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滉主敬思想及其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借鉴

2019-07-16 10:31陶晓梦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朱熹

陶晓梦

摘 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科技化、工业化的时代,社会变革给道德建设带来的新的冲击,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極寻找道德建设新的出路和新的发展。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的实践,对古代先贤的优秀道德思想进行批判继承。而儒家思想中理学的道德修养工夫,讲究的就是从“心”出发,再辅以社会实践,从而通达天理。在儒家思想这种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中,想要从一种心论,鉴于社会实践,引入“敬”这种工夫论,则是非常必要的。“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亦是不失为一种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行途径。李滉在对程朱的修养功夫论进行继承,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当时的世人提供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李滉的“敬”思想阐释,探究内心修养工夫对现实社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熹;李滉(退溪);敬;修养工夫;道德借鉴

道德修养是由内心自然而“发”,而“心”是道德的主宰,这种主宰是一种形而上的,需要一种“敬”的工夫来进行形而下的实践。“心”主“敬”,“敬”对“未发”之“心”进行引导,对“已发”之“心”进行适当的控制。敬学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宋明理学时期。后在李滉那里,被赋予实践意义。李滉对敬思想的解读,可谓臻于完满。

一、李滉敬学思想的来源——程朱之“敬”

儒家以成贤成圣为道德修养的最高追求,而“敬”是达到这种完满理想人格的重要修养工夫。“敬”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鼎盛时期的西周就已经有所体现[1]。周朝王室在推翻了殷商的统治之后,为给自己的统治正名,引入“天命靡常”的说法。自然,上至王公贵族要对“天”怀有“敬”,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对“天命”怀有敬畏之心。孔子开始把“敬”慢慢引入日常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先秦时期的“敬”含义广泛,大体而言,它们都是注重外向的“敬”。在宋明时期,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在修正濂溪先生的“主静”思想之后,提出“主敬”思想,把“敬”向内发展上升到心性的修养领域。而“敬”思想在朱熹那里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敬”的思想也在朱熹思想中得到更深刻的揭示[2]。

李滉被誉为朝鲜的朱子,他在继承了程朱的思想之余,在“敬”的基石上,构建起了退溪学。可以说,程朱思想是李滉思想的主要来源。

(一)二程之“敬”

由于程颐、程颢都曾求师于周敦颐,故而受濂溪先生的思想影响较大,亦而伊川先生和明道先生的“敬”学思想也是在濂溪先生的“静”学中脱胎而出的。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主张,把“静”的作为成圣的一种标志性行为。这种“主静”的心性论是在吸收释、道两家的思想之后,重新构建儒家修养工夫的。周敦颐把这种实际行为和“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相糅合,初步形成了理学的修养功夫[3]。周敦颐的这种道德修养论,在当时“二教并用,尤重儒学”的时代,并没有突出新儒学新的生机。故而二程在继续挖掘儒家思想的道路上,对周敦颐的“主静”思想进行了修正。

二程格“主静”为“主敬”。周敦颐的“主静”是一种宣扬释道无欲无求,内心平和的理论。但是,人在万物之中,如何不受万物的影响,达到完全的“寂然不动”。二程的“主敬”则主张用天理来主宰内心,去抵制外界环境的私欲。这既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来源,由于儒家提倡心善论,故而,性恶都是外界的私欲。程颢说“以诚敬存之”,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这些都凸现了“敬”的功能价值[3]。

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对“敬”的解读也不完全是相同的。程颢在提倡“敬”的涵养工夫时,并不完全否定静的工夫作用,他提出的“静观”、“静坐”都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思索。程颐则直接放弃“主静”的说法,改为“主敬”。

二程的主敬说虽然与周敦颐的主静说有着极大的渊源,但后者不是前者的直接来源,“敬”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演变过程。主敬作为理学的一种修养工夫,是在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符合理学修养工夫的发展逻辑[3]。

(二)朱熹之敬

朱熹的“敬”学思想,是以二程的“敬”为理论来源的,朱熹在对“敬”含义的发扬和挖掘,形成了“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4]的朱子学持敬说。

“敬”是“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工夫皆从“敬”出。在朱熹之前的道南学派在阐释敬的时候,强调未发时的涵养工夫,而与之相对的湘湖学派则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已发的省察。而由未发的内在涵养,到已发的反省审查的发散过程,却没有得到完整的论述。朱熹就是在总结先辈的基础之上,重新解读敬的内涵,将动静糅合,从而使得敬学的思想体系更加完善。

朱熹提出涵养和省察二者“交相助”的主张,把涵养和省察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内心修养工夫。涵养与省察是相互映射和融合交杂的,而“敬”统摄涵养省察两种工夫。朱熹还主张,让“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起到贯通全乘的作用,尽管“格物”与“致知”在宋明时代的理学中被作为两个范畴来论述,但二者在先秦时期的儒学思想中就是一体的,而如今用“敬”来贯通二者,也符合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逻辑。“敬”是主体认知世界、通晓事物之理,进而实践“天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提出自己的修养功夫论之后,不仅把“敬”作为个人的道德实践和求学层面,还将之推广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上。

“敬”的内涵在经过朱熹的解读之后,已经成为非常全面的修养方法。其中的涵义包括:“主一无适”、“敬畏”、“整齐纯一”、“随时专一”、“常惺惺”、“收敛身心”等。这其中,朱熹最鲜明有特色的,就是“敬畏”之义。朱熹以“畏”释“敬”,在解释二程敬学思想时,也强调小心谨慎的敬畏之义。并且丰富了二程的思想。至此,宋儒的敬说始可谓趋近于十全之境。

二、李滉主敬思想

李滉,号退溪,是朝鲜李朝时期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退溪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社会动乱的时代。故而当时的朝鲜王朝士人都在寻求一种精神的修养工夫,以求济世救民。退溪思想是在接受程朱的思想之后,结合当时的朝鲜王朝,同时对比当时的中国社会,给予儒家思想新的含义。退溪及其重视“敬”的阐释,他在其著作《圣学十图》中,始终以“敬”来贯穿。

李退溪把“敬”作为自己思想的主基调之后,在此基础上,开创自己的理论体系。“敬”是贯穿退溪哲学思想的全部内容的,其辐射范围及其广泛。由于李退溪的这种论调主张,日本哲学家高桥进将之哲学称之为“主敬哲学”,这也表明李退溪在敬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5]。

退溪认为 “心是一身之主宰 ,敬是一心之主宰”,主体的“心”和客体的“身”被外物所累及其消极被动,同时也是危险的。倘若要达到“心正”的层面,就需“存养省察”和“持敬”[6]。“敬”是一种实践理性,在道德行为当中,它作为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主体的一种主动的理性活动。主体自我主动反省审查,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来达到充盈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而挣脱外在社会、自然的桎梏与牵制。由此可见,退溪的“主敬”思想具有根源上的积极意义。故而,李滉的思想被称为“心学”、“敬哲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退溪著有“敬之为义 ,至是无复余蕴,有志于圣学者 ,宜熟复之”[7]等论调,退溪认为敬为圣学之始,敬是“内圣”的起点开始,一切修养工夫都应从“敬”开始。

李退溪认为虽然先贤前辈在训字上,对“敬”赋予不同的含义,但最终的道德却是相同的。李退溪对于朱熹的解读,是及其认同的。在朱熹的解读之外,李退溪还提倡“敬”须“勿忘勿助”。“勿忘勿助”源自于孟子修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必有事言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勿忘”警醒世人不要忘记,时刻谨记。“勿助”则是说明做事不过分、不勉强成事。李退溪认为,“勿忘勿助”的目的就是达到“敬”。

李退溪还主张“敬”是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涵养省察的关键,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做学问,应该以敬作为主宰。退溪在《圣学十图》中提到“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也。”退溪认为内心的向省察比向外的格物穷理更加重要。“持敬”以“存心”,“持敬”而后“养性”。心性的通达、修养都是通过“敬”来实现的[2]。

“敬”是李退溪思想体系中的枢纽中心,主体的身心活动行为都要受到“敬”的管制。退溪认为“敬”的缺失,会导致求学成圣成为一纸空谈。不管是形而下的器学,亦或是形而上的学问,“敬”才是一切学问的要谛。

三、李滉对于程朱“敬”思想的批判继承

李滉的学问,远宗孔孟,近法程朱。李退溪一生以朱子为宗师,继承和发展了朱子之學。

退溪思想是在程朱理学逐渐式微的社会背景之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李退溪继承了朱熹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规律,并且对朱子学进行补充发展,给朱子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使得朱子学更加完善[7]。

程朱在论述主敬思想的过程中,都是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作为统领的纲要。“敬”是“义”的内在根据,“义”是“敬”的外在表现。二程用“主一无适”、“整齐平肃”、“涵养、操约”来解读“敬”。朱熹则用“敬畏”、“居敬穷理”、“常惺惺”、“妆敛身心、不放肆”来说明“敬”的涵义,同时,认为“敬”与“义”是相互夹持的[8]。

退溪的“主敬”思想大体上是接受、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和朱熹的主敬学说。不过,退溪对于程朱思想的不同点则体现在,退溪的侧重点在于“心”[9]。根据退溪的说法,“心”人的一切的活动的主宰者,心是行动的主体——身体的主宰,“心”在退溪那里就显得极为重要。“心”的主宰如果不加以“敬”的控制,就会流于放浪,“仁远乎矣”。故而必须以“敬”功夫来控制“心”,主宰“心”。

退溪的主敬思想主张,知行并重、内外如一[10]。思与学、真知与实践,需要用“敬”来贯彻,才能得以实现。即敬以直内,存养本心;义以方外,省察事为。退溪的主敬思想较之程朱,在内容上更加深刻,理论上更加完善,实践上更加具有可行性。而且,退溪更加突出“心”的主导地位,不仅仅只是继承程朱的思想,而且更加彻底地加以贯彻执行。

四、主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借鉴

“敬”思想的提出,在先秦时期就有体现,而它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修养德目,是源于宗法制度的对宗教、天命的敬畏之心,而后发展成为一种伦理学意义。“敬”不仅仅是对君父的敬畏,在后期的实践哲学中,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状态和处事的态度方法。是一种为学为仕、成贤成圣的必备德行[11]。

“敬”作为道德修养的德目和伦理学的范畴,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在训字方面,“敬”字的意思,由于承受外界的压力影响,人会为了一些不得不做的行为来表现一种谨慎、严肃、端正、警醒的状态。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敬”的涵义不断被丰富发展,既有尊重、敬畏之义,又有严肃、慎重、不怠慢之义。而理学的字义解读,使得“敬”之一字的内涵早就远远超过了其本来之义。

儒家思想中,“圣人”代表着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圣而通往圣人境界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做到“敬”。主敬思想是一种道德工夫哲学,展示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本体与修养工夫的统一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道德是心灵的境界,心虽主宰一切活动,但是还需要用“敬”来控制“心”的活动,以“敬”来修养内心工夫。

退溪强调“心”的作用的同时,主张以“敬”治“心”。这在现实生活中,拯救道德文明建设方面,彰显着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李退溪的持敬思想产生于一个社会冲突、天人冲突、权力冲突、道德冲突的时代,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退溪的“敬”自然承担着调和各方矛盾,化解冲突,使得国家社会处于一种当时最合理的运行机制之中。

根据李退溪的敬学思想来看,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思想信念的冲突,而统一的价值体现有助于形成统一文明的社会。故而,建立一种普遍原理的统一价值体系才是从源头克服危机的方法[3]。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人类受信仰自由的影响,提倡价值多元化、价值相对主义。认为,绝对价值与包容、自由之间,绝对不能共存。而相对价值刚好就满足了人们这种自由的诉求。但是,追溯前人先辈,凡主张统一价值观念的道德大家,无不是宽容恭敬的典范。故而,社会的动荡混乱根源并不在于统一的价值体系,而在于观念的冲突。追求普遍通用真理,在普遍一般的原理之上,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社会信仰,从而重建社会文化和秩序,这对于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持敬”的目的在于明天理,明的是日常事物之理,“持敬”是不可间断的事情[2]。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应该以“敬”来主宰“心”的一切活动。同时,既要致知,还应当付诸实践。这样,道德主体就可以在常在的存在方式中,践行道德行为,保持警惕不懈怠,从而拥有高尚的人格。

李退溪的持敬思想对于人类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人们在反求诸己中不断寻求个人自我的完善,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论

寻求儒学的现实意义,是每一个时代的学子都在积极努力的方向,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的目光集中点。我们都不能否认,传统儒学不管在哪个时代,依然具有它的现实意义,依然有存在的合理性。李退溪的主敬思想在这个时代亦是如此。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活力与生命力,仍然在发挥着它的指导作用。

儒家提倡“人之初,性本善”。人心能做到明天理,去人欲。本心本是清明澄澈的,因受到后天的恶的习气污染,本源的善被遮蔽了。所以,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向内寻求一种修养途径,从而达到成圣的境界。理想人格的形成,就在于通過道德修养来去除污浊之气的侵袭,恢复明澈的天理,即存天理灭人欲。但如何达到这种臻于完美的理想境界,这就在道德修养论中给出答案了。

在李退溪的敬哲学思想中,“敬”是一种连接思辨与实践的纽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退溪的敬学说对于思考当今社会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借鉴意义,也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仁权.论李滉对程朱“主敬”思想的扬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3-17.

[2]陈月.朱熹“持敬”思想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柳红梅.李退溪的持敬学说及其现实意义[D].延边大学,2002.

[4]王甦.退溪学论集[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5.

[5]张品端.李滉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6]金香花.比较哲学视域中康德与退溪的道德形而上学证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06).

[7]李滉.圣学十图[M].第九敬斋箴图说解(卷七).

[8]林孝宣.李退溪对朱熹性情观的继承和发展[J].求是学刊,2003(06):12-16.

[9]朱七星.论20世纪中国对李退溪思想研究的概况及特点[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05):40-47.

[10]樊树勇.李退溪性情论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16.

[11]张立文.中国与朝鲜李朝朱子学的比较及特质——以朱熹、退溪、栗谷、艮斋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7(06):15-28.

猜你喜欢
朱熹
朱熹《春日》
春日
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朱子深衣”与朱熹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