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蕴博 王春雨
【摘要】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是目前高校改革的热点。从改革目标来看,旨在保持知识的统一性、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满足社会的新型发展需求。
【關键词】大类;招生背景;音乐;教育课程;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20世纪末的学校音乐课程还不能完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突出的表现是课程的“繁、难、偏、旧”现象依然严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依然盛行;评价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教学目标的专业化倾向等等。存在的这些问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01年3月,我国教育改革项目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正式出台。这是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应然诉求。这次音乐新课程改革对以往音乐教育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吸收了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在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课程的目标、音乐课程的内容等方面较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相比有了重大变化。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方面
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如“养其性情”“舒其肺气”“和性忘劳”“发舒志气”“涵养性情”“涵养美感”“陶冶性情”“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涵养谐和、优美、刚强、沉着之情感”“激发其活泼勇敢的情绪,鼓励其进取团结的精神,以完成乐教的功能”“音乐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完成美育的手段”“必须服从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总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述这些表述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但比较片面。在21世纪初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这种归纳与结使得音乐课程的价值得以较为完整的展现,这应该是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课程价值最全面的表述。
二、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
所谓“理念”,在柏拉图哲学中常常意为“观念”,作为国家对地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的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其基本理念,以此成为指导音乐课程改革及其实施的理论依据。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中确定了十种理念,这十种音乐教育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出发,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的音乐教育理念以及当下中国教育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理念。这是对以往音乐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总结和拓展。
三、音乐课程的目标方面
以往的音乐课程目标主要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这必然会导致教育价值观理解的片面性。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中确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这对于以往仅仅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双基”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超越,这样的课程目标既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也与教育改革的理念相吻合。
四、音乐课程的内容方面
百年来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固定的“唱歌” “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欣赏”几个方面,并根据这些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套教学操作。在2001年教育部对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拓展,这种整合使得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得到了较为完整地体现,也保证了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
2011版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较200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有一些改进:首先是调整、充实了音乐课程理念,其次是对音乐课程中总目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目标重新进行了归理、整合、提炼;再次是对“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变动;另外在“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五、结语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21世纪初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20世纪的音乐课程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既是对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的归理与总结,也吸收了21世纪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共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推动21世纪初的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洽,董维松.民族音乐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