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钱 珊,纪丹婷,邵彭霞,陈 曦,章代亮,李书娟,钟建国
(核工业416医院,四川 成都 621000)
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俗称面瘫,属于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人群以青年人多见,病程预后因人而异。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现代研究认为由于面神经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不能营养该处肌肉及组织而致[1]。本病发病特点为突然一侧面部发病,临床常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麻木甚至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蹙眉、鼓腮、吹口哨及眼睑完全闭合等。临床常规治疗以针灸疗法为主,但疗效因人而异,总有效率有待提高。天灸疗法最早见于宋代《针灸资生经》,其运用非常广泛,治疗膝骨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2],在面瘫方面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理想的效果。闪罐法作为外治法,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的优势,且闪罐的散寒效果非常适合多数风寒入侵所致的面瘫[3],临床效果较佳。本研究通过观察50例天灸联合闪罐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对照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非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入选者均为非急性病程期,面神经基础评分介于14~22分,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参考《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4]:①感冒受凉史;②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③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其他感觉障碍;④病程超过1周;⑤无其它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①病程1周以内;②恶性肿瘤或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疾病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面部皮肤破损或感染的患者;⑤其他疾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或周围性面瘫。
①未接受治疗或中途要求退出者;②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不配合者。
1.5.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刺,主穴取翳风、合谷、风池、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颧髎和迎香;配穴偏历、攒竹、大椎、足三里、天柱及承浆;其他兼证随症取穴。浅刺头面部穴位10.00~16.67 mm,平补平泻;提插法泻合谷、大椎,直刺33.33 mm;地仓透刺颊车;隔5 min行针1次,留针25 min,针灸5天休息2天,共治疗8周。
1.5.2 治疗组 给予天灸和闪罐治疗。天灸取穴:采用主穴及病侧疼痛敏感点相结合。主穴为太阳、颊车及下关穴,常见的疼痛敏感点有颧髎、迎香外0.5~1寸、攒竹上1寸、阳白上1寸、颊车与地仓之间等[5]。闪罐取穴:阳白、颊车、地仓、颧髎、翳风和下关穴;闪罐部位为患侧额头至面颊部;翳风穴闪罐后留罐。
天灸法:我院采用的外敷药物为生白芥子、斑蝥各15 g,每穴外敷约0.05 g。将药物捣成药泥,置于医用胶布中心,每丸如麦粒大小,贴敷穴位及疼痛敏感点上,半小时揭去。穴位皮肤渐见水泡,1 h后以三棱针刺破水泡,流出泡液,剪去皮,以生理盐水冲洗,用无菌纱布外敷1天,避免感染。结痂期间应注意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每周1次,共治疗8周。
闪罐法:采用穴位与患侧部位相结合,患侧面部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先是额部,再到面部,然后是颊部,最后是下颌部。闪火后快速吸拔、取罐,反复操作直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并在上述穴位上多闪扣5次。每次操作时间约5 min,对于耳后疼痛的患者,可以在耳后乳突区闪罐后留罐5 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8周。
参考日本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6]。从额纹数量、能否轻闭眼、鼓腮时是否漏气、鼻唇沟长度、人中沟位置、能否吹口哨、口角有无歪斜及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8个方面评分,正常4分、稍微麻痹2分、严重麻痹0分。评分方法为累计上述指标积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标准为:轻度:累计积分<22分者;中度:14分≤累计积分≤22分者;重度:累计积分<14分者。
采用医用远红外热像变化仪测量两组患者健侧及患侧头面部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并计算其温度差,进行统计分析。
血清IgE水平: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集早晨空腹抽取患者2 mL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IgE水平。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复;好转:额纹恢复,上下眼睑闭合力量偏弱,哭笑时可见患侧轻度口角下垂,面部肌群收缩运动稍差;未愈:治疗前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变,没有达到治疗效果[7]。
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红外热像温度差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见表3。
组别例数内眦区面颊区眶上区额区舌区对照组500.258±0.0240.145±0.0340.192±0.0260.156±0.0120.138±0.038治疗组500.092±0.026#0.109±0.054#0.117±0.015#0.088±0.045#0.079±0.04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Ig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面瘫在中医学中属于“口僻”范畴,多认为是素体虚弱、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迟缓不收而发为口眼歪斜。《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头为诸阳之会,患者阳气虚弱,卫表不固,因而风邪乘虚侵袭,直中皮毛,因正虚邪实而病程缠绵难愈。现代研究认为,寒冷、病毒感染以及机体应激状态引起面部小血管痉挛、供血障碍[8],面神经水肿进而影响其传导功能,病理改变为神经内压发生变化。研究发现,面神经内压在神经损伤后1周末达到高峰,为正常的4~5倍[9]。西医常规治疗为活血化瘀、抗病毒、营养神经对症支持治疗,中医常规治疗不光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治疗也疗效显著[10-11],故临床应用广泛。针刺治疗作为面瘫的常规疗法[12-14],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例如针刺方法、针刺深度、穴位的选择以及针刺作为微创手段是否存在后遗症等问题。故本研究选择观察天灸联合闪罐疗法治疗非急性期面神经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远红外热像温度差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说明患者面部神经障碍症状得以缓解,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天灸疗法又称为发泡疗法,是利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潮红,甚至发泡,形如灸疮。《灵枢·经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在皮部疗以天灸,通过孙络、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经络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气血和调、经筋得濡以扶正祛邪。面部闪罐疗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效,又有祛瘀生新、补虚泻实之功。《本草纲目拾遗》曰:“罐得火气合于内……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15]。其治疗目的是利用火罐温热助阳、透达经络,祛除风寒邪气,运行经络气血。通过扶阳散寒、畅通经络系统来引导周身营卫之气各司其职、鼓动气血、平衡阴阳、强健脏腑。气血充盈,正气来复,机体自然击邪外出而疾病治愈。两者联合,更能调经络、通气血、平阴阳[16]。目前大多临床研究为单纯天灸疗法或者闪罐结合针刺治疗面瘫,鲜有天灸联合闪罐疗法的报道。天灸联合闪罐治疗面瘫是临床综合运用的干预措施,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舒适感,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