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波 佘杨杨 杨翌
我国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年学生已经成为当前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之一[1],因此持续加强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为应对高校艾滋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各地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例如设立艾滋病预防教育课程、举办讲座、开展同伴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然而,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展的健康教育虽然易于实施,但是针对性不强,效果较差。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地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模式。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导[4-5]。慕课、微课、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工具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6]。微信软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7-8]。笔者尝试利用微信软件的电子问卷平台,以《流行病学》课程中的《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章节的艾滋病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青年学生哨点问卷艾滋病知识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微视频辅助教学等方法,通过课程前后的电子问卷调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现将具体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教学对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5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时间为2018年11月9日。课程结束后,共收到190份问卷,排除无前后作答或重复作答的问卷,共有76名同学的152份问卷纳入分析。76名同学的年龄介于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00±0.66)岁;以女生为主(88.16%,67/76);籍贯以广东省为主(96.05%,73/76)。
主要授课内容为《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中的艾滋病相关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病原学、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流行特征、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教学时数为3个学时。
课堂讲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艾滋病相关内容为基础,以青年学生需要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为主线,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进行讲授,如国际及国内最新的艾滋病疫情数据、3个“90”阶段性防治目标、“发现即治疗”、“检测不到=不具传染力”等。
微视频辅助教学: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播放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监制的《医学微视》网站(http://www.mvyxws.com/)的艾滋病相关微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微视频的内容包括艾滋病感染、传播过程及治疗等相关知识,如:“如何检查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会一直是阳性吗”、“哪些人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症状就可以不治疗吗”等。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与回答、播放微视频、总结等5个环节开展教学。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学号、年龄、性别、籍贯等基本信息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青年学生哨点问卷艾滋病知识的内容[8]。课程前后由学生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问卷作答。通过比较课程前后艾滋病知识的得分及知晓率来评价教学效果。其中,前8道题目答对6道题及以上则为“知晓”。
青年学生哨点问卷艾滋病知识的内容,共有如下13个条目。其中答对得1分,答错或者不知道则得0分。
(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
(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是吗?
(3)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
(4)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
(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
(6)使用新型毒品(例如冰毒、摇头丸、K粉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
(7)发生高危行为后(如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
(8)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
(9)感染其他性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
(10)近几年我省青年学生的艾滋病感染人数上升很快。
(11)我省青年学生主要通过男性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
(12)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免费保密的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
(13)我国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知晓率)的前后比较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得分)的前后比较用(±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课程结束后,所有13道题目的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1),其中题目(2)、(6)、(8)、(9)、(10)、(11)和(13)在课程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8道题目在课程前后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58±1.04)分和(7.45±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1,P<0.001);所有13道题目在课程前后的平均分分别为(9.47±1.87)分和(11.86±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9,P<0.001)。前8道题目的知晓率在课程前后的知晓率分别为85.52%(65/76)和 100.00%(7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8,P=0.001)。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低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的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的工作目标[9]。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达到了100%。不过,从此次教学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够,课前大部分条目的答对率低于90%,特别是关于艾滋病在青年的流行现状知晓情况最差,可见在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点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艾滋病相关知识在课程前后的得分及答对情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不易呈现的内容,微视频可以进行充分的展示。微视频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具有相对完整教学结构、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片段化传授给学习者、便于在新媒体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教学视频资源[10]。微视频声像结合的方式比传统的文字或者图片的展示及讲解更能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冲击效果,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笔者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微视频生动、有吸引力,可以把知识点更为全面地展示,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碎片化学习”的产生[11]。微视频可以对相关的知识点化整为零,将知识碎片化,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学习习惯;微视频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也给学生在课外零散时间碎片化学习增加了机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做到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学生课后仍可以针对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知识点开展更加深入的文献学习,增强学习效果[12]。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借助微信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教学[7]。本次教学采用了微信电子问卷平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方式简单易行,私密性好,容易为学生接受。而且,课前填写问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7,13],在掌握好艾滋病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也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高了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另外,微信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实时沟通交流的平台,笔者在课后也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微信推送课件、微视频、参考文献及相关知识推文等更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随时发生并实时评估反馈,有助于形成性评价[14]。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方式以外,笔者还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把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融入教学内容中,弥补了教材时效性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教师把握学科前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也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15]。不过,此次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学生是在上课前填写问卷,留给学生思考和查找资料的时间不多。今后可以考虑在前一个章节内容结束时组织学生完成第一次电子问卷,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第一次问卷的分析结果,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授课,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结合艾滋病青年学生哨点问卷,利用微视频和微信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