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果,更重过程
——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的根基在课堂

2019-07-16 07:15潘丽琴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材音乐

潘丽琴、王 欢

近几年来,“艺术进中考”的呼声此起彼伏,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都在“要不要考”“怎么考”“是否要纳入中考总分”等方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也足以说明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看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然来临”。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际操作层面,笔者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如何测评?”“以什么作为测试工具?”“测评背景下的音乐课怎么教更有效?”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笔者在日常的调研中观察到一些教学现象后,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以此文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做法,与业界同人共商榷。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平时的音乐课堂,笔者在一线教学调研中看到了这样的现象: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聆听完一首乐曲后,学生打开随身带的笔记本,按照教师的吩咐,记下教师对于作品的解释:“这首乐曲的作者是……它的体裁是……曲式结构是……大家记下来,要考的。”音乐教室里没有了灵动的音乐声,只听到“唰唰唰”奋笔疾书的声音。在初三第二学期音乐学业质量测评前夕,有的学校把整个初三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会场里,由音乐教师“唱主角”,罗列出初中三年音乐教材上的知识点,逐一给学生讲解。会场里,我们看到的是正襟危坐的教师和目光迷茫的学生。

当笔者目睹了有些学校的做法之后,心情仿佛从“沸点”跌落到了“冰点”。这不该是我们初中音乐教育应有的面貌,更不是实施音乐素质测评的初衷。笔者认为,在音乐素质测评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怪象”。

一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①音乐素质测评涵盖的是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涵盖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者虽可以区分,但不能完全割裂。只有把两者关联起来,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与决策。目前,我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初中生音乐学业质量测评怎么考、考什么等方面,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测评工具的开发和测评题目的钻研上。这些都只是指向终结性评价的。而对于如何立足平时的音乐课堂,在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做法仍比较弱化。

二是重视“教”的评价,轻视“学”的评价。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以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②。所以,提到课堂评价,谈得更多的是教师对于“教”的具体分析: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思路怎么走?教材怎么处理?教学方法有哪些?……而把学生的“学”摆在次要的位置,甚至把“学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置之脑后。

三是重视学业成绩的评定,忽视学生的发展。评价,是选拔还是发展?就目前我们所指向的成绩评定而言,不外乎聚焦于音乐教材上所谓的“知识点”,根据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甄别。测评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成绩,不在于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然来临”的和煦阳光下,如何让初中生的音乐素养真正得到提升,让音乐素质测评落地、生根,笔者要大声疾呼:我们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的根基在课堂。

且看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其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中有课程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特长等二级指标,这些指标均指向课堂教学,其分值占总分的80%以上,可见立足平时的音乐课堂、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重要性。比如苏州市教育局有关部门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在出台《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考核方案》时就指出: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考核,由初中三年艺术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初三毕业生音乐、美术素养现场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初中三年音乐、美术学习过程性评价为60 分,初三毕业生艺术素养现场考核为40分(音乐、美术各20分)。并于2018年3月出台了《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考核办法》,涵盖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具体考核办法、指标体系以及详细的成绩统计表。与此同时,苏州市教科院组织音乐学科中心组的骨干教师,研制了《初中音乐教材分册指标要求》,其指标要求立足音乐课堂教学,指向音乐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这无疑为正在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正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在《初心如灯》一文中说的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应该具有对每一位孩子真挚的爱与责任,以及我们自己对音乐终身的迷恋和追求。”③现在笔者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上册(2012年版)音乐教科书为例,对上文提到的重视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解读教材,“吃透”教材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立身之本。《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中就写道:“做老师的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拿到教材之后,你如何处理教材?我提供三条建议,就是‘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研读是首要的。以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笔者在解读时,首先分析该册教科书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前四册(初一、初二)教科书的关联与提升,列出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关于音乐表现要素等四项要求落实细化的相关项目,同时针对教材内容以及“实践与创造”“学习评价”的要求,与中心组其他教师分工合作,制订了九年级上册的具体指标要求(见下表)。

内容领域指标要求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感受与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1.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并进一步养成聆听、感受、品味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音乐欣赏习惯2.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运用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提高感受音乐和评价欣赏的能力3.聆听本册教材带★号的欣赏作品,能够听辨并记住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B乐段、《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卡门序曲》、《瑶族舞曲》、《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五(命运)交响曲》、《丑末寅初》、《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主题旋律4.认识歌剧、交响曲、序曲等体裁,了解其基本艺术表现特征以及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5.聆听并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歌,体验飞歌、酒歌、大歌等民歌的不同风格6.聆听并了解曲艺的主要种类、伴奏乐器、代表人物、唱腔风格以及表演形式7.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8.认识迈克尔·杰克逊、韦伯、威尔第、罗西尼、比才、德沃夏克、贝多芬等作曲家,了解其代表性作品及主要贡献9.理解并掌握相关的音乐常识以及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知识演奏表现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演唱 1.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并学会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2.能够主动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自信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念故乡》,与同伴合作演唱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前门情思大碗茶》,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简单的评价3.尝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猎人合唱》《念故乡》4.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或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5.能够用竖笛或者其他乐器演奏,力求用优美的音色演奏《茉莉花》或《念故乡》6.能够结合所学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境或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7.能够识读本册教科书带★号歌曲的乐谱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敢于用音乐来展示自我并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2.了解已学过的常见音乐记号并能够运用到音乐学习之中3.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和情绪,进行即兴编创表演活动4.能够根据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前8小节的音乐创作手法,编创8小节大调式旋律5.积极参加创作实践,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创造即兴编创创作实践

(续表)

该指标要求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从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提出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关注的“点”、串起的“线”以及了解的“面”。以演唱为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两首背唱歌曲,表述为“能够自信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念故乡》”,同时对于本册教材的合唱歌曲,表述为“尝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猎人合唱》《念故乡》”。这些要求的提出,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抓手”。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纲,与形成性评价相连接,让音乐课堂教学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要求,同时也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联起来,不只关注知识与方法,也关注技能与过程,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以上的做法正像徐悲鸿所提出的:“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⑤解读教材、“吃透”教材,不愧是教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也是初中学生音乐素质测评有效开展的前提。

二、及时反馈,改进教学

布鲁姆在《教育评价法手册》中指出:“教育必须使儿童获得最好的发展,寻求每一个儿童能够达到自己潜能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是学校的责任。”⑥由此引申出评价的另一个方向—关注评价的反馈功能。及时反馈音乐教师教学的状态,及时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也是基于上文所述“要关注学生的‘学’”提出的。

九年级上册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都有“实践与创造”“学习评价”的相关要求,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用十分钟或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反馈,反馈的内容要立足凸显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设计的反馈要求一定要避免纯文本化、概念化的死记硬背,提倡在聆听中感受、在情境中体会,力求体现教师在平时课堂的教和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学,让学生在一定的音响刺激下做出反应和应答,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应用音乐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反馈的过程也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以第二单元“魅力歌剧”为例,在学习了这一单元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反馈互动环节(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单元的所有内容,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音乐小卡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填写音乐小卡片)

1.这首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出自于哪一部歌剧?( )

A.《 塞维利亚理发师》 B.《 茶花女》 C.《 卡门》

2.谱例中出现的装饰音为( )。

A. 颤音 B. 波音 C. 倚音

A. 三拍 B. 八拍 C. 五拍

4.我们听到的音乐片段的演唱形式是( )。

A. 领唱、合唱 B. 独唱、对唱 C. 领唱、齐唱

5.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 )。

A. 优美、舒展地 B. 热情、欢快地

C. 忧郁、悲伤地

这样的设计立足课堂教学,立足学科特点,关注对音乐的有效聆听,避免纯文本的记忆,考查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和歌曲的了解程度,并对乐曲的风格特点有所判断。当然,教师设计反馈小卡片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据可循的。以上题为例,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实践与创造”中有这样的表述:“欣赏《饮酒歌》、聆听《我是城里的大忙人》。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感受体验其风格特点的不同。”而且,《饮酒歌》也是本单元带有★号的重点欣赏曲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音乐小卡片的记录反馈,审视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赞同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讲、学生记的古板方式,也不赞同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成绩的评价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丰富其情感体验,因为我们要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⑦真正使其成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桥梁,成为学生真正提升核心素养的通道。

三、建立档案,关注发展

《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的主题是“中考寻路”,刊登了多篇探究中考改革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建议初中打破学校单一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学分制等多元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及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获取学分,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课程目标变成自己主动的学习目标,并倡导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⑧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契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其关键点在于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有如下表述: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校要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探索建立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音乐档案袋”(或“音乐成长记录手册”)也是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抓手”。在“音乐档案袋”中,可以记载学生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情况,涵盖学习态度、工具准备、交流表达、作业质量、参与意识、才艺展示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记录出勤率、参与度及对音乐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情况,这些都可采用“自评”的方式记录,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开辟同学间的“互评”栏目,如分组演唱、演奏、音乐才艺展示等活动,同学们可在观摩交流后相互点评。当然,“师评”也是学生“音乐档案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在不同音乐学习阶段的表现—如对音乐的聆听分辨、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情况进行评价,既充分肯定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进步和成绩,又能提出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谈及的每单元学习之后的“音乐小卡片”,也可放进学生“音乐档案袋”中,这既是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成果体现,同时又是终结性评价中学生学业质量测评的复习依据。同时,师生还可共同关注每册教材后面的“活页习题”,这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科书于2012年改版后的创新之举。“活页习题”有效地保证了在循环使用教科书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能动笔参与练习,便于教师及时了解与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曾在《巧用“活页习题” 融汇音乐课堂》一文中谈过此观点(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9期),我们可以把音乐教科书中的“活页习题”裁下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将“活页习题”放到“音乐档案袋”中。学生可以将音乐知识有选择地填入“活页习题”,也可以根据“活页习题”的建议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这样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正如佐藤学说的那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⑨建立学生“音乐档案袋”,无疑是立足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当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的集结号吹响,我们不仅要重视测评结果,更要重视音乐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立足课堂、扎实根基,才能打开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通道,才能更好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钟启泉《课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页。

③莫蕴慧《初心如灯》,《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第1期。

④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⑤同注④,第51页。

⑥转引自钟启泉《课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⑦同注①。

⑧吴庆琳《高中招生应多元评价、多次录取让初中教育不再屈服于升学压力》,《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

⑨〔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

猜你喜欢
素质教材音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音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音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