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萍,邓小兰,赵 红,张榆佳,阳 明
(1.成都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2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多伴有腰腿痛症状[1]。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2-3]。该病主要是因椎间盘发生变形、纤维环遭到破坏以及核髓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或突出压迫等导致的一组综合症[4]。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治愈,因此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干扰[5]。临床治疗方式多样,仅中医针灸疗法就包括普通针法、温通针法、动气针法等。不同针刺疗法具有不同的疗效,为进一步比较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本课题组对普通针法、动气针法和瞬间强电针法的治疗效果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以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普通针法组、动气针法组和瞬间强电针组,每组各60例。普通针法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6.3±7.2)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23.6±3.2)年。动气针法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6.7±7.8)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23.0±3.1)年。瞬间强电针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6.0±7.1)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23.3±3.1)年。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依据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腰部有受寒湿、外伤或慢性劳损,起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腰痛朝臀部、下肢放射,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迟钝;⑤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呈阳性;⑥腰椎X线检查结果显示,生理前屈消失,脊柱侧弯。MRI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与程度。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②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35~70岁。
①易过敏体质者;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③入组前6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④游离型、巨大型或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⑤合并精神病者;⑥合并心肺、肝肾等原发性疾病者。
主穴:患侧秩边、环跳、筋会和夹脊穴。配穴:肝肾亏虚者加肾俞;寒湿痹阻者加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膈俞。针具:一次性不锈钢毫针,规格0.30 mm×75 mm与0.30 mm×40 mm。普通针法组:各穴位处皮肤采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以夹持或爪切进针,进针深度为40~65 mm,进针同时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20 min出针,不施补泻。动气针法组:各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受试者取站立位,术者站于患者患侧,右手持针,进针深度40~65 mm,进针同时捻转提插,得气后,受试者缓缓活动腰部,主要作前屈与后伸运动,再配合左右旋转,徐徐增加活动幅度。以捻转提插手法,每隔5 min行1次针,捻转角度为90°~180°,提插深度为0.3~0.5 cm,频率为60~90 r/min,以得气为宜,以受试者下肢有传导针感为佳,留针30 min后出针。瞬间强电针组:各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直刺,上肢穴位进针深度为40~65 mm,触及骨面,略退针,调整针柄角度,使得针尖偏于内下,继续进针5~10 mm,注意针下感觉,缓缓进针,施以捻转提插手法,以受试者得气为宜;腰部、臀部以及下肢穴位进针深度均以受试者得气为宜。得气后略退针,采用HANS-200A型电针仪,设定连续波为15 Hz,接患侧秩边、环跳和筋会,首先缓慢增加电流强度为10~20 mA,受试者有轻微得气感后,迅速增大电流强度为50 mA。患者下肢明显有触电感,并自主屈曲弹起后,立即降低电流强度为0 mA。重复以上操作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5 s,最后调节电流强度至受试者可耐受程度,保持15 min。3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评分。具体为对患者直腿抬高、下肢痛麻、肌力、下肢感觉功能等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与评估。正常:0分;轻度异常:1分;中度异常:2分;重度异常:3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腰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清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TNF-α、IL-6含量。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疗效进行判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体征综合评分的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无效:腰部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减分率<30%;有效:直腿抬高试验呈可疑阳性,腰部活动略有受限,疼痛得到缓解,但病情反复,减分率≥30%且<70%;显效: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腰部活动基本不受限,疼痛得到显著缓解,病情明显由重转轻或基本可正常工作,减分率≥70%且<95%;临床控制: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腰部活动恢复正常,疼痛症状消失,可正常工作,减分率≥95%。
治疗前3组患者症状、体征综合评分无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动气针法组与瞬间强电针组治疗后综合评分无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法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综合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普通针法组比较,bP<0.05。
治疗前各组腰痛/腿痛VAS评分无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具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动气针法组与瞬间强电针组治疗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评分均显著低于普通针法组(P<0.05)。见表2。
组别例数腰痛腿痛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普通针法组605.86±0.872.86±1.82a6.83±0.822.93±1.77a动气针法组605.90±0.891.92±0.56ab6.86±0.851.57±0.59ab瞬间强电针组605.88±0.861.83±0.49ab6.79±0.761.49±0.42ab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普通针法组比较,bP<0.05。
治疗前各组TNF-α、IL-6含量无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TNF-α、IL-6含量具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动气针法组与瞬间强电针组治疗后TNF-α、IL-6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TNF-α、IL-6含量均显著低于普通针法组(P<0.05)。见表3。
组别例数TNF-α(ng/L)IL-6(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普通针法组601.95±0.401.56±0.34a138.35±28.39120.63±20.42a动气针法组601.96±0.411.23±0.48ab139.44±29.42113.25±19.36ab瞬间强电针组601.93±0.391.22±0.44ab138.69±28.54112.27±18.91ab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普通针法组比较,bP<0.05。
治疗后动气针法组与瞬间强电针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普通针法组(P<0.05)。见表4。
表4 各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与普通针法组比较,aP<0.05。
腰椎间盘退变,弹性与张力渐渐消失后,再加上长期性劳损、急性损伤以及湿寒等因素,导致纤维环软化或者破裂,髓核在此处突出后即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8]。髓核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对马尾神经造成压迫;也可由后纵韧带一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或压迫,导致腰腿痛[9]。中医学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将该病症纳入“腰腿痛”“痹症”的范畴。中医学理论提出,腰部是阳经必经之处。《内经》提到,腰部受风、寒、湿等之淫邪侵袭,由肌表而流注经络,导致经络闭阻不畅、气血凝滞,出现腰痛[10]。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疏通腰椎经脉作为主要治疗原则。针灸是目前中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治疗方式,针刺能通过刺激局部或者相关经络远端的穴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荣养机体,达到改善症状的治疗目的。但是临床上针灸的针刺方式各异,临床疗效也不同。本课题组选取患侧秩边、环跳、筋会和夹脊作为主穴,具有滋补肾脏、壮腰强膝之功,肝肾亏虚者加肾俞,寒湿痹阻者加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对普通针刺法、动气针刺法以及瞬间强电针法进行了研究,以比较不同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及对血清炎症因子TNF-α与IL-6的影响。
动气针法最早见于《针灸经纬》[11],是指在进行针刺穴位操作的同时,嘱咐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人体经络血脉四处相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某一部位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由经络气血不平衡所致,因而通过针刺对侧经络穴位以平衡整体经络气血,再加之活动患侧肢体,以使气血畅通,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有研究指出,瞬间强电针法在减小椎间盘内压力、纠正脊柱内外平衡以及消除病变组织的炎性症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手术者除外)的疼痛问题[12]。在患侧夹脊穴予以瞬间强电针刺,在病变神经根的局部范围内形成稳定的弱电场,细胞的电生理特征有所改善,并提高神经细胞代谢,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与修复[13]。
在本研究中,3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两两比较,动气针法组与瞬间强电针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无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普通针组;动气针法组(88.3%)与瞬间强电针法组(88.3%)总有率无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普通针法组(76.7%)(P<0.05)。以上结果提示,普通针法、动气针法及瞬间强电针法均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减轻腰腿疼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有一定的疗效。但动气针法及瞬间强电针法相对于普通针法而言,更具优势,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更佳。
有报道提出,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且与腰腿疼痛程度密切相关[14]。动气针法及瞬间强电针法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法组,推测可能是由于动气针法与瞬间强电针法可明显降低炎性介质TNF-α、IL-6的水平,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与提高疗效的目的,但具体原因与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普通针法、动气针法及瞬间强电针法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动气针法与瞬间强电针法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减轻疼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