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①
——基于利益需求视角

2019-07-16 01:17:40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陈莉敏丁斌
中国商论 2019年21期
关键词:利益校企协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莉敏 丁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属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我国高校的教学层次不同,在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方面也不相同。各个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纷纷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并在详细分析校企双方的具体利益需求后,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双方最大利益,使得高校与企业达到共赢的成效,从而有效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1 校企协同创新概述

1.1 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校企合作的含义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广义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叫作校企合作。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连教育行业也受到市场竞争的波及。为此许多高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紧跟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采用同企业合作的方式,令高校能够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打造优秀人才。为此校企合作,不但提高人才的质量培养,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得学校与企业在资源上达到双赢模式。依据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顺利与市场需求接轨,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外学者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两者各自的教育优势,可以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待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都能适应自身的身份转变,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几率。

1.2 校企协同办公

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是校企协同,属于多元化的协同。协同办公与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多元独立性,使其多元化优势与各类资源进行互补,共同分享所有资源,学校通过这些资源的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以此形成一整套培养与实践的应用型综合人才模式。依据当代高校教育理念方针,通过多元化协同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优秀人才,从而实现高校教学目标,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校企双方共同利益需求

2.1 经济利益

在校企协同中,学校与企业之间既有利益需求,又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双方都有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例如:企业资金雄厚,其技术设备与场地都是当前高校所缺乏的。而高校研究出来的最新科研项目资源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为此,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科研设施资金,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物质后勤保障,推动高校的稳步发展。企业资金的投入有利增强高校的科研项目的研发,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技术的附加值,加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另外,高校的校内孵化基地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现代化车间,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有效缓解企业中的用工矛盾,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2.2 政策利益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校企协同,并且出台了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机关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将高校学生实习所带来的资源损耗给予相对应的补助,并对于高校合作取得优异成绩的企业赋予表彰与奖励。另外,当地政府部门还要求人事、劳动等诸多部门对积极参与校企协同的高校与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为二者合作带来更好的便利。这些优惠条件,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样政府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不仅可以投入到高校的科研教学当中,还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2.3 社会利益

从长远角度来讲,社会环境对校企协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企协同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就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参与校企协同的高校与企业不但能获得社会的赞誉与认可,还能促使双方凭借相互的品牌效应增加社会知名度。从而为高校带来社会的更多资助与学生生源,并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拥有等多的就业机会。为企业带来品牌影响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4 人才利益

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高校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为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进行重新培训,使其在无形中损害企业应具有的多种利益。与此同时,不符合市场潮流的高校也会随之淘汰,使其学生生源减少,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降低,令社会不能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因此,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优秀人才,就需要高校提高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使企业中的一线技术人员走进讲堂,使其能够双管齐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另外,校企协同不但为企业培养未来的就业职工,还能对企业现有的技术操作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能。这样不但令学生和教师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还提高技术工人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从而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塑造具有高素质的优秀技术人才,以此达到校企共赢。

3 基于利益视角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3.1 搭建合理平台

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高校应该主动同当地各个企业开展联合活动。构建合理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实践平台。该平台可以是企业在高校内部投入资金建立,也可以在高校外部建立多种实习基地。以此令企业充分利用当前所有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学习,也是高校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了解企业生产制作环节,促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在校企协同过程中,二者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达到互派互融,共同分担责任,实现管理一体化,文化内容多元化的相互融合,将学校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将中小型企业纳入高校的合作范围,打破传统重大企业的合作条件限制,促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加强校企协同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3.2 校企共同培养

在校企协同过程中,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二者提供的学习资源。为此,高校内部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各自组成一支教学队伍,促使这支新组成的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并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在选择校内教师时,要选择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骨干教师,而企业也要从众多的技术人员中筛选出技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个专业的课程指导教师,以及实践技术操作教师。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将企业管理中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等多方面要求转化成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标准,从而让学生提前了解并懂得企业的职业操守。基于以上基础,高校教师可以同专业技术人员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研发编辑符合本高校教学特色的教材,并以此设计关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相互融合。这样高校与企业通过相互的取长补短,提高高校内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动态,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解企业文化知识。同时也让企业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

3.3 技术项目研发

当前,只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术项目研发机构,而更多的企业却没有专职人员的研发场所。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却能提供更好的技术力量,并且当地高校与当地企业存在着最佳关联,高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到位的优质服务。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追求。这就促使企业能够积极与高校共同合作科研项目,将领先的专业技术转化成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动力,以此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针对企业的这项需求,高校与企业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教师,企业提供技术专家,二者组成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的生产设备,令二者互帮互助攻克企业存在的技术管理难题,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新技术、新型市场需求产品,使其渐渐形成一套完成的科研教学体系,将项目开发与技术实践应用合为一体,把服务与创收相结合,从而建立健全校企协同的科研运行机制。另外,科研团队还要将研究的项目进行二次开发,并将该研发项目编写到教材当中,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企业在项目研发时,要从自身寻找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科研成本,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3.4 校企文化交融

当前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边界性,导致二者在沟通交流时经常因为设定目标与工作方式等诸多因素产生分歧与争执。然而从实质上来看,学校与企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一致的共同目标,这无形中为二者之间的融合找到相关的联系点与可能性。二者利益的共同体,要将该企业的特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把高校教室与企业车间进行有效结合,并在学校各个指示牌呈现企业的职能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另外,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也可以实施企业管理模式,把企业的管理规范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并在教学内容添加企业员工的职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等相关职业教育,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能明确企业岗位要求,从思想意识上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懂得企业员工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不但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打破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做到教学研发一体化,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使其在走出校门那一刻,就能变成企业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双方最大利益,使得高校与企业达到共赢的成效,从而有效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利益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