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见习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开始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教学生涯的开始,是师范生展示成果的舞台。2018年12月21日,在熊捍东老师的带队下,我们全班踏进了安庆四中。本着学习精神,我观摩了四节课堂,他们分别是余阳老师的初一(3)英語课堂、汪骥老师的初二(13)英语课堂、曹琳珊老师的初二(12)英语课堂和丁家骏老师的初三(13)英语课堂。四位老师风采各异,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收获颇丰。在积极吸收营养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英语课堂的思考。
二、见习反思
四位老师展示的课堂各具特色,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每位老师设计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我做了以下三点分析:
1.输入输出,有理可循。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两个重要理论。听和读是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两个过程,也就是说,听和读是获得输入的媒介。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是不可能发生的。说和写是两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可以检测听和读等输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换句话说,说和写是输出活动。输入和输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语言输出的质量。以余阳老师的课堂为例,余老师的输入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创设情景,呈现单词;(2)根据听力,圈出单词;(3)试听结合,巩固单词。输出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题目练习;(2)小组对话;做报告。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 阅读,视听)→吸收( 加工重建,记忆)→输出( 说,写,译)的过程。要让学习者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并反复操练,对其输入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内化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最后让学习者将贮入的语言材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下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只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才能为大脑提供适合加工处理的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最后才有语言输出, 才会形成语言习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是严格按照严谨的语言习得理论来的,践行了语言的习得过程。
2.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如果把学习比作一个向上攀爬的过程,那就会有一个“阶梯式”的学习过程,布鲁纳主张的螺旋式结构组织、加涅的九段教学法以及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表明学习的过程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丁家骏老师的课堂为例,在进入主题前,丁老师先出示一直图片让学生思考。从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角度看,这个属于第一个阶段——引起注意,起到了“接受各种神经冲动”的效果。接下来,丁老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是第二个阶段——告知学习目标。随后,丁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三遍相同的听力材料,而每一遍的听力任务都是不同的,从概括文章大意到后面的填空,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后面的学习为前面的学习加深和拓展。在学生构建了新知图式后,丁老师给出了一个“做客”活动,要求使用新授的句型,这时的学生不仅要会运用新知,还要思考特定的场景所使用的语言,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思维。最后,丁老师给出的课后作业更是耐人寻味。课后作业是让同学们思考几张图片,而这些图片大多关于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这就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过度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这样的阶梯式的走势践行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
3.首尾呼应,完整呈现。首尾呼应有以下几个作用:(1)使文脉相通。(2)使含义深刻。(3)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自然明确。(4)使内容更加完整。(5)强调主题。(6)加深印象。(7)引起共鸣。《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不仅在语言上相近,而且在意境上也相近,在形式上首尾呼应,完成了诗歌主题及主旋律的重现。诗歌有“形散神不散”的主线,英语课堂也有这个主线,也可以唱出主旋律的美。以曹琳珊老师的课堂和汪骥老师的课堂为例,这两位老师上课的主题都是感恩节,在上课之初,两位老师都给学生们放了关于感恩节的视频,为课堂铺设了浓浓的情意感。接下来,两位老师围绕感恩节这个主题铺设活动。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汪老师给学生欣赏感恩的语句,同学们在深情并茂的朗读下升华情感,以情感触碰心灵,完成了主旋律的重现。曹老师让同学们说出感恩的话,这一环节恰如其分地与课堂开头结合,学会感恩是生活的态度,再一次强调主题,完整地呈现一个紧密、严谨的课堂结构。
三、结语
上课是一门学问,精致的课堂处处有“玄机”, 解读课堂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四位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思路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此次见习是我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本着学习精神,我会不断地开拓学习道路,夯实专业功底,不断提高我的教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M].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 S. D.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R·M·加涅等,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顾云.首尾呼应中的逻辑美[J].课例研究,2016,9B(314):21.
【作者简介】亓明影(1990.05-),女,汉族,安徽人,安庆师范大学2018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