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成主流填报志愿前先来看看各大高校的解读吧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你可能会发现不少高校的专业变“少”了,相近的几个专业被打包成了一个大的专业类,这就是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实行的大类招生。
因为陌生,我们在心里给大类招生打下了一个问号。
大类招生对考生意味着什么?报考时如何规避专业风险?
让我们来看看高校们的解读吧!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较早进行本科专业大类培养的试点高校。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在环境与能源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试点实施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的基础上,将大类招生推广到全校各学院,按照二级学科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院内先不确定具体专业,按专业类进行培养,后续进行专业分流,然后正式进入所确定的主修专业学习。
学校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稳妥推进按专业类招生培养,构建有利于学生在宽广学科基础上優化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各学院根据专业所属学科、授予学位和基础课设置情况,合理确定专业类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和招生规模。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于2014年实施专业类与专业相结合的招生方式。所谓专业类招生,是指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将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门类合并,按宽口径招生。学生进校后,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按照学院分专业方案,根据个人兴趣与学习绩点等,进入相应专业学习。专业类招生,有利于加强通识教育,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并能够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认知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也给予了学生二次专业方向选择权。
专业类招生并不影响学生志愿填报,相反随着专业志愿的合并,学生志愿填报会更加简便、从容。
南开大学
自去年起,南开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其大类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药学、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类、法学、旅游管理类、哲学类、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设计学类、绘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历史学类、公共管理类、金融学类。
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目性,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做出的专业选择和复合取向能够更加理性,遵循个人兴趣,更利于个人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部分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目前共分12个大类,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类、社会学类、国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数学类、化学类、材料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纺织类、生物科学类。在大类招生上,整体参照2018年,可能会有微调但变化不大。
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大类视作一个专业填报即可。按大类招收的新生,入学时在大类内不分专业,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等,参加大类的分流,进入大类中的具体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