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鸽
[摘 要]作为我国大学主要的社会评价机构,民间大学排名机构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近几年兴起的国内高职院校排名,由于其排名结果的稳定水平、指标体系的科学水平和数据来源的公开水平尚待提高,使其因公信力不足而面临尴尬的处境。然而,这些排行榜的存在是多方诉求的必然产物。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其决策能力,理性看待院校排名和学校发展的关系,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凝练特色,以内涵建设引领排行榜的评价导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名;排行榜; 公信力;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5-0117-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22
作为我国主要的社会评价,民间机构大学排名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产物,也是政府主导下高校评价的重要补充。近几年,一些机构将大学排名延伸到高职院校,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在大学排行榜普遍备受争议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排名的公信力如何?高职院校又该如何应对?本文结合国内若干高职院校排名情况试做分析。
一、国内高职院校排名现状概述
大学社会评价分为评议、排行和认证3种基本类型,而其中的排行又称排名,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大学社会评价[1]。大学排名是“根据编制者确信能够测量或反映大学学术质量或教育质量的某些准则或某一套准则编制的‘最佳大学院校名单,该名单必须按编制者预设的质量,以数字的形式为大学排出顺序”[2]。 1993年广东省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首次推出《中国大学评价》,随后网大、中国校友网等多个机构也推出相关排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间大学排名主要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武大版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广州日报》大学排行榜和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大学声誉排行榜。其中前两个排行榜针对本科院校,未涉及高职院校,后3个排行榜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排名。本文基于中国科教评价网、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及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等相关网站信息,梳理了3个高职院校排行榜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武大版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由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为首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推出,涵盖多项软硬性指标,偏向规模型。以2016年指标体系为例,包含“办学条件”(占31. 25%)“人才培养”(占49.36%)和“声誉调查”(占19.33%)3个一级指标。其中办学条件指标又分为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教学仪器、生均仪器、图书总量、生均图书和教育经费7项;人才培养指标分为杰出人才、专职教师、教师比、生师比、在校生数、就业率、优势学科、教学成果、教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专利12项;学校声誉指标主要观测被评价学校是否为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3项。与2015年相比,2016年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新增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等20余个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观测点[3]。
《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由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开发。2017年4月27日发布的“2017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是国内首个由主流媒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布的高职高专公益性排行榜。在指标选择方面,该排行榜借鉴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REG)于200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相对注重产出指标,较少关注投入性指标。榜单设置“职场竞争力指数”“教育竞争力指数”“品牌竞争力指数”和“二次评估指数”共4个一级评价指标,目前具体的二级指标及其权重计算不对外公开。
大学声誉排行榜由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开发,该机构由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曲阜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是基于大数据研究的教育高端智库。2018年1月,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大学声誉指数报告成果《2017中国大学声誉榜专科百强学校》。该机构认为大数据时代为大学声誉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工具,大学社会声誉等软指标已经演变为与教育GDP属性相似的硬指标。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可以从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认识和评价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中认识是社会公众对一所大学的接受性感知,相对中性,不包含价值偏好;而评价是社会公众对大学形象的价值判断,主要从知名度、关注度、认可度和美誉度4个方面来衡量中国职业院校的声誉。
二、国内高职院校排名的情况分析
由于不同省份,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性,为了提高可比性,本文结合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排名情况,从单个排行榜的稳定性和不同排行榜的差异性分析国内排行榜的排名结果。
(一)单个排行榜的稳定性
武大版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发布较早,受到的关注较多,争议也较多。有学者对2012—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的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后發现,该排行榜的稳定性不够,各院校在年度之间的位次动荡太过剧烈;择优性不足,优秀高职院校在排名中没有优势;诸多不合逻辑甚至脱离常识的异常现象频现,严重影响到该排行榜的公信力[4]。也有学者认为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范围内职业院校的总体情况,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在指标体系的设计、排名发布时数据来源的社会公开情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5]。
本文统计了2017年和2018年名列全国前100名的11所浙江省高职院校排名情况(详见表2)。2017年,浙江省共有9所学校名列全国前100名。2018年,浙江省共有11所学校名列全国前100名,其整体排名有所上升。从2017年和2018年的排名情况来看,浙江省排名前10的学校没有变化,只有细微的名次调整,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目前,这11所学校都是浙江省重点暨优质建设的高职学校,说明该排名结果与政府教育评价有较强的一致性。
由于《广州日报》的高职高专排行榜比较新,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比较少。本文统计了2017年和2018年名列全国前100的11所浙江省高职院校排名情况(详见表3)。
2017年,浙江省共有8所学校名列全国前100名。2018年,浙江省共有11所学校名列全国前100名,整体排名有所上升。对比这两年的名单,在浙江省排名前10的学校中有9所学校的排名没有变化,只新增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减少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从第3名换到第10名,总体名次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12所高职学校有10所为目前浙江省重点暨优质建设学校,说明该排名结果与政府教育评价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
由于2018年的大学声誉排行榜尚未推出,本文暂不对该排行榜近两年的排名结果做具体分析。总体而言,武大版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和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都有综合化的评价趋势,对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排名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与政府教育评价结果也有一定的一致性。
(二)不同排行榜的差异性
不同价值取向的机构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导致了其排名结果存在差异。以2017年大学声誉排行榜为例,浙江省共有6所学校名列全国前100名,其中公办学校有5所(详见表4)。该排名与上述两个排名差异较大(详见表5),浙江省5所高职重点建设学校均不在声誉百强的榜单里,与政府的教育评价结果差异很大,这与该排行榜注重软性指标及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对而言,武大版排行榜和版《广州日报》排行榜的差距较小。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在浙江省近两年名列全国百强的学校中有9所是一样的。武大版排行榜把国家示范等指标纳入其声誉评价指标,实现了与政府评价的对接。《广州日报》版排行榜指标体系涵盖了二次评估指数,即参照了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的结果,更具有综合性。
三、国内高职院校排名的价值争议
(一)排名的公信力不足
由第三方对大学进行评价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和发展趋势。这些来自第三方的排行榜也是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现实需要,是高校评价的重要补充。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及政府本位,按照市场模式运行。然而,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起市场失灵,影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效果[6]。大学排行主要属于社会舆论评价,它是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的大学评价,具有较为规范的评价程序,但仍包含理性和非理性、理智和情感、理性和感性等多种成分[7]。
一个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受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数据来源的公开性和评价结果真实性的影响。上述三大排行榜的评价主体为非政府机构,主要依托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开展研究工作。不同于政府的硬性指标评价,这些民间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偏向办学条件的客观性指标,也有偏向声誉等的主观性指标,甚至把其他机构的排名结果纳入其指标体系,因而越来越具有综合化的评价趋势。这些排行榜的数据来源也比较多元化,增加了互联网的网民渠道,虽然其在数据公开层面仍显不足。本文对近两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排行榜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与政府教育评价结果也有一定的一致性,武大版排行榜和《广州日报》版排行榜的差距较小,但与大学声誉排行榜差距很大。总体而言,这些排行榜的公信力仍不足,未能实现第三方评价的理想要求。
目前,来自第三方对高职院校的排名受到不少学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被评价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希望了解到具体的差距所在,但是其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材料却是高度保密的,被评价的高职院校无法得到相关信息。同时,其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往往采用易量化处理的指标,然而教育质量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衡量。排名数据的精确性与大学质量模糊性之间的矛盾、核心教育产出与客观指标精确表达的矛盾、大学排行榜指标的统一性与大学异质性的矛盾都是大学排行所必须面对的现实[8]。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差异很大,如果用统一的指标去评价容易引导其向同质性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凝练和创新发展,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生态的多元化良性发展。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教育的院校虽然可以在当地有名,但是它们很难按照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全球排名或在本国排名。面对近几年一些机构对高职院校的排名,有学者深表质疑和担忧:“且不论排名的指标体系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是否科学、合理,其全国排名的意义何在呢?想把高职院校往哪里引?是否会起到负面的导向作用?令人担忧!”[9]
(二)排名存在的合理性
尽管排行榜颇受争议,但存在即合理。高职院校排行榜的产生是多方诉求的必然结果。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群众知情权日益高涨的时代,评价结果日益引起学校、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关注,并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面对生源紧张的问题,大学排名可以作为考生和家长的重要参考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招生競争力。与学者不同,家长和学生等非学术人员并不关心排名的产生过程,而只是关注排名的结果,他们只需要了解大学的好坏并以此作为报考参考。排行榜正是迎合了大众的这一快捷需要而产生。大学排行榜针对消费者的需要,主要通过互联网传播。排名指标的导向性、广泛的影响力、简单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等是排名能够满足应用主体需求的内在特征[10]。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人事招聘及组织结构、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学生择校和高校招生、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1]。为了提高社会声誉,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些高职院校也乐意以排名扩大宣传。目前,本科院校的排行榜已经非常多,高职院校的排行榜还缺乏权威的评价。然而,大学排名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价值和责任,迫切需要评价机构不断完善其自身,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依靠真实有效的数据,在评价时做到科学合理、公开公正,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四、高職院校对排名的理性应对
绝大多数排名活动属于商业化的市场行为。面对高职院校排名的客观现实,高职院校需要理性认识排名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不能无视排名,更不能被排名绑架。排名不是最终目的,学校的发展才是最终的诉求。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以内涵建设引领排行榜的评价导向。
(一)理性认识排名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排名作为一种评价,其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或工具,以第三方的视角找准差距,促进被评价者的提高与进步。正如有学者所言,排名所用的数据更多地是说明大学外在的和一般的状况,不能反映学校内在的和动态的状况。学校排名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深层次的和基础性的,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12]。相对而言,学校借助排行榜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比起排名的位次更有价值。高职院校应通过排行榜,了解本校及其他学校的各方面实力,深入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以提高本校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应注重质量,注重创新,在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带来社会声誉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排名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凝练特色,提高品牌效应
尽管排名引发了竞争,提高了相关高职院校的办学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竞争也容易造成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并不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向排名靠前的标杆学校学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学习不代表盲目模仿和复制,更不能以牺牲或放弃已有的办学特色为代价。品牌效应是品牌内在价值和精神气质所蕴含的延伸能力,大学品牌效应表征大学得以传承和延续的能力[13]。提升大学品牌的影响力可以扩大社会对大学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加深大学与社会的依赖度。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办学,区域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扩大校政企合作,凝练自身特色,在改善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其提高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对数据的管理,提高学校决策能力
目前,排行榜获取数据的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统计的数据资料、学校网站、期刊报纸等。如果相关数据发布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排名机构收集的资料遗漏或丢失,进而影响高职学校的名次。排名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大数据时代必须重视数据。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开放办学,及时对外公布数据,完善数据的收集、研究和分析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院校的决策能力。此外,评价应以高职院校自主公布的数据为标准,要基于学校的诚实守信。高校不能为提升排名而编造数据,误导媒体和群众。这些高职排行榜都来源于民间评价机构,政府的管、办、评分离对其有鼓励的成分,但并没有监管高校强制接受评价的义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排名的公信力,发挥市场的调节力量,迫切需要学校与排名机构、排名机构与政府,以及不同排名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数据,构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数据库,为高职院校的决策和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7]余小波,陆启越,王蕾.大学社会评价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5 (04):33-38.
[2]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5.
[3]邱均平,柴雯.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0-76.
[4]伍红军,秦虹.大学排行榜还是股票涨跌板——基于2012至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的定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0-55.
[5]谢晓轲.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评介[J].职业技术教育,2016(24):36-38.
[6]赵蒙成,徐承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17(02):66-72.
[8]韩飞舟.摆脱大学排行榜的指标陷阱[J].中国高教研究,2016(03):66-72.
[9]汪治.为职业院校排名的意义何在[N].中国青年报,2018-05-14(010).
[10]苗耘,刘念才.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1):64-72,93.
[11]张旺.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 (01):19-26,76,117-118.
[12]林建华.理性认识大学排名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1-3.
[13]王文鹏.大学品牌效应及其对大学自身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6(03):33-36.
(责任编辑:付英华)
Abstract: As the main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anking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since the day it was created. In recent years, the ranking of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risen due to the stable level of ranking results,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the openness of data sources, which has led to a lack of credibility.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se rankings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multiple claim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make full use of big data to improve their decision-making ability; rational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rankings and schoo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ir own brand building, and consolidate thei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o lead the evaluation guide of the ranking lis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anking; ranking list; credibility; schoo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