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曾 张雪峰
摘要:以《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2018年6卷共24期为研究样本,运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对校内作者人次、发文篇数、学科分布、职称、学历等维度进行分析,探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调整和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学报的校内作者队伍的发展情况。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如何更高效和准确地發展与培养校内作者群,如何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在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彰显办学特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作者分析;学报;定量分析;核心作者
中图分类号:G35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2-0111-06
Abstract:Taking 24 issues of 6 volumes of Journal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6th years from 2013 to 2018 as research samples.This paper us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uthor number,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subject distribution, title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the journal, and t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or team of the journal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new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and transforming it into an applied one.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journals on how to develop and train the author group more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how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and how to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chool and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Keywords:author analysis; jour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re author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高校学报具有记录知识、传播信息、提供社会化教育与文明建设的功能。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高校学报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它与高校学科建设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学报的学术水平是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反映。[3]两者均以学术为己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这是高校学报未来发展定位变革的重要方向。
高校学报的根本在内容质量,内容质量的基础在作者的学术水平,作者对研究工作和文稿撰写的态度是决定学报质量的关键。而核心作者更是学报质量稳固和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5]。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而本校教职工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学报的重要作者群,他们大多是本校的科研人员,既不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6]同时本校作者的学科和研究背景也往往与本校学报的栏目设置和办刊思路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对校内作者群进行阶段性的全面剖析,有利于帮助学校培养和发现科研人才,并为本校学报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稳定的支撑。
成都工业学院是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成都工业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成都工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本文选取了2013—2018年6卷共24期《学报》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分析法,对6年来校内作者的发文情况和科研贡献进行解析,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如何更高效和准确地发展与培养校内作者群,如何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在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彰显办学特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供有益参考。
1 校内作者发文概况分析
根据统计,近6年来校内作者(含非第一作者)共428人次。如表1所示,2013年第1期—2018年第4期共24期学报校内作者发文共计212篇,篇均作者2.02人。其中2013—2015年校内作者年均发文量保持在40篇以上,2014年达到45篇。2016—2017年校内作者发文量出现大幅度降低,两年校内作者发文共42篇,尤其是2017年,全年校内发文量降至19篇。数据表明这两年间校内作者投稿积极性有明显下降,学报校外作者用稿比例上升。2018年以来,情况有了极大改变,校内作者用稿量回升至39篇。这与2017年来,学报编辑部重新调整栏目设置,转变办刊思路,积极走访院系,加强学报宣传,搭建“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论文发表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密不可分。目前《学报》转型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初见成效。
据统计,2013—2018年《学报》共刊载论文70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校内教职工的论文共202篇,占刊文总数的28.86%。校内第一作者发文分布的情况如表2所示。
2 校内作者发文合作情况分析
合作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常见的特征,科学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征使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科研中互相合作,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现阶段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7]2.1 合作率与合作度分析
科研论文作者合作度是在确定的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作度=作者总数/发文总数。
该指标能有效反映论文合作研究的程度。[8]2013—2018年我校学报校内作者发文合作度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6年来校内作者人次数值变化与年发文数量成正比。其中2013—2015年作者年均保持在70人次左右,2016—2017年年均降至40人次左右,而到了2018年则出现井喷,全年校内作者人数达到132人次。数据表明,2016—2017年校内作者投稿积极性较低。从合作度看,2013—2016年4年内校内作者合作度较低,低于2。从2017年起校内作者发文合作度突破了2,到2018年已经提高到3.3。校内教师之间、校内师生之间科研合作已经日渐成为我校科研形式的主流。随着2017年以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大批涌现,校内师生合著并发表论文已成为校内作者合作发文的主流形式。
2.2 合著情况分析
《复印资料资料转载作者合著状况分析报告》认为,合著论文的平均得分普遍高于独著论文。[9]合著发表科研论文是当今学者间实现科研合作的重要形式,加强校内外作者合著、跨学科背景作者合著有助于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和挖掘新的研究角度。根据统计,2013—2018年校内作者发文中,独著论文共68篇,占校内作者总发文量的32.08%,合著论文144篇,合著率为67.92%。这表明《学报》的校内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在一定程度能够对发文的学术质量提供有效支持和保证。2013—2018年《学报》校内作者稿件的合著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在校内作者发文中,以校内教师间合著论文的形式最多,如图3所示,2013—2018年校内教师共合著论文84篇,占合著论文总数的58.7%;其次,校内外教师合著的论文共30篇,占25.87%。从2017年开始,《学报》开始刊载校内师生合著论文,
2017—2018年,校内师生共合著论文22篇,占15.38%。
如图4所示,2013—2018年,学报校内作者一共428人次,其中独著作者68人次,占15.89%,合著作者共360人次,占84.11%。校内作者合作率远远高于學报5年来整体的合作率(60.58%)。[9]在校内作者合著发文中,第一作者为校内的为110人次,占合著作者总数的41.98%,非第一作者的152人次,占58.02%。研究结果表明,更多作者倾向选择多人合著刊发论文。
3 校内作者发文类别分析
3.1 基金论文分布
2013—2018年,校内作者发文中基金论文共85篇,基金论文比为46.45%。如图5所示,2013—2018年,校内作者发文共关联各个级别的基金98个。其中关联最多的是市厅级的基金项目,共39个,占基金项目总数的39.80%;其次是校级基金项目,共28个,占28.57%;省部级基金项目23个,占23.47%;国家级基金项目共4个,占4.08%;“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8个,占8.16%。
3.2 栏目分布
目前,《学报》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将学报栏目设置分为“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3大板块,将2013—2018年校内作者发文的栏目分布情况统计如图6所示。鉴于2016年以来学报栏目设置有所调整,本文统计结果是根据目前学报最新的栏目设置为标准进行分类和统计。其中,《学报》的核心栏目“工程与技术”共发文88篇,占41.51%;“应用型人才培养”栏目共发文80篇,占37.74%;“人文与社科”栏目共发文44篇,占20.75%。结果表明,自然科学和高等教育类的稿件是校内作者投稿的主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学校以及《学报》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以及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还将进一步提升二者的发稿比例。
3.3 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成果发布
近年来,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动下,各个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等工作后所形成的成果,2015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也陆续在《学报》涌现。如图7所示,2013—2018年,学报共发表校内作者的创新创业训成果论文共10篇。其中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共8篇,初步实现了《学报》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力支持。这不但反映了随着学校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在校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术素质的不断提升,还表明2018年来,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已经大批涌现。在此基础上,《学报》不断完善并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论文发表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并针对在校学生举办了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3.4 作者的所在单位分布
学校内设单位共有42个,2013—2018年有载文作者的仅33个单位,载文作者所在单位分布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其中机械工程学院为76人次,最为活跃,其下依次是材料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分别为35、34、32、27人次,高于教学院系平均23.5人次。
成都工业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四川职业学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示范性实业学校[11]。学校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机械工程是学校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入选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其校内作者也较为活跃,载文作者人次超过院系平均值2倍多。
把校内作者看作一个学术创作的队伍整体,对其进行结构分析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我校教师科研活动的一些特点和现状。
4.1 职称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学报》校内作者职称大致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中级职称作者共131人次,接近三分之一;副高职称作者有106人次,约占四分之一。该统计结果与学校的科研能力水平情况相符,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才刚起步,科研基础较为薄弱,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不多、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学科带头人尚需要时间和实践培育;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大多为近几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研基础较好,是校内作者队伍中的活跃部分,也是我校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报》在对校内作者的培养工作可以重点致力于引导新进青年教师更加注重个人学术形象的整体塑造意识和提高科技成果发表的统筹意识。
3.2 学历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学报》校内教职工作者的学历大致构成如表5所示,其中硕士220人次,占68.32%;再次是博士39人次,占12.11%;其次是学士32人次,占9.94%;在校学生31人次,占9.63%。研究结果表明,硕士学历作者是目前《学报》校内教师作者最重要的核心群体。
3.3 性别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学报校内教职工作者性别分布情况大致如图8所示,其中男性188人次,女性175人次,男女教职工发稿比例大致相当。
5 结语
作者資源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各学术期刊争夺的焦点。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和研究期刊的作者队伍,掌握核心作者队伍的情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7]校内作者是《学报》最重要的作者群体,是《学报》发展的依靠力量。
通过对2013—2018年共24期《学报》校内作者各个维度的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学报》办刊思路的不断调整,校内作者群也在不断变化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学报》校内作者的培养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有如高水平作者欠缺、核心作者群体不稳定、青年作者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2013—2018年《学报》校内作者发文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需要加快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校内作者在总体上的载文量不高,说明学校科研政策对教师的激励和督促作用不够,客观上降低了校内作者的投稿热情。提高《学报》载文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的权重,提高校内作者的稿酬有利于吸引校内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稿件,进而提升《学报》影响力,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学报》的发展需要重视培育青年教师作者。《学报》目前已有部分作者符合核心作者条件,从近年的数据来看,中年教师是发文主力,《学报》需要进一步关注新进青年教师作者群的引导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投稿积极性,注意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水平的提升。
3)学报对校内资源挖掘和利用的力度不足。高校学报是学校加强校内学科建设的重要学术园地,是本校教师开展交叉学科领域拓展、建设高精尖科研团队的科研平台。科学的栏目设置和合理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报》稳定已有的学科优势,并为推进我校的科研学术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实现与各个学院的双赢合作是《学报》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成都工业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互动发展项目计划”已经启动,这一举措必将有助于《学报》结合研究热点和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通过策划相关专题、专刊等途径助力我校科研成果的顺利发表。
4)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学科竞赛、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及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催生了大学生科研成果的持续涌现,但其中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符合学术规范要求的大学生论文比例仍然较低。通过开展讲座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作者群体的培养和指导工作,2016年以来,《学报》已成为在校学生发表论文的重要途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5)校企合作需要从教学向科研领域推进。《学报》应成为我校高水平、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平台。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激励,校内作者的校企合著意识还不强,还有待进一步通过政策和稿费激励校内作者发表校企合著论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1998.
[2] 于振荣.谈学报的学术质量[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86-88.
[3] 周均东.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1):90-94.
[4] 李海燕.高校学报的定位[M]//学报编辑论丛(第7集).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1-93.
[5] 孟超,武晖,谷秀洁,等.2007—2014年《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核心作者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6(6):740-746.
[6] 李胜利.高校学报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2005:153-156.
[7] 杜建,张玢,李阳.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作者合作度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3):18-23.
[8] 刘国芳,唐红,陈倩黎.《成都医药》载文分析[C]//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2003:142-144.
[9] 胡科,罗业恺,张雪峰.《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2017年载文分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85(1):1-4.
[10] 徐云峰,张文涛,陈建华,等.《排灌机械工程学报》近8年核心作者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31(12):1100-1104.
[11]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大事录编写组.创办变迁发展大事录(1913—2002)导言[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