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对硬核白内障对比分析

2019-07-16 08:50:26蓝逸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摘除术硬核巩膜

蓝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人民医院眼科,广西南宁 530500

白内障属于眼科常见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临床上对于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部分认为与年龄因素、外伤因素以及晶状体局部营养障碍等有关[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囊外摘除术被认为是治疗硬性白内障患者的最有效途径[2]。为探讨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治疗途径,提高患者疗效,为今后的硬核白内障临床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该次研究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该院266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分组,分别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对比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66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33例,观察组133例。对照组男78例,女55例;年龄8~90岁,平均年龄(58.6±5.5)岁;单眼 75例,双眼 58例。 观察组男 82例,女51 例;年龄 12~95 岁,平均年龄(59.2±6.8)岁;单眼 79 例,双眼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关临床检查,并被确诊为硬核白内障。该次研究对象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均为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对象对存在高度近视史的患者进行排除;对有糖尿病史的患者进行排除;对巩膜睫状体炎患者进行排除;对无法配合该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排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发病单双侧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通过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实施治疗,规范化消毒,铺巾,通过4%奥布卡因对患者实施麻醉,以其穹窿作为基底,朝后方实施钝性分离,取患者角膜缘后1 mm位置,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针对患者巩膜板层做切开处理,行一个“一”字型手术切口,选择三角刀朝患者角膜方向对其巩膜瓣实施潜行分离处理,制造一个角巩膜隧道切口,以三角刀在患者前房行一个角膜切口,观察患者晶状体核状况,若其核硬度大且不存在眼底红光反射,应选择吲哚青绿稀释液对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实施染色处理,选择患者前房区域对患者进行粘弹剂注射,给予环形撕囊处理,等到水分离并分层之后,以晶状体钩钩注晶状体,将患者晶状体轻轻挑起并合理旋转,促使晶体核能够顺利从患者囊袋中娩出,合理扩大患者巩膜隧道切口,并通过晶体颞对患者巩膜隧道下唇进行科学按压,将按压力度控制在较轻状态,促使患者隧道口充分张开,促使患者晶体核能够顺利从其前房中脱出。针对患者残余皮质进行彻底清除,取适量粘弹剂注入患者前房以及囊袋内,科学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将残留的粘弹剂及时清除,并观察患者巩膜切口闭合状况,若发现患者巩膜切口没有闭合,则可对前房进行气泡注入,也可给予科学缝针。

对照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规范化消毒并铺巾,对患者实施麻醉后行一个侧手术切口,选择11点位置对患者透明角膜行一个手术切口,取适量粘弹剂对患者前房进行注入,开展环形撕囊处理,使其水分离、分层后及时通过超声乳化技术对患者晶状体核进行有效吸除,同时对患者残余皮质进行彻底清除,并对其晶状体后囊膜实施有效抛光,在患者前房以及囊袋注入粘弹剂,对其开展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不需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视力恢复状况,分析其治疗前后的散光度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7.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开展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视力恢复状况观察

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个月, 其视力水平分别为 (0.68±0.14) 和 (0.86±0.17),与对照组的(0.80±0.25)和(0.88±0.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t2=0.3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视力恢复状况观察(±s)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视力恢复状况观察(±s)

组别时间 视力水平观察组(n=1 3 3)对照组(n=1 3 3)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0.6 8±0.1 4 0.8 6±0.1 7 0.8 0±0.2 5 0.8 8±0.3 4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散光度观察

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7 d和治疗后 3 个月,其散光度分别为(1.82±0.55)D 和(1.50±0.49)D,与对照组的(1.79±0.69)D 和(1.53±0.43)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2,t2=0.30,P>0.05)。

2.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43.6%(χ2=1.040 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症之一,有研究认为,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群体,硬核白内障作为白内障的一种,临床上一般采用超声乳化术实施治疗[3]。有报道称,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具备术源性散光小且视力恢复迅速的优点[4]。然而,也有研究认为,超声乳化术治疗对于仪器以及设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关仪器价格昂贵,经济性较差,因而难以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应用[5]。近年来,临床上开始通过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白内障患者实施治疗,该治疗方式实际上是对经典囊外摘除术的一种改良,其手术切口相对较小,具备良好的微创性,同时无需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具备一定的自闭性,治疗成本较低,经济性高,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应用[6]。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个月,其视力水平分别为(0.68±0.14)和(0.86±0.17),与对照组的(0.80±0.25)和(0.88±0.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t2=0.34,P>0.05);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个月,其散光度分别为 (1.82±0.55)D 和 (1.50±0.49)D, 与对照组的(1.79±0.69)D 和(1.53±0.43)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2,t2=0.30,P>0.05)。 根据张新丽[7]相关研究,观察组通过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其术后3个月的视力水平为(0.79±0.18),与对照组的(0.75±0.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散光度分别为(0.87±0.65)D 和(0.71±0.59)D,与对照组的(0.91±1.56)D 和(0.82±0.71)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变化及散光度变化结果相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均属于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手段。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手术切口上相对较小,具备微创特点,可避免对患者角膜造成严重损伤,同时,小切口摘除术具备良好的自闭性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房水漏出,减少散光,有利于改善患者视力[8-9]。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后,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43.6%(χ2=1.040 6,P<0.05)。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在手术并发症上明显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切口手术采用的是角巩膜隧道切口,该切口与患者透明角膜缘之间相距约1 mm,可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巩膜脱出的现象,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切口闭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10-11]。与小切口手术相比,超声乳化术主要通过超声粉碎晶状体核再吸出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然而借助该手术方式对患者开展治疗时,为了彻底将患者硬核粉碎,往往需耗费大量乳化时间,同时需耗费大量的超声能量,这可能会导致患者角膜内皮组织被损伤,诱发并发症[12]。

综上所述,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均属于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手段,但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应用安全性更高。同时,与超声乳化术相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经济性上更高,更有利于基层医院的大范围使用,值得在今后的硬核白内障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摘除术硬核巩膜
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硬核爷爷炼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38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2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公民与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00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