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壤母质?
调理土壤,很多人想到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其实补充母质(天然多元地质矿物)的重要性丝毫不比有机质弱。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地球的最外圈层是岩石,这些岩石经狂风吹打、温度变化、水流侵蚀等作用下不断开裂、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风化壳的表层是母质,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然后继续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土壤与其下面的风化岩石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生物功能。母质同土壤存在着血缘关系。一方面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母质矿质元素是否丰富多样,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绿色植物是有选择性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再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所以,母质的选材和如何应用更先进的技术使母质更有效地发挥效果在我们农业栽培生产中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方面,所有作物都会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植物中几乎所有营养成分都是来自对根系土壤养分的吸收。如果移除量超过投入量,则会发生养分枯竭或营养“采矿”,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并且现有化学肥料的补充并不能代表作物需求的所有元素,同时还存在着养分施入不平衡影响着作物养分吸收效率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复杂得多的材料,现代农业生产农事操作及投入品都不断对土壤生态系统性造成影响,出现了团粒结构破坏、营养失衡、酸化、次生盐渍化、有害物质积累、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土壤“病害”。这些土壤“病害”的出现很大部分是土壤理化性质破坏所导致。最为典型的如持续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加速酸化。酸化过程中,土壤释放碱性阳离子(钙、镁),碱性阳离子被耗尽并且铝从土壤矿物中释放出来,就达到通常诱导植物营养失调的毒性水平。那么由氮转化引起的土壤对pH变化的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是土壤的缓冲能力,而缓冲能力又取决于固相碳酸钙的存在。在世界半干旱地区土壤通常是钙质的,因此具有高度的缓冲能力;在温带地区土壤往往是中性或微酸;而热带土壤通常是高度风化的,通常是酸性的,缓冲能力很小。土壤酸化还间接导致微生物氮固定减少,也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进而影响有机质质量。
土壤理化性状包括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化学性质。除酸化外,土壤化学性质还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CEC、pH、各种污染物等;而土壤物理性状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及粒径分布、厚度、容重、紧实度、孔隙度等。这些土壤理化性状的表达全部受制于土壤结构、组分和来源,牵一发而动全身。补充母质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手段。从功能意义上讲,土壤健康不应被视为一套单独的土壤特征,而应被视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属性加以管理。土壤微生物活动对土壤养分周转和长期生产力至关重要,而通过有机改良剂和无机肥料的综合利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发育在不同性质岩石上的成土母质矿质成分是呈现不同规律,成土的性状和功能也是各有千秋。比如,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
近些年全国多地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将含有硅、钙、镁、钾等元素的钾长石、钙长石、白云石以土壤肥料的形式补充添加进入土壤,希望能补充土壤矿物营养,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但有些效果反馈一般。那是因为矿石中的矿质元素都被固定在晶格结构中,不能移动,不能溶解于水,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单纯的物理粉碎,造粒包装成商品,是没办法发挥和释放养分元素功能。只有通过高温煅烧,才能破坏这种晶格结构,这些营养元素才能以化合物的形态释放出来。金敦福®硅钙镁钾肥是以太行山钾长石等天然地质矿物母质为主要原料,经自动化旋转窑1000多℃高温煅烧,超细磨粉后采用独特的颗粒包裹技术等工艺进行生产,pH值9.0-11.0,富含中量元素硅、钙、镁,大量元素钾,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金敦福®硅钙镁钾肥通过底肥应用可以减少红苔、绿苔发生,降低生理落果、裂果率,提升作物硬度和光泽度;在盐化土壤中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降低土壤胶体颗粒表面钠离子的吸附量,进而促进土壤中盐的淋洗,对土壤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钝化作用,减少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增加更多其他健康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重视土壤母质的补充,关注天然多元地质矿物质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