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衬托型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2019-07-16 20:07苏枫
参花(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形象

摘要:《儒林外史》中包含了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人物塑造的特点就是以真实人物为基础,结合小说宗旨赋予人物更多的内涵,也使得每一个角色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本文将以《儒林外史》中的衬托型人物形象为例,对底层劳动人民和掌握职权的官场官员进行浅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 人物 形象 内涵

一、引言

《儒林外史》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清朝时期,人们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和现象,并做出了深层次的批判和揭露,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情况。其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对话、成长过程、实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等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想了解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作者的感情态度,需要对小说《儒林外史》中各个人物的刻画手法和呈现的形象作细致的剖析和研究。《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类型非常丰富,除了主角和其他中心人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衬托人物,也正是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形象刻画完成了对故事和现实更加完整的烘托,因此,本文将以小说中衬托人物的研究分析为主。

二、《儒林外史》中的衬托型人物

(一)整日辛勤的劳动者

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劳动者一直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当中,《儒林外史》中辛勤的劳动人民,是当时朝代最普通、最善良的一类人。这类人靠自己的双手赚得维持生活的筹码,他们具有纯朴、善良、乐于助人和正直诚实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经常受到压榨、欺骗、迫害,是作者揭露当时社会凶恶一面的证人。

1.村庄中善良的老者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批正面的、善良的、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早已为人父母、看透世间炎凉的老一辈人。他们虽然一直生活在贫穷落后的村庄当中,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消极生活,为了自己的子女,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小说中的王冕是作者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进行改编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母亲就是村庄中善良的老者。王冕的母亲并没因为始终忙碌于针线活和生活在乡村中,而计较琐事,缺失人格上的高尚和长远的目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下,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场景就是王冕母亲临终前的话,她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教导自己的儿子不要被利欲熏心,权势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知识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资本。

小说中的这类长者充分体现了人性本善,刻画了村中人的纯朴,刻画了作者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环境。秦老在小说中也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在王冕十岁时就去了秦老身边放牛,他从没亏待过王冕,并且在王冕有难出去避祸之时也挺身而出,主动照料王冕家中之事;在王冕母亲去世之后,朝廷征聘等情况发生时,秦老都想方设法替其解决问题,这样一位老者的形象不仅对王冕的思想和行为作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2.济贫救弱的潇洒侠士

整篇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情感理想,每一个人物背后呈现出来的都与作者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和憧憬息息相关。吴敬梓在自己的作品中正面或侧面都谈起过即便陷入“客况穷愁两不堪”的窘境,也会保持豁达开朗的心情和自身远大的志向,这也表现出吴敬梓身上所具有的豪侠之气,在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自然也少不了类似的人物衬托。

凤鸣岐是《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的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侠客形象,他心地善良,有一副热心肠,没有铁饭碗,所以将自己称为游走在各处的江湖侠客。小说中有一段故事情节反映了凤鸣岐的性格特点:万青云穷困潦倒,整日为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奔波,迫不得已假冒中书后被人揭发并被缉拿归案。凤鸣岐在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在从来没有与万青云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凭侠义之气和善良的心地就不远万里地奔赴至台州,不惧辛苦,不畏残酷的审讯刑具,坚持为万青云打赢这场官司。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凤鸣岐为了这个并没有很深交情的人打赢官司后还帮助其谋得了中书的官职。陈正公的故事也表现出了凤鸣岐的侠风,毛二胡子用不正当的手段骗走陈正公的钱财后,缺少当时借钱的书面证据和见证人,无法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官府无法解决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财务之争却在正义的凤鸣岐出面下得到了解决,毛二胡子不仅偿还了当初所借的本金,还将利息如数奉还,在这个故事情节也充分体现出凤鸣岐为人处世中所带的侠风。

万青云和陈正公两个人,前者为了讨生活假冒朝廷官职,后者以利益为重,在外放贷谋利。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违反了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但是凤鸣岐还能在二者作为受害者的层面上出手相助,这也是作者塑造凤鸣岐这个人物时在他身上注入了大义,帮助弱小、扶持弱者、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等的侠客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3.追逐名利的背后小人

社会中既有正义阳光的一面,也必定会有藏污纳垢的一面。《儒林外史》不尽相同地描写了正义侠气的对立面,一些目光短浅的阴险小人。小说中多次提到关于僧侣的贪财慕势,平常人对僧侣的印象大都是脱离俗世和红尘的,是思想境界极高的圣人。但是,以薛家集观音庵的和尚为例,小说中描写了其对待私塾先生周进的态度,完全暴露了他们贪婪攀势的心理,在周进落魄的时候,为他提供的饭菜仅是一小份老菜叶和一壶热水而已,并对他提出了打扫王举人吃饭撒落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等残羹的无理要求。但是当周进高升至进士并做了国子监司业之后,薛家集观音庵的和尚的本性又彻底暴露了出来,竟在庵中设立了金字牌位,还将周进之前写过的对联精细地裱了起来。除了薛家集观音庵的和尚之外,闭塞农村庵观的和尚与城市寺院的和尚皆是如此。

(二)《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1.新时代女性形象

沈琼枝幼年就失去了母亲,并且还与自己的父亲分居,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沈瓊枝在思想和生活上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并不被当时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是那个时代下超凡脱俗、具有独特气质的女性的代表,这类女性会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智慧,有超于寻常女子的行动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小说中塑造如此一个超凡的女性形象,正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思想,在沈琼枝成长过程中本就避免不了这种畸形思想的侵害,在“闯荡江湖”中这种思想更会形成两极化,会在一定机会下成就她的成长,也会在一定情况下击溃她的内心。但是在作者的描写下,杜少卿作为寄托作者情感的男性形象,与沈琼枝成为陌路知己,封闭情感多年的她终于可以稍微释放一下,也是在这么多不理解和嘲讽之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鲁小姐在小说中也是位饱读诗书、具有独特气质的才女,在她的房间中摆满了一部部诗书就能看出她不同于常人的理想和智慧。但是与沈琼枝不同的是,鲁小姐生活在一个充满儒家文化的传统家庭里,关于女德的教育伴随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束缚也就更多一些,与沈琼枝的性格不同造就了鲁小姐自身独特的气质,并且二者并不相似。

2.市井中的女性形象

除了敢与世俗做抗争,自身有知识文化、有新思想的女性,最普通的还是顺应社会规则和为生计所迫的市井女性形象,她们整日劳作,为了钱和利益,甚至不惜撕破嘴脸,用尽一切手段,这类人物形象是对当时整个社会极大的讽刺。沈大脚和权卖婆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反映社会中这两类人的状态,为了利益丧失了自身的美好,抛弃了儒家文化中的善,最终也只能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小说中还有许多女性形象的描寫,都是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缩影。女性群体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既在表达手法上使整个小说故事连贯起来,也对其他人物和事件起到了正反衬托的效果。

(三)《儒林外史》中的文官形象

尽管明清时期官员制度中并不以文官和武官来划分,但是小说中对官场人物的描写可以通过职能划分为文官和武官,其中还可以继续细分。文官是小说中官员形象出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这也与当时官场文化和科举制以及八股文的兴盛有不可忽视的关系。蘧祐、李本瑛、向鼎、鲁编修、王惠是小说中描写文官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蘧祐的形象是本身有能力,有才干,并不贪图权势和金钱,一心为平民百姓,最后只带着半船的诗书图画回到了家乡,一生清贫正直,呈现出了积极正面的为官形象。而与之相对应的鲁编修,作者将这个人物塑造成了对封建制度和八股文忠实拥护的官员,他并不是贪污腐败、庸政懒政负面形象的官员,而是一种更为可怕的表现形式,将科举制度作为自己谋得官职的工具和手段,这导致他的一生中都在想方设法推广八股文,使这僵化的体制得以永存。说到底,也是作者讽刺已经拥有权力和地位官员的贪婪,一切只为私利的行事风格和思想态度。

三、结语

《儒林外史》在中国讽刺小说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因为不论在艺术方面鉴赏还是文学视角下的分析它都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还因为它包含着当时社会丰富多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除人物形象、情感塑造的手法技巧之外,小说中衬托人物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某些典型人物作例子,浅析人物对故事发展的铺垫和烘托及以及作者塑造时的情感和用意。

参考文献:

[1]黄馨蓓,谢庭玉.悠悠儒林,茕茕众相,无奈几朵女儿花——浅析《儒林外史》中女才人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0).

[2]王维洁.《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人格美学意义[J].商业故事,2015(19).

[3]鲁亚妮.儒林中的“美”与“丑”——从人物形象看《儒林外史》的价值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6(15).

[4]冯瑾.《儒林外史》小人物形象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5]王玉洋.《儒林外史》中科场“局外人”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6]孙连云.《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作者简介:苏枫,男,硕士研究生,永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及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