[1]。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最终形成胃癌,通过早期诊断能够降低胃癌发病率。目前消化道疾病诊断主要通过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包括粘膜血管通透、颗粒状、表面不平等,受到胃镜分辨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经验、患者胃腔状态、检测深度和部位等因素的限制,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结果之间存在差异[2]。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比分析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为后期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区两家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研究基本条件,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餐后腹痛等,排除消化溃疡、十二指肠疾病、肝肾等器官病变患者。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8~81歲,平均年龄为(61.27±1.58)岁。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患者在胃镜检查前8h禁止饮水和禁食,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患者讲解胃镜检查的细节,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感,降低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正式检查前患者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mL。
胃镜诊断临床标准包括粘膜颜色以白色为主,红白相间,皱襞平滑,血管通透,结节或颗粒状粘膜清晰。病理诊断需要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将活检标本固定,对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常规石蜡包埋,将处理完成的活检切片交由检测医师检测,结合胃镜诊断情况和切片取出位置、患者病史等基础资料进行诊断。
1.3 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胃镜表现将其分为A组、B组,A组为血管通透、皱襞平滑,B组为结节或颗粒状粘膜,统计分析患者胃镜下的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8.0,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4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40例,病理检查确诊为29例,胃镜检查符合率为72.50%,患者中合并上皮内瘤变5例,合并伴肠上皮生化15例。胃镜下粘膜表现主要颜色为白色,红白相间,粘膜结节或颗粒状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7.50%,胃镜下粘膜表现主要颜色为白色,红白相间,血管通透,粘膜皱襞变平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胃癌属于临床死亡率和发病率极高的癌症,早期诊断难度大,运用放化疗等方法无法根治,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的重要发病前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防治能够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3-4]。
胃镜属于临床应用范围较广的消化道诊断检验方法,胃粘膜在胃镜下呈现白色为主的红白相间状,表面颗粒不平,血管通透可诊断为典型性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胃镜下表现不清晰,受到检验人员主观判断、内镜分辨率等因素的限制,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影响后续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2.50%,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胃镜诊断结果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包括操作中注气量不合理,胃窦扩张,病灶取出部位深度、大小、数量等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5]。本次研究中将患者区分为血管通透、皱襞平滑和结节或颗粒状粘膜,实际诊断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将两种胃镜表现结合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以及上腹部长期不适、消瘦、贫血,未见其他病变,可进行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在诊断中,医护人员应当对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全面的病理活检分析,采取先胃镜后病理的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的情况发生。同时,医护人员应当加深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的研究,为病理诊断提供准确的取材部位和患者基本信息,配合电子染色放大镜进行操作,加强对胃角、胃窦等部位的检测,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杜爱平,张利伟,翟亚娟.叶酸联合萎胃颗粒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02):151-156.
[2] 刘晨萍,李毅平.安胃汤加味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01):28-31.
[3] 王亮,曹云,李中峰,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J].中医杂志,2019,60(02):131-136.
[4] Chen X Z,Schttker B,Castro F A,et al. 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risk of colonic, pancreatic and gastric cancer:A ten-year follow-up of the ESTHER cohort study[J].Oncotarget,2016,07(13):17182-17193.
[5] 庞海江,许家艳,丁守坤.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01):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