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乐山路径分析

2019-07-15 01:34康璇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路径分析乡村振兴

摘   要:乐山乡村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三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增长后劲不足、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乡风文明雅俗并存、乡村治理基础不牢、农民生活仍不富裕。为此,要解决关键问题──土地,实现产业振兴;解决长远问题──环境,实现生态宜居;解决根本问题──农民,实现乡风文明;解决保障问题──法治,实现治理有效;解决核心问题──收入,实现生活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21         文獻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3.01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3-74-04

改革开放四十年,乐山市乡村有了很大的变化。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5.92亿元,是1978年2.81亿元的59.05倍。但是乐山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发展的一条“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建设的一块“短板”。

一、乐山市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业增长后劲不足

目前农业仍然是乐山市多数乡村的唯一产业,流转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6.5%。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仅17.6%。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处于初步阶段,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品牌竞争力不强。

(二)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近年来,乐山农村环境保护有序推进,完成了《乐山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改革实施方案》,对《乐山市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完成了《乐山市生态功能区划》《乐山市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等编制。但是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普遍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降质。

(三)乡风文明雅俗并存

近年来,我们在大力完善农村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村民个人素质,扎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但是传统农村文化日渐凋零,阵地萎缩,具体表现在: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活动不“接地气”,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四)乡村治理基础不牢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845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17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出现了较大转变,但是治理方式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村民自治既缺少高素质、有能力、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农民生活仍不富裕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112元增加至2018年的15173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88年的2.72变为2.22。但是农村家庭收入形式单一,生产经营性收入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工资性收入少、不稳定。

二、乐山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农业是弱质产业

一是受气候的影响。乐山具有春早、夏迟、秋早、冬长的特点和春秋季长、夏冬季短的特点。二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降水严重不均,常受干旱、洪涝、低温危害和风雹等自然灾害影响。三是受基础设施的影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8411处,但是尚无大型水库,蓄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0.03%。现有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路网结构不尽合理,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网络化水平低。四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全市人均土地5.38亩,人均耕地1.15亩,耕地质量不高。五是受科技水平的影响。全市平坝区农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山丘区水利沟渠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化生产效率低。六是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但这种创新涉及不同层级政府、农村集体、个体农户以及土地实际经营者的复杂关系,容易导致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难题而实施艰难。生产者补贴政策虽然不再与市场价格挂钩,但也出现如补贴资金不足以弥补农民收入损失、农民卖粮难等问题。

(二)农民是弱势群体

一是看病难。多数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医疗设备简陋,医保药品配置不全。二是读书难。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撤点并校”之后,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凸显,农村学生辍学率反弹。三是进不了城。城镇就业不稳定、担心失去多项财产权益、子女入学难、生活成本高、遭人歧视、拆迁过程中经济利益受损等因素阻碍农民“进城”。四是回不了村。部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务农常识和经验,不愿意回农村,不甘心重蹈父辈的农耕劳作,仅在户籍上保持了农民的身份。五是养老难。农村社会保障覆盖水平低、区域差异大。六是农村人情消费重,成为压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负担。

(三)农村是衰弱之地

一是人口空心化。2016年乐山市农业人口232.62万人,农村劳动力有148.79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有88.55万人。具有生产能力的人口减少,农村老人“空巢化”和儿童“留守化”现象突出,导致“能力空心化”和“治理空心化”的局面。二是土地撂荒化。农业低效、农村主要劳动力离开土地等因素导致撂荒,“谁来种地”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三是城镇化质量低。乐山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1%,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资源配置低效化。一些强农惠农财政资金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政出多门导致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基层可支配资金有限,且财政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有效监督难度大。

三、找准乐山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解决关键问题──土地,实现产业振兴

1.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主要保障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产业政策、土地和城市规划的工业项目,及时给予供地保障。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不足,可以通过将整治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的方式转移到城镇使用。这样偏远地方的农民把宅基地指标卖给城市周边的农民,城市周边的农民按照规划直接把土地变成建设用地,两方的农民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原来的土地出让金也重新进行了分配。

2.赋予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财产权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以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为目标,赋予農民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在此前提下,允许农民的宅基地出租、转让、抵押,并将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超过农民自住需要的宅基地动态调整为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3.消除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构建城乡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流转双方入市交易,形成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从而鼓励农村转移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

(二)解决长远问题──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1.以完善公共服务为着力点,打造优质软环境。一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办好学前教育,使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办好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好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第一是让农民带着技能转移到城市,第二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点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田秀才和土专家、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转军人和农民工中遴选培育对象。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医疗水平低下和设备简陋等问题。三是拓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增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

2.以加强基础建设为根本点,打造发展硬环境。一是夯实交通基础。加快形成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提升客运出行能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青衣江乐山灌区、井研县大佛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全市13个中型灌区和10个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三是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土壤结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将全市高标准农田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四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3.以加强生态保护为根本点,打造绿环境。一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继续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创建一批“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扎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二是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茶叶、林竹、畜牧、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抓好特色农产品及副产物的深度加工;扶持“峨眉山茶”“犍为茉莉茶”“马边绿茶”等农产品,提升“乐山品牌”含量。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三)解决根本问题──农民,实现乡风文明

1.突出固本强基,焕发农村党建新风。做好示范带动,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推动常态长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制定完善群众认可、切合实际、约束有力的村规民约,引领群众把新风尚、好做法树立起来、固化下来。

2.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道德建设中,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3.突出历史文脉传承,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进一步挖掘整理优秀乡土文化,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提炼乡土文化的精髓。

(四)解决保障问题──法治,实现治理有效

1.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乡村治理有序。一是在立法上,要切实解决涉农法律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的难题。二是在普法上,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活动,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在执行上,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全覆盖的农村法律体系,增强司法判决的执行力。

2.以德治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把以规立德作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

3.以自治为核心,实现乡村治理有力。依靠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尊重各地的客观情况和村民群众意愿,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乡贤会及“五老”等作用。

(五)解决核心问题──收入,实现生活富裕

1.遵循发展规律。一是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农业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协调解决劳动、资金、土地、技术的配置问题,以鼓励土地流转为手段,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三是遵循人口迁移规律。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房地产化;是农民身份的彻底转变,而不是简单的“洗脚进城”;是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放心,让继续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安心。

2.依靠科技进步,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实施好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行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支持更多科技人员通过兼薪兼职、离岗创业等方式到乡村干事创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支持涉农科研机构在农村成立分支机构和实践基地,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和成果转换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云农场等智慧农业,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3.依靠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型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注重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产品营销、金融保险等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便利化、可持续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借助川台农业合作论坛、农博会、茶博会、菜博会、中法农业科技园等平台作用,打开农业开放合作的“眼界”,推动乐山农业双向开放。

责任编辑:杨   静

[收稿日期]2019-04-19

[作者简介]康璇(1985—),女,四川会理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路径分析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陇原渔夫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