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新
摘要: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民族产业,就需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使命,承载历史文化之重和民族腾飞之任。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都是良好契机,可以改善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局面,从传统的文化封闭走向开放,推动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发展,将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2-0060-04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grand strategy that relates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is the only way to modernize. In this context, to develop national industries in minority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develop minority culture and tourism economy of special culture.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a strong humanistic concern and realistic mission, and bears the weigh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economy with ethnic minorities characteristics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backward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promote them move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closure to opening up, promo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 potenti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ractical economic advantages.
Keywords:urbanization; national culture; ethnic minoritie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urism economy
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之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1]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需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人类生态保留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村落风貌、饮食服饰、语言文字、技能工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节日等。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繁荣,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再创造的精神源泉。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能够创造收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条件,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和谐共生。
1 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的必要性
1.1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1.1.1 发挥旅游产业的基础性优势
旅游产业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特色文化的资源基础,历史文化保护离不开旅游产业的现实支撑,少数民族区域风光秀丽,文化多彩,风俗各异,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区分各民族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其独特性意味着独一无二的价值,自身具备天然的民族性、历史的传承性和文化的稀缺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复制性,在旅游产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依赖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差异化优势,在发展初期是一种最容易利用的模式。
1.1.2 促进生态经济的内涵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是未来大趋势,是在全球经济生态化的背景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产业附加值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中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在产能过剩时代,选择高能耗、高污染、投资大、破坏性强的工业发展模式不是明智之举,回归绿色才是根本出路。
1.1.3 推动民族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缺乏,文化水平较低,现代化程度也较低,不具备发展传统产业的条件。从少数民族地区来看,最好的发展途径就是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形态,将特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走以资源型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
1.2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根本途径
1.2.1 保护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总人口超过1亿。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形地貌各异,生物物种多样,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风俗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多样、建筑样式迥异、服饰装束绚丽、歌舞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让人类在吸收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1.2.2 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多元化的保障
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上体现出脆弱性,尤其是经济落后、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更是面临生活技能、语言甚至文化消亡的困境。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的多元化途径,增加学者和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正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类似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能够帮助人类适应世界有限的环境资源。”[2]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可以通过提高项目收益来降低保护成本,提升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能力,促进人类多元发展,避免人类陷入单一文化的窘境。
1.2.3 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区域发展,使少数民族能更好地保护本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还可以増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较贫较弱的状况。
2 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
2.1.1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大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数据,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 722亿元,占GDP 4.2%,2016年是
30 785亿元,占GDP 4.14%。[3] 从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增长趋势明显,呈现出快速增长势态。云南2010年达到了29.3%,占GDP 6.09%。少数民族省份中,内蒙古以525.5亿增加值领先。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31亿到增至525.5亿。地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四川高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第一。从2012年936.4亿到2016年1 323.78亿,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41%的增长。广西通过加大文化设施投资、鼓励文艺创作、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文化交流等五大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贵州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2016年起贵州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文化园区与综合体建设,2017年初,4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0亿。[4]
2.1.2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存在差异
文化消费水平上,少数民族区域比全国低,其中内蒙古最高,新疆最低。依托于旅游优势,云南文化产业竞争力最高,内蒙古次之,如表1所示。
总体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虽然比起前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潜力巨大,不过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云南作为旅游强省在文化方面体现出差异性竞争优势;广西将旅游业和民族风情表演结合,打造民族节庆文化旅游;内蒙依托游牧文化打造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体验区;新疆挖掘民俗风情打造文化内涵;西藏放眼国际,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四川旅游总收入10 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9 471.03亿元,增长33.1%;云南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 991.44亿元,同比增长29.89%;广西实现旅游总消费7 619.90亿元,同比增长36.6%;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4 011亿元,同比增长1.72%;新疆实现旅游总收入2 579.71亿元,同比增长41.59%。[5]2.2 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利益驱动下,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缺乏创新,大量建立在低水平重复开发状态之上,景观城市化、产品庸俗化、文化娱乐化现象严重;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依赖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资源使用粗放而创意不足,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开发和保护中面临矛盾;在商业娱乐化的背景下,旅游经济的文化品质退化,难以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无法实现从民族到世界的跨越;经营方式粗放,缺乏营销方式,区域品牌建设不足,地区整体旅游形象不强,资源依赖性和破坏性强;重视经济开发,轻视生态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粗放型开发导致资源破坏严重,文物建筑和生态环境因为刻意包装而遭受严重损害等等。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历史环境,当前国内旅游只注重表象,而不深入挖掘文化成因,造成旅游产品缺乏内涵。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骑马、射箭、摔跤、蒙古包住宿、蒙族饮食、草原风光游览、游牧文化体验等,其景观、文化教育、休闲运动资源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开发依托传统物质文化景观和少量表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表层文化具有不可持续性,缺乏文化深度,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一次猎奇体验,而不是持续文化热衷,这造成了低重游率。
第二,文化创意和产品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缺乏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很多少数民族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没有满足游客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体验需求,观赏性项目多,体验性项目少。民族旅游迎合消费者而丧失本身特色,肤浅化、同质化、庸俗化导致民族文化异化。
第三,少數民族经济文化发展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要快速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传统文化不被冲击。很多少数民族文化既脱离现实语境,又脱离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境遇,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3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立足于差异性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1.1 立足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
1)要以民族性特色文化旅游为基石,德鲁克提出“今天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6]少数民族文化不能脱离原有生态环境,要以民族旅游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坚持原生性旅游,以典型知名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一寨一音,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7]西南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由来已久,旅游者宾至如归。我国西南各地区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属性,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2)今天人类正在逐渐意识到过度工业化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压力。旅游开发必须在民族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走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老路,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注重原生态文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发展少数民族特有工艺技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
3)利用后发优势,依托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文化特色,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打造游客深层次的体验。
3.1.2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1)利用文化差异打造比较优势,要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就要实现文化差异性最大化,给予旅游者在城市得不到的体验。比如蒙古族特色文化的优势不是一次观赏,而是可持续文化性活动,比如尚武精神结合赛马、射箭等体育运动,亲近自然结合草原生态旅游等。
2)结合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西藏地区可以发展高原极限运动,新疆地区开展沙漠探险体验活动。
3)针对民族文化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可以针对苗族手工艺优势和游客心理特点开发盛装拍照、苗医体验、银饰制作等旅游项目。
4)建立民族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进行系统性民族遗产开发和保护,用以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并且发展周边产品,将研究所中的“死文化”发展为旅游中的“活文化”。
3.2 創新产业发展模式
3.2.1 建立动态文化发展思想
文化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文化的发展性,也就是文化的动态性,文化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要与时俱进,开放进取,传统文化充分与现代文化对接,在新的语境中找到自身的意义。比如蒙古族骑马运动可以作为一种体育竞赛发展,为游客提供跑马服务,而非传统的交通工具。第二,适应时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积极利用创意的力量对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地貌发展大地艺术。第三,创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比如改良少数民族舞蹈、歌曲,让深山艺术流行起来,刮起少数民族自己的“民族风”。
3.2.2 建立开放文化开发模式
“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失去其最想保留的部分。”[8]封闭只能失去自我发展,只有开放的生命力才能带来活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就要大力发展产业化。打造国际旅游业,推动民族文化艺术出口,举办巡回演出、民族文物博览会、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国际文艺交流中心,建立品牌形象。发展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演艺娱乐、工艺技术、影视音乐、出版印刷、休闲度假、体育科技,重点发展创意产业。积极改革创新,如可以参考迪士尼经验,打造传说神话幻境,将各个少数民族的图腾吉祥物现代化,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3.2.3 构建少数民族旅游经济体系
1)打造民族工艺品牌,深挖少数民族节庆内涵,创造节庆经济,发展实景演出,将产品和休闲结合。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主体体验真实性与旅游客体文化保持真实性相辅相成,重视少数民族视觉符号的提取、转化和重构,开发原真性民族产品。[9]2)发展少数民族地方菜系,不仅在旅游区域内建立地方菜系,还要在全国内以加盟模式建立营销网络。
3)打造民族文化产业村,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力争文化浓郁特色鲜明,打造村寨旅游模式。[10]4)促进休闲农业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市场化运作,订单式生产,扩大区域交流,重视旅游业以及其改良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11]5)创作民族歌曲,进军影视行业,结合现代舞
台、舞美创意,延续古朴,赋予新意,利用影视作品扩大旅游文化影响力。最后,合理分配经济利益,雇佣本地人参与旅游产业,比如雇佣蒙古族牧民进行骑马射箭培训,雇佣苗族人提供村寨休闲度假旅游服务。
总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至关重要。要抓住历史机遇,立足地区实际,走发展模式多元创新、彰显文化特色之路。文化精神为一切制度、技术、事业的根基,特色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独特标志,更是民族生命的基因。任何文化一旦丧失了社会功能,就将不复存在。民族化不意味着原始,文化为道,方法为术,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与时俱进,采用旅游智能化手段,调动更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秋千.“新”与“镇”,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J].中国西部,2013(7):76-7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M].关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3]中国经济网.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或达3.45万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仍需金融助力[R/OL].(2018-01-29)[2018-11-13].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1/29/t20180129_27949177.shtml.
[4]中国经济网.年终盘点: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R/OL].(2017-12-29)[2018-11-13].http://www.ce.cn/culture/gd/201712/29/t20171229_27495182.shtml.
[5]澎湃新闻网.2018年各省旅游总收入出炉[R/OL].(2019-03-13)[2019-03-14].http://sh.qihoo.com/pc/91baf5309191f8054?cota=4&tj_url=so_rec&refer_scene=so_1&sign=360_e39369d1.
[6]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0.
[7]来仪.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4.
[8]埃德蒙·柏克.反思法国大革命[M].张雅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4:106.
[9]雷桥.原真性视角下民族旅游产品视觉设计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8):122-125.
[10]王筱春.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方式的思考[J].旅游研究,2018(1):5-8.
[11]朱世蓉.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