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已经不算一个陌生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了大类招生的热潮,开始把不同专业合并起来制定招生计划。但当我们面对着专业目录中五花八门的“XX类”“XX试验班”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困惑——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些大类又是怎么划分的?快输入这些关键词,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与专业招生有何区别
一个更专注,一个更慎重
专业招生是在填报志愿时就选定一个专业,而大类招生是先选择一个大类,进入大学之后再选具体专业。就像去饭店吃饭,选择专业招生的人在进店之前就已经决定要吃红烧肉了,而选择大类招生的人只是先决定了要吃川菜,具体选择什么菜品等看过菜单和客人评价再说。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
如果你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希望有更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那么直接填报具体专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目前对未来还比较迷茫,擔心现在选择以后会后悔,希望有更多了解之后再决定学习方向,那么大类招生会为你提供缓冲期和专业平台。
最常见的分类标准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大类招生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就是把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合并,按照一个大类招生。事实上,学科之间也有等级之分,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合并同类项”的。按教育部最新分类,共设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如果把每个学科门类看成一个班级,那一级学科就是班上的小组长,比如,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班级”的两位得力干将。二级学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是班级的成员,应用经济学小组长就管理着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多位“班级成员”。
分专业之前学什么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如果你通过大类招生的方式进入大学,在分专业之前通常会有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需要先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会照顾到这个大类各种不同的专业,先打好基础,让你能在专业分流时拥有选择的权利。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相反,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一般包括文学、科学、语言等各种学科领域的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而是让你在专业学习之外,也能对其他学科有一定了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学校会规定必须修读交叉学科的通识课程,比如文科生需要修读偏理科的课程,理科生需要修读人文方向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